人民日報報道中醫三院士:院士,也是戰士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

人民日报报道中医三院士:院士,也是战士 內容來源:《人民日報》2020年3月17日13版

他們分別是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白衣戰士。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他們挺身而出,不顧安危帶領團隊與時間賽跑、同病魔較量,在抗疫主戰場發揮領軍作用。

他們是院士,也是戰士。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所指出的,在湖北和武漢人民遭受疫情打擊的關鍵關頭,廣大醫務工作者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無私奉獻,展現了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展現了新時代醫務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

今天《人民日報》整版報道了他們!讓我們走近幾位奮戰在湖北保衛戰一線的中醫院士,聽他們講述抗疫故事,感受那醫者仁心、大愛無疆。

人民日报报道中医三院士:院士,也是战士

張伯禮院士

“我只是在做自己該做的事”

人民日报报道中医三院士:院士,也是战士

張伯禮院士指導醫生用中醫藥。楊豐文攝(人民視覺)

他是張伯禮,推動中醫藥進方艙醫院,探索中西醫聯合診治。在武漢做完膽囊摘除手術後,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1月中下旬,武漢疫情形勢嚴峻複雜。大醫院人滿為患,確診患者、疑似患者、無法排除感染可能的發熱患者、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四類人員”交叉感染風險大。

1月27日,72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來到武漢。看到這種情況,他及時提出建議,對“四類人員”進行分層、分類管理,集中隔離;對確診的患者按照輕症、重症分開治療;衛生資源緊張,可以適當改造酒店、學校,加以利用。

張伯禮介紹說:“我們根據以往的經驗,建議對‘四類人員’全部使用中藥治療。無論是普通感冒、流感還是新冠肺炎,中藥都有一定的療效。他們吃上了中藥,穩住了情緒,很多人服藥一兩天後退了燒,也就不恐慌了。”

隨著確診患者越來越多,武漢開始建設方艙醫院收治患者。張伯禮和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劉清泉寫了請戰書,提出中醫藥進入方艙醫院,也可以由中醫來承辦方艙醫院。

中央指導組同意後,組建了第一支中醫醫療隊,籌建了江夏方艙醫院,裡面主要採用中醫藥綜合治療方法。“在武漢,我只是在做自己該做的事。看到中醫藥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很多人獲益,我很欣慰。”

指導臨床、進入隔離病區察看患者、親自擬方、巡查醫院、組織協調救治、參加研討會議……這是張伯禮在武漢每日工作的常態。“每天都是高負荷運轉,連軸轉,籌建方艙醫院,有時趕不上吃飯,就泡碗方便麵。”張伯禮說。

2月15日凌晨,張伯禮突然感到腹痛難忍。那一段時間,武漢氣溫驟降,還下起了雪。中醫方艙醫院開艙不久,內部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醫護人員的培訓磨合、病區設置、水電廁等設施的完善等。“應該是在方艙醫院著了涼。當疼痛集中在膽囊區時,我說壞了,可能是膽囊炎發作了。”張伯禮回憶。

張伯禮放不下工作,想保守治療,但主治醫生態度堅決:“不能再拖了,必須馬上進行膽囊摘除手術!”醫生為張伯禮手術時發現,他的膽囊已經化膿,膽管結石嵌頓壞疽。

術後,躺在病床上的張伯禮最惦記的依然是醫院裡的患者。“抗擊疫情最關鍵的時候,我不能就這樣躺著。”

張伯禮還在住院的時候就在考慮如何發揮中醫在救治危重症患者上的作用。在張伯禮等專家的建議下,中央指導組組建了中西醫聯合會診組,對重症患者實行一對一會診,建立一對一診療方案。

“利用住院時間,我們還組織了武漢協和醫院、武漢市中醫醫院共同建立專門針對湖北感染新冠肺炎的醫務人員康復管理平臺,這將是今後一兩年的重點任務。”張伯禮說。

(人民日報記者:申少鐵)

黃璐琦院士

“讓中醫藥瑰寶惠及世界”

人民日报报道中医三院士:院士,也是战士

黃璐琦院士在工作中。胡力捷攝(人民視覺)

他是黃璐琦,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率領第一支國家中醫醫療隊奔赴武漢金銀潭醫院並接管一個重症病區,在武漢抗疫一線堅守至今。

“我們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的救治數據顯示,中西醫結合可以縮短病程,使病人脫氧時間提前2天。”3月1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用數據介紹中醫藥的救治成效。

1月25日,黃璐琦率領第一支國家中醫醫療隊,奔赴武漢金銀潭醫院並接管一個重症病區,一直奮戰在武漢抗疫一線。“47天的堅守,42張床位,1個有效方的開發,接手800餘例輕症和普通型患者的診療工作。”

“科學數據是我們不斷優化治療方案的支撐、明確臨床療效的基礎,也是我們對中醫藥充滿信心的來源,更是我們給全國人民交出的一份答卷。”黃璐琦說。

“抵達武漢之初,我們就同步成立了中國中醫科學院科研攻關組。”黃璐琦說,為了更好地獲得第一手病例相關信息,他還帶領團隊成員,緊急設計開發了患者舌診圖像採集APP和社區診療數據採集系統。每天前方醫療隊會將臨床數據傳給科研攻關組,待分析數據後,定時反饋給前方,同時依據臨床數據,優化治療方案。“目前,我們團隊已收集整理超過730G的臨床數據。”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中醫藥是全面、全程參與。數據顯示,在重症患者救治中的協同作用、在輕症與普通型及疑似患者治療中的主導作用、在患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和在市民預防中的獨特作用等方面,中醫藥作用明顯。”黃璐琦說。

“對輕症及疑似患者進行早期中藥干預,可以減少輕症患者轉為重症的幾率。”黃璐琦認為,對輕症患者的早治早防,尤其是在新冠肺炎感染早期,中醫藥治療方法對集中隔離、症狀上已有明顯體現的患者,能夠縮短病程,減少重症發生率,實現關口前移。

同時,他和團隊根據新冠肺炎臨床特點及發生發展規律,結合臨床救治經驗,不斷對治療方案進行優化,獲得新方藥——化溼敗毒方。3月3日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該方被列入重症患者推薦用藥處方,在臨床治療將軍街衛生院普通型患者210例、東西湖方艙醫院輕症患者894例(中藥組452例)中,也取得了滿意療效。

“老百姓對中醫藥有迫切的需求,重症患者有80%願意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輕症患者有90%願意用中藥進行干預,隔離的患者也希望中醫藥早期介入。”黃璐琦解釋,“我們中國人信任中醫藥的根子還是在的,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實踐經驗。”

“只有基於科學數據才能確定高級別循證證據,才能評價中醫藥防治重大傳染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發展。”黃璐琦深知科學數據對體現中醫藥療效並獲得醫學界認可的重要性。

當前疫情在多國蔓延。黃璐琦希望以此為契機,深化疫情防控中的中醫藥國際合作。“讓中醫藥瑰寶惠及世界,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體現。”

(人民日報記者:鮮敢)

仝小林院士

“抓住疫情防控的主動權”

人民日报报道中医三院士:院士,也是战士

仝小林院士(右)為患者診斷。李修洋攝(人民視覺)

他是仝小林,除夕當天便率隊緊急奔赴武漢防疫一線,深入走訪定點醫院、重症病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隔離點,不斷優化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的中醫治療方案。

1月23日,正準備去海南休假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仝小林,接到國家衛健委通知,自己已被任命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共同組長。次日,仝小林就登上了開往武漢的高鐵,除夕夜裡到達武漢。

1月25日,仝小林與其他中醫專家組成員趕到武漢金銀潭醫院,共同調研新冠肺炎的相關情況及患者症狀。這次查看的患者都屬於住院患者,發病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仝小林深入病區察看病症,從患者的主訴、發病初期症狀、發病時長等方面入手,然後診斷舌象脈象,對疾病有了初步的判定。“一些重症的病人,舌質非常的胖大,齒痕明顯,舌苔非常的白厚腐膩,寒溼之相特別嚴重。”之後,仝小林又去往發熱門診繼續瞭解病人情況。

“中醫是察色按脈、首辨陰陽,考慮到武漢特種寒溼的環境、病人的病症,我們提出此病整體偏於寒溼,是一個傷陽的主線。”仝小林解釋道,寒溼裹挾著戾氣侵入到人體,特別侵入人體的肺和脾,所以很多患者有肺部的症狀,包括一些發熱、咳嗽甚至咳痰、全身痠痛等。患者也有很多脾胃的症狀,包括寒溼困脾的這種乏力特別明顯,食慾特別不好。有的患者一星期都不想吃東西,還會有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疾病的病位應該主要是在肺和脾。

調研的同時,仝小林還牽頭制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一版)》中的中醫方案。不久,第一版診療方案推出,其中的中醫方案是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在充分吸收湖北省和武漢市的專家組治療經驗後形成的,對於後續方案的修訂起到了奠基作用。

到第三版時,吸納了廣東、浙江、江蘇等地的經驗。“同一種病毒到了不同的環境之下可能有所變異,特別是當地的氣候、物候都不同。所以我們把24個省級單位的治療方案都彙總,然後參考周仲瑛、熊繼柏等幾位國醫大師的方案,最後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直接領導下,由我牽頭,醫療救治專家組共同研究,還有中央指導組專家的共同參與,制定了第三版診療方案。”仝小林說。

隨著全國治療情況的發展,仝小林和其他專家組成員也在不斷更新、完善方案。“在多個省份取得良好療效的‘清肺排毒湯’中醫藥方劑也被我們採納。該方劑對整個的疫情控制,特別是防止輕症轉重症,起到了重要作用。”仝小林介紹。

社區防控是疫情防控的基礎環節,也是防控疫情傳播蔓延的第一道防線。仝小林帶隊來到疫情較重的社區,給居民普及中醫防疫知識,發放中藥。“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在社區及早開展中醫藥防控,能更好地抓住疫情防控的主動權。”仝小林說。

(健康時報記者:張赫)

中國中醫

全國產經平臺在疫情期間緊急設立全國疫情信息平臺,如有發佈需求,請聯繫霍老師,電話:18511001888;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