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否改變了你的學習計劃?

疫情是否改變了我的學習計劃?當然沒有。

相反,它讓我在隔離期內能夠靜下心來想很多問題。我開始思考自己想要什麼以及需要付出什麼代價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過,空想沒有用,我給自己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計劃,並且每天都在認真的執行。

從2月初到現在,我每天都要拿出一個小時的時間來朗誦唐詩。到現在已經能倒背如流200多首了,那種脫口而出的感覺真的很好。給各位看一下我用時間管理APP番茄ToDo記錄的每日學習量(不包括上網課的部分)。

疫情是否改變了你的學習計劃?

由於喜歡古詩詞,我還順帶看了《六神磊磊讀唐詩》、《半小時漫話唐詩》等適合用作學詩啟蒙的書,這幾本書非常有趣,能激發出你對詩歌非常濃厚的興趣,強烈建議大家看一看。


除了背詩,我還看了很多學習方法類書籍,這麼做有兩個目的:第一,繼續豐富自己的學習方法,加強對學習本身的系統性認識,提升學習效率;第二,我一直以為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父母對孩子未來的學習、成長起最主要的作用,我必須鑽研各個科目/通識類知識的學習方法,以後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從小就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在看書的過程中,我還做了詳細的筆記,比如這本《博贊學習術》,其思維導圖筆記如下:


疫情是否改變了你的學習計劃?


另外,大家可以從我前面那張圖片中看到:我每天至少在各個自媒體平臺寫作兩個小時。寫作可以幫助我將所學知識最大化的融會貫通,這裡面其實有“費曼學習技巧”的原理。而且毫不避諱的說:我很想通過寫作來賺錢,就像很多自媒體寫作大神一樣。

由於我本身學的是信息安全專業,所以每天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是不可或缺的。但同時我也在積極的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我不想做一個純粹的理工男——這一點你從我背唐詩就可以看得出來。

我對文學、歷史、哲學、經濟、政治、法律、軍事、教育、藝術這些學科都很感興趣,我個人的計劃是:每一個領域都要看4-5本最經典的入門書籍。我還用思維導圖把完整的學科分類整理了出來,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知識體系恰恰是學科分類的一個子集,子集越大的,說明你的知識結構越完整——只不過學海無涯,再偉大的天才也能意識到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有限。

疫情是否改變了你的學習計劃?

當然,這個學科分類不是我隨便分的,是教育部發布的最權威、最科學的學科分類。除了圖上的13個大類、111個一類外,還能進一步細化為400多個二類學科。每一個二類學科又可以對應很多相關專業教材,而且它們彼此之間是相互聯繫的。

因此,上面的思維導圖其實並不完整——每一個學科之間都可以以某種方式建立聯繫,所以這個導圖應該是一個網狀的結構,就像我們大腦的神經系統一樣。

東尼-博贊在發明思維導圖時就說過,思維導圖很形象的反映了人類大腦的生理結構。而我個人的理解是:思維導圖很像人類大腦的神經結構,神經結構本身又很像大腦的形狀,大腦的形狀很像地球的形狀,地球的形狀很像宇宙的形狀。它們之間是一層層映射的關係,這是宇宙中很有趣、很神奇的一個類比。可能這恰恰就證明了物質決定意識這一唯物主義世界觀吧。


無論你是學生還是已經走入社會,每一個人都應該學會時間管理和知識管理。像我現在就有意識的在管理這一切:我看過的書、電影、電視劇,聽過的音樂,常用的網站、APP,背過的詩詞古文,認識的明星名人......所有的一切我都在記錄彙總,我絕不允許學到腦子裡的東西想用的時候無法提取——這種學習跟不學沒什麼區別。

就像寫知乎,我都會思考自己能寫什麼領域,然後整理出類似這樣的思維導圖:

疫情是否改變了你的學習計劃?

這個導圖不完整,大概是這個意思哈


總而言之,別說是疫情,哪怕是天塌下來,也不會改變我的學習計劃。

每個人都應該建立起終身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活到老、學到老。

一旦有一天我們停止學習、停止思考,可能死亡就離我們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