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百億補貼",為何一臺手機就相差700元,各大平臺暗藏貓膩

原本以為是一場消費者的狂歡,卻沒想到拼多多依舊在唱著獨角戲。


前段時間,整個電商可謂掀起了一陣波瀾。幾乎所有的主流電商平臺都開始模仿拼多多搞起了"百億補貼"。


乍一想,還挺美滋滋。幾大主流平臺都搶著補貼,這對於消費者們來說,可是重大利好。


然而現實是殘忍的,這些平臺號稱百億補貼,但是這些打折商品不是限時限購、就是已經被搶完。更重要的是,即便是打折補貼商品,在同質同量的情況下,也沒有拼多多來的實惠。


同是


不管是家用電器還是生活用品,或是奢侈品、水果生鮮,只要是你能想象到的商品,拼多多還是那個全網最低價。


以這款iPhone 11為例,同樣是64GB的內存,三個主流電商平臺的價格卻相差甚遠。天貓上的售價為5499元,京東的售價為5338元,而拼多多卻只賣4799元,跟最貴的天貓相比,足足有700元的差價。


同是


再比如說這款過年走親訪友必備的旺旺大禮包,同樣的規格,天貓賣51.8元,拼多多賣36.9元,而京東則賣54.8元,又是接近20元的差價。

同是

還有這款真心食品旗下的每日堅果,同樣是750g30袋的規格,天貓上的售價為59.9元,京東為99元,而拼多多卻只賣44元。跟最貴的平臺相比,又是足足50元的差價。


同是


怎麼同樣的百億補貼下來,拼多多還是那個最具性價比的平臺呢?這不禁讓人懷疑起了補貼的真實性。


說是打3折,其實背地裡把原價格提了近十倍。這樣的騷操作,已經不管用了。畢竟,消費者被之前"套路"給洗禮了。


大家要的是,實打實的優惠。或許,這也是拼多多能夠在4年裡超過5億消費者的真正原因。這是平臺真的花人力物力專注專注在了價格上。


據悉,拼多多專門成立了一個高達數百人的神秘小組,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時刻緊盯著各大平臺,真正做到全網最低價。


或許,拼多多上玩法不像傳統電商平臺那麼豐富,更沒有那些複雜的滿減金打折算法。但對於我們消費者而言,電商平臺就是用來購物的,簡單、便捷、性價比高才是更重要的,而這一點也恰恰就是拼多多能夠爆火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