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瑞典應對疫情的方案,有沒有可能是最科學的呢?

特斯拉2019


沒辦法判斷,結果說明一切,不要外國就真香,根本沒必要琢磨,國情,人文,性格都不一樣,沒有什麼最科學,只有最適合,當下國情如何自己國家領導人最清楚幾斤幾兩,探討這個毫無意義


聰明蛋-阿元


英國、瑞典應對疫情的方案,有沒有可能是最科學的呢?

首先來看看瑞典的方案——“高危治療”

瑞典公共衛生部門新措施:

  1. 停止統計確診患者;
  2. 停止疑似、輕度病症人員檢測;
  3. 醫療資源向醫護人員、高危人員傾斜。

瑞典此番做法,看似把醫療資源集中於重症高危人員身上,以救人性命為宗旨,實則是放棄抵抗疫情,放任自流!

從停止統計後,瑞典無法區分被與健康人數量,更無法跟蹤確診後的人員流動軌跡,這樣的事情發生後更別想知道誰跟誰是密接人員,根本就無從查起!

一但有瑞典人員進入其他國家,那麼肯定會傳染給別人,造成一系列嚴重反應,讓全球抗疫風險、難度大增。

這才是讓人憤恨的地方。

再來看看英國方案——“群體免疫”

英國控制疫情第二階段:“拖字訣”

  1. 勤洗手;
  2. 輕症患者自行居家隔離7天;
  3. 老年人群體隔離在家;
  4. 建立“群體免疫”牆保護民眾。

英國所提出方案根本無法成立,其中最讓人震驚與不解的核心點就是所謂的“群體免疫”這個概念上。

所謂“群體免疫”是指在人群裡有60%民眾,在接種疫苗後能產生抗體,導致病毒不會形成社區傳播,如此一來就能達到“群體免疫”效果。

但結合目前新冠疫情狀況,這個問題根本就是一個死循環:

  • 英國人口6000萬上下,要感染最低標準60%人口就是4000萬
  • 目前為止沒有疫苗能接種!
  • 以目前病毒所造成的死亡率按我國3%來算,其死亡人數在120萬人,這還是我國死亡率!

由此可見,所謂的“群體免疫”只是在理想狀態下的產物,對於目前抗疫根本沒有實用性!

各種原因各種條件下,英國和瑞典兩國的方案根本沒有科學可言,只是活在理想的夢幻之中。希望兩國迴歸到抗疫的正途中來,以免悔之晚矣!

兩個發達國家,英國總人口相當於湖北省,瑞典相當於武漢市。

一個要對病毒“投降”,一個要感染大半人口取得“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效果,

何其可笑、可悲!


家裡蹲達人


英國、瑞典應對疫情的方案,有沒有可能是最科學的呢?只有可能是偽科學!

先來看一下,3月16日李蘭娟院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怎麼說:

1. 一些國家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提出的“群體免疫”觀點, 是對老百姓不負責任的做法。

2. 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和教訓,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和借鑑。


一. 英國、瑞典應對疫情的方案。

1. 英國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希望通過約60%英國人感染輕症新冠肺炎,來獲得群體免疫。同時宣佈不再檢測和確診新型肺炎患者,中輕症患者自行隔離等。

2. 瑞典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聲稱已經沒有可能阻止新冠疫情在瑞典的傳播。同時宣佈不再對輕症患者和疑似患者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檢測。

二. 英國、瑞典目前的抗疫政策是投降政策。

1.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大家都在從協力抗疫。早期疫情嚴重的中國,之後疫情嚴重的伊朗、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甚至是美國,即使大量人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但是大家都抱著一個必勝的信念去戰鬥,這些都是科學的決策。


2. 英國、瑞典的疫情沒有上面提到的國家嚴重,而在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時,卻早早舉手投降了。就英國的“群體免疫”而言,6600萬的總人口,60%的病毒感染率,就是大約4000萬人,3%的病毒感染致死率計算,就是120萬人的生命。那麼多鮮活的生命,看著他們痛苦死去,這是科學嗎?!


三. 積極面對,合力抗疫才是科學的防疫決策。

1. 科學的抗疫決策,應為民眾的健康和生命著想,以民眾的利益最大化為首要。武漢疫情爆發之後,黨和國家以“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的口號來號召和組織全國人民積極進行抗疫,這才是科學的抗疫決策。


2. 抗疫不是一個國家的事情,是全球的事情。英國、瑞典的消極抗疫政策會害了本國人民,也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的抗疫實施,相信兩國的民眾不會就此答應。


結尾語:希望英國、瑞典能早日回到抗擊新冠肺炎的正確道路上來!


滄海人間


知道要死多少人嗎?一次再來另外的病毒時,再死一批人?


紐約時間2


中國如果按照60%感染比例來計算,將有8億以上感染,你家親屬都有防護罩嗎?能不死人


張淼171038209


贊成!讓他們關閉國境別禍禍別人


springxc


要是樓主家裡人得病了,咱們國家也搞群體免疫


風游魚


感覺跟咱們中醫很契合,不治已病治未病


幻影飛舞


讓國民去死竟然成了科學的防疫措施?!


平頭哥手下扛把子


假如把這次的新冠肺炎比作是洪水災害,世界各國在治水方面共給出了2種方案:

第一種是中國的“大禹治水”式自救,全國上下齊心協力生死與共,堅決遏制洪水向外蔓延;

第二種方案是英國和瑞典採取的“諾亞方舟”式自救,有錢人花錢買張船票上了方舟,貧窮的人只能淪為英國政府口中60%的“感染群體”,等貧苦的人群有了抗體,有錢人再下船重建家園。

英國提出的“群體免疫”方案解讀

咱先看看英國提供的方案是怎麼樣的?根據英國政府發佈的抗疫規劃,整個疫情控制分為4個階段:遏制、延緩、研究以及緩解。隨著英國本土確診數量的增多(目前確診1395例,死亡35例,昨日新增251例),英國政府12日宣佈疫情遏制階段已經失敗,目前進入第二階段,即延緩階段。

首先,這個“延緩階段”怎麼解讀呢?

延緩階段也就是利用“群體免疫”策略,儘可能的把疫情高峰期出現的時間延後,錯開流感季節。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把普通流感高峰期和新冠病毒的爆發期給錯開,避免醫療系統因為就診人數的增加而癱瘓。

下一步我們講講英國政府所提到的“群體免疫”是什麼?

通俗來講,由於新冠病毒的致死率並不是很高,所以只要有越來越多的人被新冠病毒所感染,就會有越來越多人在感染後痊癒,而這部分治癒的人就會天然產生對病毒的免疫力,也就是抗體。只要獲得免疫力的人足夠多,病毒就很難再向外傳播。

那麼,上文中的“足夠多”具體需要多少人才能達到效果呢?

英國專家通過仿真建模計算,當總人口中60~70%的人被感染並康復後,群體免疫效應就會顯現,病毒再次爆發的概率就大大降低。

英國政府提出的“群體免疫”是否有科學依據?

“群體免疫”並非是笑談,確實是有其科學依據,可歸納總結為達爾文先生提出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選擇學說。畢竟,病毒的致死率並不高,在這次病毒的侵襲下,絕大多數的人會生存下來,這部分生存下的人就會產生天然抗體,保證下次病毒來襲時不會得病。只有小部分的人群因為體內沒有相應的酶或者免疫力低下,就會被病毒所淘汰。按照這種理論,英國經過幾代人的繁衍,全民就會有對病毒的天然抵抗力。

但是,在醫學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仍然依靠原始的“自然選擇”去面對病毒,說出去多少有點貽笑大方了!

這種方式說好聽點就做自然選擇,說難聽點是“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群體免疫”的後顧之憂

第一點,我們假設上帝光顧了大英帝國,英國所提出的“群體免疫”策略僥倖成功了,這有什麼後果嗎?
我們知道,英國目前大約6600萬人口,按照“群體免疫”策略中70%的人口需要被感染病毒來計算,則英國會有超過4700萬人感染這種病毒。

而當前新冠病毒的死亡率為您2.3%,重症率為19%,而且英國老齡化問題特別突出,英國的死亡率可能會遠超過3%,這時就會造成100多萬人死亡和800萬重症患者。

請問,面對如此之多的患者,英國的醫療系統如何運轉?

要知道,武漢在這次新冠病毒中最高峰是“僅”上萬人感染,就徵用了全國的醫療物資,數千名醫護人員馳援。英國的動員能力低下,在上百萬人的求救下,醫療系統百分百癱瘓。

第二點,“群體免疫”真的會有效嗎?

上述我們我們假設的是英國的策略成功了,但我們考慮一下,英國的方案會成功嗎?

“群體免疫”成功的前提是新冠病毒不會再次變異,一旦病毒產生變異,這60%的人口產生的抗體將無法對“新病毒”有效,上百萬的人口將為了這個愚蠢的策略白白犧牲,目前尚未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不會變異。

而且,歷史上群體免疫成功的案例往往是有疫苗輔助,然而不幸的是,到目前為止,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尚未研發成功。

總之,當前的新冠病毒的致病機理尚未明確,採取如此激進的策略是對大眾生命的不負責。

政治和經濟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作為老牌發達國家,英國和瑞典難道沒有評估過“群體免疫”的嚴重後果以及科學依據嗎?我認為當然不是,英國擁有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等頂級科研機構,科學研究能力毋庸置疑,而英國採用如此消極的應對措施,背後可能是經濟壓力等多重因素考量。

綜合下來,原因有三:

原因一:自由是西方國家最為看重的,速來有“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的傳統,所以中國封閉式的隔離管理,在英國無法複製,這種情況下,很難做到隔離治療,只能任由其發展。

原因二:新冠肺炎的治療非常昂貴,而我國採用的是一經確診政府全額報銷的治療方式,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經濟壓力,也只有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才有檢測和治療的實力。而英國採用的是個人承擔費用,政府無力承擔全民治療,所以最好的辦法是繼續落實自由理念,自生自滅。

原因三:英國是資本主義的起源地,推崇投入與回報的比例關係,這種高投入、零回報的“中國式”治療,是無法被資本主義所吸納的。

總之,英國和瑞典應對疫情的方案,完全沒有現代科學依據,純粹是在政治和經濟壓力下的無奈之舉,這種消極的應對方案是對英國民眾的極不負責!

相反,咱們中國採用的全民檢測和全民免費治療的方案,始終將人民的生命當做最寶貴的財富,這樣的祖國誰能不愛?

這裡是科學驛站,一個傳播科學的小窩,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