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美人演義——昭君(九)「清」素閹主人


第十七章 琵琶訴怨

  • 話說昭君與婉華,並馬出關,只見兩峰高聳,峭壁千尋,其勢岌岌,大有飛舞攫人之概。
  • 昭君對婉華道:“此關峻險異常,正天之所以限南北也。
  • 你我既出此關,與父母之邦,已成永訣,故鄉風物,惟有於夢寐中求之矣。”
  • 遂指前面高嶺道:“我當一登此嶺。”於是相偕而上,遙望關內,花光爛熳,如同錦繡;關外則一白無垠,如同積雪。
  • 不禁嘆道:“昔人有出關詩道:‘馬後桃花馬前雪,教人怎得不回頭。’眼前情景,懷詩中所言,絲毫無異,非身臨其境,不能知也。”
  • 即命置酒嶺頭,與婉華相對暢飲,飲時復遍觴從者。酒酣耳熱,取琵琶奏出塞外之曲,聲調悲涼,眾人一齊淚下,不忍再聽。昭君放下琵琶,起身嘆道:“迴腸寸斷,有美酒佳餚,不能下嚥矣。”
  • 婉華勸道:“姊姊前程遠大,來日方長,此去宣揚漢家威德,使單于向化,永息烽火之警,名垂青史,為千古蛾眉生色。
  • 比較身留漢土,寵冠後宮,沒世無聞,草木同蕪,其得失相懸,何異霄壤?安用如此憂泣。”
  • 昭君聞言,點頭嘆息,忍怨含淚,起程越嶺而進。行了數日,已過漠北,行入匈奴國境。前驅的使者,早已馳歸報知。
  • 單于聞知漢朝公主駕到,不勝驚喜。使者又盛稱漢公主為天仙下凡,人世之間,殆無其匹,休說我國沒人能及,便是漢朝,也不能得第二人了。
  • 單子聽了,更加欣悅,即命左賢王以下,率眾遠迎,並召各部酋長,置酒大會,擇日行親迎之禮。
  • 到了吉期,香濃安息,燭爇金蓮,雖則夷狄之俗,與中國大異,亦有一番繁華熱鬧的氣象。婚禮既畢,單于與昭君同入寢宮,行命巹之禮。華筵方啟,寶扇初張,細看昭君,果然天姿國色,蓋世無雙,不禁狂喜,便欲屏退宮女,共入鸞衾。
  • 忽見公主面有淚痕,心下大驚,疑其思念君親,故爾如此。
  • 遂安慰道:“公主想因遠適異國,不免有故鄉之思,然我國風俗制度,雖不如漢家富貴榮華,亦不弱於漢宮,白當竭力侍奉公主,不必憂也。”
  • 昭君正色不語,婉華從旁代答道:“公主奉漢帝命,離鄉背井,遠嫁單于,本為合兩國之好,今與單于約:能以禮服事漢家,勿以一矢一卒,攔入漢家邊境,則公主既嫁單于,自當奉事衣裳,盡夫婦之樂;否則,誓死不失身也。”
  • 單于笑道:“既已和親,服事漢家,乃是當然之事。公主若不能信我,我當折箭為誓,永無反悔。”
  • 遂即取過一箭,折為兩截道:“若負公主,侵犯漢家,有如此箭。”
  • 原來匈奴國俗,凡折箭為誓之後,至死不敢背盟。
  • 昭君見單于立誓,始收汨謝道:“得單于如此推誠,賤妾雖死不朽矣。”乃欣然就寢。
  • 自此之後,單于謹事漢朝,歷二十年之久,不侵犯邊界,皆昭君之力也。昭君在匈奴國中,雖得國大恭敬承侍,單于十分相愛,但風景不殊,禮制有異,心中終覺憂悶,賴有婉華終日相伴,寸步不離,得以少解愁懷。滿月之後,昭君即勸單于,納婉華為側妃,從此以後,兩人更是形影相依,愈無隔閡了。
  • 這日,婉華因在自己幕中有事,昭君獨自一人坐著,想起遠適異域,父母不能見面,終身未卜如何,不覺怨從中來,取過琵琶,自鼓一曲道:我本漢家子,將適單于庭。
  • 辭訣未及終,前驅已抗旌。
  • 僕御涕流離,轅馬悲且鳴。
  • 哀鬱傷五內,泣淚溼朱纓。
  • 行行日已遠,遂造匈奴城。
  • 延我於穹廬,加我閼氏名。
  • 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
  • 無端見凌辱,對之慚且驚。
  • 殺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 苟生亦何卿,積思常憤盈。
  • 願假飛鴻翼,乘之以遐徵。
  • 昔為匣中玉,今為糞上英。
  • 朝華不足歡,甘與秋草並。
  • 傳語後世人,遠嫁難為情。
  • 昭君在琵琶之中,訴出哀怨。卻好婉華前來,聽了這哀怨之音,淒涼之調,也感動身世之悲,淚下如雨。又恐添昭君哀思,只得忍淚相勸。兩人對泣多時,方才止悲。
  • 未知後事如何,且待下文分解。

第十八章 青冢流芳

  • 話說昭君與婉華,在匈奴國中,單于備加敬禮,不敢怠慢,真是先意承旨,雖兒女之事父母,亦無其恭敬。因見昭君常有不悅之色,知其思念故鄉,遂於平城之北,仿漢宮制度,建築宮殿,金階玉檻,畫棟珠簾,院落沉沉,庭闈疊疊。移昭君、婉華,居住於此。
  • 光陰迅疾,不知不覺已歷二十餘年,昭君所生一子二女,均已長成。婉華卻一無所出。單于秉性好武,遠出畋獵,率以為常。這日單于又復出外畋獵,昭君與婉華正在閒談消遣,忽見宮女驚惶報道:“單于自白山遊獵而回,忽得暴疾,今車駕已至。”
  • 昭君、婉華,忙迎接入內,擁至衾中。單于已不能言語。
  • 昭君夫婦之間,雖不十分恩愛,但單于凡事順從,一無違拗,況已生男育女,一旦睹此景象,不禁傷心落淚。其時所生子女,亦來問疾。昭君見了陡然記起一事,忙將子女揮退,急得面如土色。婉華忙上前寬慰道:“生死大數,徒急無益,姊姊要保重。”昭君道:“非也。我之所憂,乃匈奴之國俗。單于不起,愚姊何能作那禽獸之事?”
  • 婉華為昭君提醒,方才記起匈奴國俗,單于死後,閼氏尚在,其子繼位,即妻其母,仍為閼氏。子死孫繼,亦復如是。必閼氏死後,始得另娶。
  • 婉華念及此事,亦無良策,只得說道:“此時且勿過慮。
  • 單于設有不測,世子乃姊姊親生,或能變棄國俗,不以非禮之舉,加諸生母,亦未可知。”
  • 昭君搖頭道:“平日我與世子,談及中國禮俗,世子似有不願聽聞之狀,欲其變棄胡俗,必不能夠,我久欲一死。未得其便,今有此事,死期至矣。”
  • 正在談論,忽報單于溘逝。昭君、婉華,不免大哭一回。
  • 世子因群臣之請,即日嗣位。
  • 昭君俟單于棺殮既畢,召世子入內問道:“汝雖匈奴之種,究為我親生之子,今汝父已死,汝願從胡俗,還是願從漢俗?”
  • 世子聞言,沉吟一會,方才答道:“兒為胡人,自然該從胡俗。”
  • 昭君長嘆一聲道:“汝志既定,我亦不能勉強,惟須待汝父入土之後,方能遂汝之願。”肚子應諾而出。
  • 婉華從屏後出外道:“世子為姊姊親生之子,何不痛斥一番,使之改變國俗呢?”昭君道:“其志已定,責之亦復無用。
  • 況我正可藉此一事,了我一生,以畢我事。”
  • 昭君此後,遂不復提及這事。婉華知他死志已決,亦不相勸。
  • 到得晚間,微聞昭君房中似有呻吟之聲,婉華急往看視,昭君已仰藥而死,睡在床上,顏色如生,芳香四溢。
  • 婉華撫屍痛哭,世子亦奔入寢宮,觸動天性,頓足號啕。
  • 兩個女兒更是悲啼欲絕,哭泣多時,方議用漢俗典禮,以金寶珠玉等,從厚含殮。且以閼氏殉單于死,欲舉柩合葬。
  • 婉華向世子言道:“汝母生時,曾與我言,死後必別營一冢,與漢土相近,以遂其志。汝安可違背其言?”世子乃從婉華之言,先葬單于,然後擇一與漢土相近之地,再葬昭君。婉華撫墓流淚,想那一代佳人,身葬異鄉,倍覺淒涼。
  • 但昭君出塞,亦是流芳千古之事,雖青冢草生,芳魂不絕,長留於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