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口袋書”中的高校復學“錦囊”——專訪《高等學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指南》主編

作者丨張思瑋


一本“口袋書”中的高校復學“錦囊”——專訪《高等學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指南》主編


既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較多關注技術層面工作,往往忽視公眾的風險感知和情緒引導。而人是公共衛生事件的主體,從人的角度研究風險感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高校學生來源地域廣、人群聚集密度大、社會關注度高,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戰場。所以,科學精準指導高校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對於維護師生員工生命健康、平穩恢復教學秩序、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大意義。”3月13日,南京醫科大學副校長鬍志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疫情防控是一項系統工程,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可能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

為了切實做好高校疫情防控工作,教育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商請中南大學牽頭組織全國部分高校,編寫了《高等學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並於近日出版。

作為《指南》的主編,胡志斌與中南大學副校長陳翔在受訪時表示,該《指南》對高校做好疫情應對工作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可作為疫情防控期間高校師生必備的“口袋書”。

不能一刀切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國內各高校都實施了延期開學、在線教學等疫情防控措施。不過,隨著本輪疫情流行高峰過去,一些行業陸續復工、復產,高校何時開學成為公眾關心的話題。

那麼,一個地區到底何時復工、復學?陳翔表示,這主要取決於當地及周邊疫情的流行態勢。目前,國內很多地區已連續兩週以上無新增病例,且確診病例均已治癒出院,疫情防控取得顯著成效,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正在逐步恢復,“相信距離學校復學也為期不遠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學生來源於全國各地,部分學校還有來自境外的留學生,疫情防控的難度比一般社區大。”陳翔表示,各地區需要綜合研判新冠肺炎流行態勢後才能確定復學的時間,分期、分批逐步返校,不能搞地區一刀切、時間一刀切。

力爭“一校一案”

為此,《指南》共分為7部分,涉及新冠病毒基礎知識、高校疫情防控體系、重點環節工作指引、診療知識、防控知識、心理健康指引等方面,特別是對高校開學前、師生返校途中、返校當日、開學後的防控要點進行了解讀。

胡志斌認為,各高校應精確把握“開學前、開學時、開學後、疫情突發時”四個關鍵時間節點,精準鎖定“本科生、研究生、國際學生、教職工”四類重點人群,圍繞“信息摸排、健康監測、校園管控、物資保障、觀察隔離、日常教學、宣傳引導、環境整治”八個重點方向,建立一套科學規範、易於操作的標準體系,保障學校開學前後各項工作安全、有序開展。

一旦確定了開學日期,《指南》指出,高校應該提前統計師生開學前14天的出行軌跡,再根據流行病學史和健康狀況,確定批准返校師生名單,並進行分期分批返校。

“有條件的高校可按照相關要求自行設置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區,不具備條件的須聯繫當地政府協助解決,無法設置學校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區的高校應考慮暫緩開學。”胡志斌說,國內高校數量眾多、差異巨大,《指南》只是一個指導性手冊。各高校需要結合地區特點、學校特點、師生特點、專業特點,務必做到“一校一案”、精準防控。

實施封閉管理

隨著高校陸續開學,其內部如何管理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對此,《指南》給出的建議是,各高校應根據自身特點,按照人員類別、活動區域、活動類型等分別制定管理辦法,實施精準防控。

其中,人員包括學生(本科生、研究生、國際學生和港澳臺僑學生、繼續教育學生)、教師(專職、兼職)、職工(門衛、保安、保潔、餐飲、宿管、物業等)、外來人員(快遞員、外賣員、送貨員、來訪人員)等。

重點場所既包括辦公室、教室、實驗室、宿舍區、衛生間、食堂,也包括圖書館、體育場館、學生活動中心、學生服務中心、財務繳費報銷場所、隔離醫學觀察區等。

此外,《指南》還對教學、會議、比賽競賽、班車運行、食品採購、餐飲服務、環境消殺等做了詳細規定。

“學校還要制定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流程,做到預案充分、反應迅速、聯防聯控、協調一致、有效應對。一旦發現學校出現確診或疑似病例,應立即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兩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陳翔表示,必要時,學校應依照有關規定採取班級或全校局部或全部停課等措施。

灌輸“心靈雞湯”

值得一提的是,《指南》還關注了疫情下高校師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胡志斌表示,面對突發疫情,公眾一般會出現比較明顯的心理反應,如焦慮和恐懼。當一個人身處於一個壓力性環境,如疫情流行期,會不由自主地把疫區一些嚴重現象假設成自己即將面對的問題,出現失眠、頭暈、胸悶,甚至情緒崩潰等反應。這是正常的應激表現。

“新冠肺炎作為一種新發傳染病,公眾普遍對其認知不足,恐懼心理和非理性行為非常明顯,處置不當極易造成個體心理危機,甚至引發群體恐慌。”陳翔說,既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較多關注技術層面工作,往往忽視公眾的風險感知和情緒引導。而人是公共衛生事件的主體,從人的角度研究風險感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例如,江蘇省教育廳依託南京醫科大學於1月30日開通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支持熱線,面向廣大高校師生和社會開展心理支持服務和醫學科普,諮詢服務採用“1+1模式”,即每次諮詢都有一位心理專家加一位醫學專家,現已接受數百位師生的電話諮詢,深受師生喜愛。

幾易書稿成常態

採訪中,陳翔告訴記者,《指南》編寫期間正值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主編和編委們幾次通過網絡視頻、電話、郵件等進行線上討論和交流,確定書稿框架、任務分工。

此外,有些編委奮戰在抗“疫”一線,只能利用夜晚的休息時間查閱資料、撰寫書稿,編委之間的在線討論和交流往往持續到深夜。

“稿件撰寫過程中,一個較大的困難是對疾病的認知和防控措施在持續不斷地更新。這就需要編寫人員時刻關注最新的研究進展,瞭解最新的防控策略,其間幾易其稿成為常態。”陳翔期待《指南》能成為高校在疫情期間開展相關工作的“防護網”。

《中國科學報》 (2020-03-17 第7版 視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