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清 ‖ 湖北,我曾經來過

黃學清 ‖ 湖北,我曾經來過

湖北,我曾經來過

黃學清

湖北,我曾經來過,還在武漢的漢正街吃過香噴噴的剁饃。離開湖北後的十餘年時光,如同白駒過隙,那段難忘的影像塵封在腦海裡,來不及回憶。已亥末,庚子春。九省通衢的江城武漢,駭人聽聞的新冠肺炎病毒向全國蔓延,一場沒有硝煙的抗疫戰役在全國打響。剎時,腦海裡曾經魂牽夢縈的湖北山山水水、風土人情畫面浮現在我眼前。

2004年,我與老鄉乘著打工大潮的末班車,來到武漢城裡的建築工地做雜工。雖然在工地幹活時間長,勞累辛苦,但一個月下來,能掙到近一千元左右的工資,心裡還是樂呵呵,算來比在家裡幹農活划算。於是,我和老鄉在武漢城裡大小建築工地輾轉幹了幾年。

在建築工地做工不像在廠裡上班那樣,每月工天都幹得滿滿的。遇到颳大風、下大雨,停水停電,無建築材料的時候,就停工休息。當時我所在的建築工地,泥水匠師傅和雜工大約有100多人,除了幾位來自其他省份,其餘的都是我們四川老鄉。只要是工地一停工,四川人都喜歡三五成群結伴到城裡附近菜市,買雞買鴨、買肉買酒回工地打平夥。划拳估指、猜神仙,熱鬧非凡。我卻不合潮流,喜歡一人獨自到城裡或郊外名勝古蹟遊覽,喜歡品嚐當地的風味小吃,名優特產。

黄学清 ‖ 湖北,我曾经来过

在市場經濟的年代,“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我,雖說沒有富裕的物資生活,但精神生活還是很充實的。在武漢打工的時候,經常到首義廣場參觀,瞻仰心儀已久國父孫中山的塑像,那“天下為公”的諄諄訓言,響徹中華大地。

黃鶴樓是必去參觀的景點,並不是因為它標榜的所謂“天下江山第一樓”,卻是被它的文化底蘊所吸引。黃鶴樓在中國的名樓建築中,並沒有什麼獨特之處,它只不過是一座“賽詩樓”,歷代文人墨客登樓吟詩作畫,而名揚天下。說句實話,黃鶴樓在我心裡的地位還不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岳陽樓。

記得有一次工地停工休息幾天,一位武漢當地與我相處要好的民工朋友,約我到武漢九峰山森林公園遊玩。大清早,他從家裡帶了小包花生和一瓶老白乾,就來工地的工棚宿舍催我起程了。去的路上,他簡單地給我介紹九峰山森林公園美麗景色。站在九峰山頂四方眺望,遠處風物盡收眼底。山上樹木參天,植被繁茂、溝壑縱橫、山泉潺潺、鳥語花香。景色迷人,真是名不虛傳。九峰山真的可與我們宜賓南溪的國家級森林公園雲臺山景色媲美。

也許是因為人們對“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標籤的偏見,導致多數外地人對湖北人的性格形象有一些誤解,其實這是他們不瞭解武漢地理文化、風土人情造成的。我在武漢建築工地待了幾年,結識了一些當地人,武漢人頭腦靈活,會做生意,不可否認;但熱情直爽、重信守義、埋頭苦幹、敢於創新,則是武漢人特有的印記。

湖北的人文親情文化、尋根拜祖文化風氣濃厚,祠堂香火繚繞,我身有體會。記得2009年10月,武漢江夏區舉辦“天下黃姓江夏祭”活動時,工地上的一位工友開玩笑地對我說,我們武漢今天祭拜你黃姓老祖宗,你咋不去參加呢?你是哪裡的黃?他問得我還真的不好意思。過了一會兒,不善言辭的我對他說,我是“湖廣填四川”的江夏黃,天下黃姓一家親呀。頓時,在場的工友們都向我投來讚許的目光。

四川與武漢同飲長江水,共賞迎春花。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時,湖北人民給予了四川人民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援。兄弟有難,我們當傾全力支援,不忘患難之恩。

湖北的白雲邊集團公司、勁酒集團公司,在我家鄉南溪九龍食品園區投資興建的白雲邊酒業、六尺巷酒業,成為南溪區域經濟的支柱產業,扛鼎起南溪酒業半壁江山,解決了南溪區周邊失地農民就業難的問題,深受當地老百姓的讚譽。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只想深深地對你說一聲:湖北,我愛你!加油,湖北!

黃學清,筆名黃山,重度肢殘農民,文學愛好者。宜賓市首屆書香家庭,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作家協會會員,宜賓市南溪區史志研究學會會員,宜賓市南溪區詩詞學會會員,當代作家網簽約作家。身殘志堅,創辦黃山書屋(現升級為南溪街道茶花村農家書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