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錯燕麥,血糖和雄激素不僅不降反而會直線上升

一提到粗糧很多人都會聯想到燕麥,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他們從來就沒有吃對過燕麥。

儘管燕麥的蛋白質含量與肉類相當,膳食纖維是白米的15倍,鈣有牛奶的1/2,二兩燕麥便能滿足一天50%的鎂需求,甚至燕麥還含有被譽為三高剋星的β-葡聚糖,但是如果吃錯了,燕麥就沒有這些好處了。

燕麥β葡聚糖

從化學結構上來看,很多很多個葡萄糖連接在一起就成了β-葡聚糖。

和葡萄糖會升高血糖不同,高粘度的特性使得β-葡聚糖具有一些特殊功能,那就是減慢澱粉的消化並阻止腸道吸收膽固醇。

一篇納入了18個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就指出燕麥β-葡聚糖具有降低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島素的作用[1]。

美國FDA也批准過一項聲明,即每天從燕麥中攝入3克β-葡聚糖就可以減少膳食膽固醇的吸收並降低冠心病的風險。

不僅如此,β-葡聚糖作為一種可發酵的膳食纖維,它還被賦予了調節腸道菌群和增強免疫力的功效

但現在問題是,你吃的燕麥真的有那麼好嗎?

8種燕麥產品有什麼不同

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β-葡聚糖是好東西,但燕麥究竟能不能控糖降膽固醇還得看你挑選的燕麥產品其β-葡聚糖的含量高不高以及加工工藝如何。

如果按品種來劃分,燕麥可以分為皮燕麥和裸燕麥,我國主要種植裸燕麥,即一種成熟後本身就不帶穀殼的燕麥品種。

吃錯燕麥,血糖和雄激素不僅不降反而會直線上升

圖片來自:doi.org/10.1111/ijfs.12935

我們平時俗稱的燕麥米就是完整的燕麥粒,它含有3~5%的β-葡聚糖,其中裸燕麥麩皮的β-葡聚糖含量可以達到8%甚至更高。

如果按產品來劃分,燕麥除了你熟知的含糖和無糖,其實還分為燕麥米、燕麥麩、愛爾蘭燕麥、蘇格蘭燕麥、傳統燕麥片、快熟燕麥片、即食燕麥片、燕麥胚芽米……

吃錯燕麥,血糖和雄激素不僅不降反而會直線上升

圖片來自:https://eatingrules.com/types-of-oatmeal/

在被加工成各種燕麥產品之前,燕麥通常需要先低溫烘烤,這一方面是要讓燕麥有烤麵包的香氣,另外一方面也能使導致燕麥變酸的酶失活,延長燕麥的保質期。

一. 燕麥米

燕麥米是最完整的燕麥顆粒,由於沒有經過熟制,所以它擁有最全面的營養以及最低的胰島素指數,但缺點是需要加熱60分鐘才能徹底煮熟,口感也比較糙。

二. 燕麥麩

把燕麥米的麩皮刮出來就是燕麥麩,麩皮富集有最多的β-葡聚糖,堅持食用燕麥麩有助於穩定血糖和膽固醇的水平,而且燕麥麩只需烹煮3分鐘。

三/四. 愛爾蘭燕麥和蘇格蘭燕麥

用鋼刀將燕麥米切成小粒就是愛爾蘭燕麥,用石墨碾碎就是蘇格蘭燕麥。可能是美味和便捷兩頭不到岸的緣故,這兩種燕麥都不受我國人民的歡迎。

五. 傳統燕麥片

將燕麥米先蒸軟再壓扁成片,烘乾後就是傳統燕麥片了。它通常會以散裝的形式在超市出售,厚度是所有燕麥片中最厚的,烹煮時間至少需要10分鐘。

六. 快熟燕麥片

和傳統燕麥片的加工過程類似,但多了切粒和深度煮沸的步驟,所以每片快熟燕麥片實際上只有1/3粒不到的燕麥米,當然它的優勢就是3分鐘能熟。

七. 即食燕麥片

即食燕麥片通常是碎碎的,它比快熟燕麥片的加工程度更深,這種燕麥片不僅流失了大量的營養素,而且升糖指數和胰島素指數也是最高的。

八. 燕麥胚芽米

如果去掉燕麥米的芒刺和外部麩皮,那麼得到的就是燕麥胚芽米。

營養價值上燕麥胚芽米保留了胚芽和內部麩皮,胰島素指數按合理推測應該是低的。

這種燕麥產品的最大優勢可能是它的口感,因為真的非常Q彈好吃,當然售價也是水漲船高。

應該選擇哪種燕麥?

首先我必須吐槽即食燕麥片,因為許多產品都會添加糖和植脂末,美味方便再加上健康噱頭使其銷量不凡,這種產品經廣告包裝後搖身一變成了“營養早餐”。

然而即便是不含糖的即食燕麥片,但這類產品仍然不適合多囊女性,它們充其量就是一堆反覆翻煮的碳水化合物罷了,升糖指數高達83,千萬別指望即食燕麥片能控糖降胰島素或膽固醇,能不搗亂就算不錯了。

為了吃對燕麥,我會建議你購買燕麥米或燕麥胚芽米,用具有定時功能的電高壓鍋烹煮可以幫你節省許多時間,關鍵是做出來的燕麥好吃又不傷胃。

如果想熬燕麥粥增加稠度,那不妨搭配一些燕麥麩或傳統燕麥片,購買預包裝產品時可以參考營養標籤的“可溶性膳食纖維”含量,越高代表β-葡聚糖越多。


即食燕麥片絕對不能吃嗎?

這可能也得看你吃多少,初晴多囊學堂提供了一些食譜,裡頭也會用到一些即食燕麥片,有時候是為了點綴。

總之原則是不能當主食,量不能多,但怎麼說應該也比白米好一些。


本賬號發表的內容僅作為資訊分享,文章觀點不能直接用作醫療診斷或健康干預建議。在採取任何預防或治療措施前,請與你的醫療保健提供者溝通。


參考文獻:

[1]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ats and beta-glucanextract intake in the management of HbA1c, fasting glucose and insulinsensitivity: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Food Funct. 2016Mar;7(3):1413-28.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