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三次出手救她!

這已經是鍾南山院士第三次參與有關彭女士病情的遠程會診。


從發病到現在,31歲的彭女士在廣東中山市第二人民醫院的ICU病房裡已經呆了超過42天。這期間,她經歷了極其危重的成人呼吸窘迫症,雙肺在短短四天時間變成“大白肺”;她緊急接受了終止妊娠手術,迅即上了最高規格的生命支持系統ECMO,而且一上就是21天之久;她艱難的撤離了呼吸機,隨後又成功進行著各項後續治療。


“對於新冠肺炎患者,目前考的就是大家的繡花功夫,怎麼把細節處理好。這是一個成功的經驗,值得向院外、省外進行推廣”,3月13日中午,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再次出席了有關她的病情會診。


83歲的鐘南山院士很平靜的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可以轉出ICU。隨後可以採用氫氧混合氣體的吸入治療,如果不放心的話,可以將兩臺吸入機放在一塊,提高流量。


這已經是鍾南山院士第三次參與有關彭女士病情的遠程會診。


鍾南山三次出手救她!

鍾南山三次出手救她!

鍾南山三次出手救她!

鍾南山三次出手救她!

鍾南山院士多次為其遠程會診。


現在看來新冠和手術都給了她一定創傷


彭女士有過明確湖北武漢旅遊史,2月1日回到中山後開始發病,很快就來到了中山小欖人民醫院進行治療。和其他新冠肺炎患者不同的是,彭女士是一個懷孕35周多的孕婦。妊娠期合併感染後,疊加出來的兇險,遠遠超過了一般醫學常規的認識。


她的病情進展異常迅速,感染性休克、成人呼吸窘迫等一系列高危、致死性問題接踵出現。小欖人民醫院全力進行了搶救,氣管插管、上呼吸機,剖腹產終止妊娠,一系列正確的舉措,為後續的奇蹟創造了條件。


在轉送定點收治醫院中山市第二人民醫院後,那裡的專家見證了新冠病毒對一個產婦的肆虐攻擊。第一天單側下肺變白,第二天兩側下肺病變,第三天雙肺開始出現實變,第四天影像片提示的肺部,就只有白茫茫一片。緊隨而來的,是心、肺、腎、消化系統多臟器衰竭。


團隊很快就給彭女士上了ECMO進行支持。當時的藥物用了抗病毒的系列,也不計成本的用了免疫調節藥物,昂貴的球蛋白、胸腺肽一直在幫助她恢復脆弱的免疫力。


對於她的病情,鍾南山院士瞭然於胸。他至少參與了三次有關彭女士的病情的會診。第一次,就鄭重的拜託了一線的醫務人員,盡全力救治這個年輕人。第一次,他還特地囑咐了一線醫務人員注意彭女士可能出現的產褥期感染。2月6日,廣東省組織高水平專家對全省危重病患進行遠程會診時,重點討論過她的情況。截至6日當天中午12時,廣東累計報告確診病例970例,在院治療的918例中,重型84例,危重型32例,彭女士是其中之一。


“現在看來,感染新冠後手術終止妊娠,都給了她較大的創傷”,13日會診現場,鍾南山表示道。


她是第一個成功撤離ECMO的危重型患者


一個多月來,中山市第二人民醫院的醫療團隊堅持不懈,積極搶救,並適時請廣東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救治組組長覃鐵和教授和廣東省呼吸病研究所黎毅敏教授會診指導治療,及時使用治癒者血漿進行救治。


因為上ECMO過久,彭女士出現了嚴重的右心衰竭。廣東省確定的一家高水平醫院點對點幫助一家地市定點收治醫院的政策,又給一線醫務人員送去了強力的支援。在廣東省人民醫院院長餘學清的協調下,省醫心研所的專家又出現在了專家應援團中。用上了降肺動脈高壓的藥物,調整了ECMO的運行模式,細心的處置著每一個細節問題,31歲的彭女士方才脫離危險,一步步康復起來。


2月27日,患者脫離ECMO,成為全省第一例(目前也是唯一一例)危重症患者ECMO撤機成功患者。


3月8日,她成功撤除了氣官插管,撤離了呼吸機。再後來就是對症的治療、訓練。到3月13日接受遠程會診時,她已經能下床行走、獨立進食。


“謝謝鍾南山院士,謝謝!”,遠程會診時,彭女士由衷的感謝著病重以來,一直用專業幫助著他的鐘南山院士,雖然只能隔著遠程會診的屏幕道謝。雖然不是直接的視頻互動,但鍾南山依然報以禮貌的微笑。


接下來的會診環節,事關彭女士的病情判斷和後續治療。專業的鐘南山院士,為了核對清晰彭女士的相關指標,甚至走到了會診屏幕的前方,逐一的判讀著相關指標。


“現在看來,和其預後有關的三個指標,有兩個明顯好轉了。她可以轉出ICU病房了”,鍾南山總結表示,現階段,上ECMO這麼長時間後成功撤機的案例不多,有些經驗值得推廣。


他同時建議,轉入普通病房後,可以採用氫氧混合氣體的吸入治療,如果不放心的話,可以將兩臺吸入機放在一塊,提高流量。“因為氫氧混合氣的吸入,非常有利於降低氣道阻力,使她的呼吸不大費力,這樣她營養等各方面可以跟得上,促使總的恢復狀況的改善。”鍾南山說。


廣東已有4例患者成功撤離ECMO


彭女士是第一例在廣東撤離ECMO的患者,但肯定不是最後一例。在隨後的治療救治中,全省各定點收治醫院一直在對重型、危重型患者進行重點攻關。


廣東省衛健委一級巡視員劉冠賢主任告訴南都記者,廣東收治病例多,重型和危重型比例較大。最高峰時的2月9日,全省收治重型患者101例,危重型患者40例,為單日重型和危重型病例數最高記錄。


“我們不斷調集全省最強醫療資源,千方百計挽救患者生命,目前已出院的患者中,大於60歲患者共有280例,佔比21.6%;有基礎疾病的患者279例,佔比21.5%;成功使用ECMO治療的患者就有4例”。這些數字的背後,是廣東全省醫療戰線不放棄任何一線希望、不留任何一絲遺憾的竭盡全力。


為了做好病例救治工作,廣東始終堅持“四集中”原則,始終堅持調動定點醫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全省30家省級定點醫院和16家市級定點醫院,就準備了7339張床位,調集了23892名醫務人員,包括4423名醫生、10788名護士。


“始終堅持呼吸重症專家牽頭,充分發揮鍾南山院士及團隊作用;始終堅持多學科協同、中西醫結合;始終堅持診療方案與專家共識相結合。護理專家建立優化管床管病人模式、加強病情監測早期識別重症患者等措施,給予“繡花般”精細化護理服務”,劉冠賢表示道。


廣東將傾力救治


據悉,為了保障重症救治工作,廣東還建立了多層級專家立體工作制。在專家組“3+1”機制基礎上,率先實施“五診”,相結合互補充,即:落實首診負責制,確保不漏診、不誤診;建立巡診制度,實施區域二線專家分片負責、省三線專家定期巡診;開展遠程大會診,省三線專家組定期開展遠程大會診;派出專家駐診,加強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救治管理;啟動特診機制,對病情複雜、涉及多系統多器官損害的疑難複雜病例,由多學科專家集中討論、聯合診療。僅省級專家巡診,就先後組織50批次、派出專家79人次,現場會診患者141人次,每一例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都得到了省級專家多次的救治指導。


針對救治工作中出現的階段性目標,廣東還充分發揮高水平醫院的集體優勢,由廣州醫科大學鍾南山院士團隊、中山大學各附屬醫院團隊、省人民醫院團隊分片負責指導危重病例救治工作。7家高水平醫院先後派出95名專家到20名危重症患者病床旁駐點開展救治工作,實施“一人一團隊”、“一人一策”,個性化救治。“根據患者病情需要,不斷增派呼吸重症、心血管、腎臟病、中醫、護理、營養等多學科專家到各定點醫院駐點。在全國創新性成立危重病例“器官功能支持”專家組,組團巡迴工作”。


在3月13日的會診現場,廣東省衛健委主任段宇飛也一直在現場聆聽著廣州、中山連線專家的交談。“這位產婦的救治過程殊為不易,但也說明了我們的醫療救治工作異常出彩。每個環節都下足了功夫,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檢查都傾注了大家的智慧。”


他表示,現在是取得最後勝利的關鍵時候,希望大家不鬆勁、不氣餒,在尊重醫學規律的前提下,想盡千方百計,竭盡一切努力去救治病人,去挽救他們生命。


“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不留下任何遺憾”。


據廣東衛健委今天(16日)最新消息,在院的47例病例中,輕型3例,普通型29例,重型3例,危重型12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