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工厂和中小卖家之间的对抗,可以看出国内食品行业的现状

任何行业都有两条线:正牌厂家和山寨散货,这也算符合道生两仪的规律。

回归蜂蜜行业,就是生产厂家和众多小散户之间的对抗。前者喜欢炫耀资质证件,后者侧重鼓吹天然良心。

厂家分为纯搬运和加工,散户可分为预包装和造假,也算是符合四象衍变。

本文暂不往下细化,先从这个层面粗谈食品问题的现状。

蜂蜜工厂和中小卖家之间的对抗,可以看出国内食品行业的现状

多年以前,我结识一位养羊的西安朋友。

他在北郊养了十几头奶羊,每天下午拉到小区门口。很多人拿着矿泉水瓶、不锈钢盆,排队等着现场挤奶。

除了在电视广告片里,几乎见不到干净洁白的羊群。再加上原本就有些膻味,你能想象出简陋粗犷的场景。

但是,即便环境卫生条件很差,也不影响火爆的现场销售。

俗话说中国羊奶看陕西,各大羊奶粉企业在此抢占奶源。斥资兴建一整套加工检验设备,还要通过严格审批。

就市场份额而言,他这般的散户完全没法和奶企相比。就投入产出比来看,他省去了所有的中间成本环节。

蜂蜜工厂和中小卖家之间的对抗,可以看出国内食品行业的现状

时至今日,我老妈每天还在门口打散奶。

对面的小区是城中村改造房,有个养牛户送奶已经十几年了。看着天天下午排起的长队,她也跟着办张奶卡。

我有时候去排队打奶,听到这家奶场的发展历程。从最初骑着摩托车送奶,渐渐换成电动三轮、五菱商务车。

一斤牛奶三块钱,带回家煮开就可以喝。

五十米之外有个大超市,各种品牌盒装奶天天搞活动。只有逢年过节时卖的快些,都被拿去走亲戚送礼用。

在秦玲一白看来,厂家和散户的消费者是两种人群。除了价格实惠以外,这种撕裂还暴露出食品业的核心矛盾。

没进工厂,担心卫生问题。

工厂出来,担心安全问题。

蜂蜜工厂和中小卖家之间的对抗,可以看出国内食品行业的现状

直到认识一个办牛场的人,他对此表示很愤慨。

三鹿奶粉事件以后,乳制品行业从上到下大力整治。现在加工环节极其严格,绝对是国内最安全的食品类目。

我不懂这个行业,还是留给专业人士点评吧。

秦玲一白希望这是真的,但要想消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消费阴影,还得通过时间口碑来洗刷。

蜂蜜行业和乳制品极为相似,我去年写过《从同仁堂到蜂蜜霞》的文章,消费者已经被夹在两头堵的困局里。

互联网开拓出新的流通渠道,传统蜂蜜厂像专家权威般被广泛质疑,其中以代表自身利益的小卖家最爱抨击。

关于厂家蜜和散户蜜的特性,往期蜂蜜文章中已有详细比对,本篇不再重复赘述。

蜂蜜工厂和中小卖家之间的对抗,可以看出国内食品行业的现状

其实,蜂蜜的好坏和提供者关系不大。

它不是设计制造出来的,而是完全靠蜜蜂酿造成熟。只要能保证最初的原始状态,都能算得上天然好蜂蜜。

然而如此简单的事情,如今却被搞到神鬼难测。

有些蜂产品企业,挑选高浓度天然蜂蜜直接灌装。剩余的低浓度水蜜,按照国标的规范标准加工浓缩。

有些小散户卖家,直接在蜂场摇蜜后过滤灌装。除了天然成熟封盖蜜,低浓度水蜜甚至喂白糖的也不少。

散户:你卖的都是浓缩蜜!

厂家:你卖的是三无产品!

随着绿色食品观念的兴起,很多人开始追求天然原生食材,也逐渐明白:加工浓缩蜜是受行业标准保护的。

蜂产品企业投入土地、设备、资金,必须严格按照国标生产。散户卖家处在监管视线以外,全靠玩良心或者嘴皮。

一条流水线出来的工业品,几乎可以做到完全一致。不同地区的植被气候差异大,酿出的蜂蜜怎可能一模一样?

当行业标准丧失掉公信力,消费者在监管以外的“良心市场”里挣扎,步步为坑的乱象也就不足为怪。

蜂蜜工厂和中小卖家之间的对抗,可以看出国内食品行业的现状

有人很疑惑:乱成这样就没人管吗?

认真看看食品行业现状,上至保健品下到餐饮业,只要吃不出毛病就没大问题,还能解决众多人员的就业问题。

我们以为自己是上帝般的消费者,其实只是商业市场里的被消费品。

生产出来的东西是为了消耗,消耗越多代表着经济活力越好,连洋垃圾都能混进来,谁还知道底线在哪里。

秦玲一白的老家在农村,吃的面粉都是自家麦子。

农民每次只打一两袋面粉,吃完了才会去再打点。因为麦子放几年都没事,面粉放几个月就会板结烧心。

面粉厂肯定没法这样操作,每年百十吨的供应量。既要提升筋道口感有市场竞争力,还得想办法延长保质期。

在工业大流通环境下,合理使用添加剂是无法避免的。

蜂蜜工厂和中小卖家之间的对抗,可以看出国内食品行业的现状

米面粮油是刚需,相信会有最大力度的安全保障。

然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人都有不同的饮食喜好。那些需求弹性较大的食材,几乎都处于混乱的泥潭里。

原因和蜂蜜一样:我们已经从有的吃,跨入想吃好的阶段。但是食品行业现行标准,并未和当下需求相匹配。

国标只是保住底线,这个落差凸显在市场端,就是生产厂家和散户卖家之间互相指责,却搞得消费者无所适从。

若想吃到天然好蜂蜜,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源头筛选。货比数家之后淘出优质蜂蜜,以后可做定点交替消费。

这个是比较难,但谁让自己好这口呢?

如果行业标准能有所调整,从唯指标论到尊重自然差异。蜂蜜厂家的空间扩大后,全产业链都会成为受益者。

再用强力手段捣掉黑作坊,将四象状态倒推回两仪阶段。散户卖家没有价格倒挂的压力,也愿意等到自然封盖。

蜂蜜工厂和中小卖家之间的对抗,可以看出国内食品行业的现状

秦岭一白幻想着那一天,厂家和散户和谐并存。

双方没有抨击撕逼,提供的天然蜂蜜差别不大。只是在体量和渠道上不同,投入资源多者理应占据大份额。

或许,这永远只是个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