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復禮”是什麼意思?

子夏故壇


克己復禮,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儒家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

“禮”在儒家思想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儒家認為“禮”是人的基本,國家要有“國禮”,個人也要有個人的“禮儀”。

那麼個人的禮儀體現在哪裡?其中之一就是克己。



克己是為君子之本,要成為一個優秀出色的人,要學會剋制自己的情緒和慾望,方能稱之為君子,而君子實乃禮之典範。

在儒家思想裡,“禮”不單指外表的禮儀,行為規範要得體,尊重他人,更有內在的德、才、志,這些都是禮的組成部分,德、才、志會內化成一個人的真、善、美,從而通過外在行為表現出來。

所以儒家認為,一個人能夠約束自己的私心,剋制自己的貪慾和慾望的人,是有德之人,是德行的表現,其行為稱之為“有禮”。



因此“克己復禮”是儒家對人的一種期盼和追求,人的自由都是相對的,人類只有學會剋制自己的惡習以及危害他人的慾望,才能做到真正身心的自由,世界才會以禮相待。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跟“克己復禮”一樣,都是中國古代聖人的偉大的智慧。從自身出發,只有改變自己才能讓這個世界更美好。對於這些智慧,我們應該充滿敬意,並虛心學習。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閒話




“克己復禮”是孔子學說的一個重要概念,出自《論語·顏淵》一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對於“克己復禮”,傳統和眾認的解釋是要約束和剋制自己的私慾,從而使各自的言行合乎禮的規範。這種解釋看似順理成章,無可非議,實則大錯特錯,歪曲經典。這種解釋之所以被公認,大概是受了朱熹解釋的影響,因為朱熹在傳統文化領域地位很高,所以他的解釋幾乎沒有人質疑過。



朱熹解克己復禮,其言曰:“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復,譬如塵垢既去,則鏡自明;瓦礫既掃,則室自清。”又曰:“克己復禮,間不容髮,無私便是仁。”又曰:“天理人慾,相為消長,克得人慾,乃能復禮。”又曰:“敬如治田灌溉,克己如去惡草。”朱熹理學強調“存天理,滅人慾。”所以在解釋“克己復禮”時把“復禮”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只有約束和剋制人慾,才能達到復禮的目的。



孔子的意思真是這樣的嗎?儒家思想真象朱熹理學那樣主張禁慾嗎?答案是否定的。人慾生而有之,本身就是天理,滅人慾就是滅天理,所以“存天理、滅人慾”本身就是偽命題。朱熹自己就因“引誘尼姑二人以為寵妾”、“家婦不夫而孕”(兒媳在丈夫死後卻又懷孕)等事被彈劾。這兩條無風不起浪的作風問題是對朱熹及其以“存天理、滅人慾”為綱領的理學最大的打擊!朱熹硬把理學的內容塞進儒家思想,是對儒家思想的篡改和汙染,實為儒中之賊,並不配享孔廟。儒家思想並不主張禁慾,而是主張中庸之道,在承認人慾正當性基礎上,把人慾規範在禮的範圍內。“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食色,性也”,這都是儒家思想。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子曰:“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論語•微子篇》)子曰:“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從孔子的這些言論中可窺一斑,哪裡有禁慾的影子?分明只是強調欲而有道罷了。

私慾是天然的,也是合理的,私慾只可規範,而不是禁止。那麼把“克己”解釋為約束、剋制自己就是錯誤的。“克”的本義是能夠、可以的意思。“己”是自己的意思,在這裡表示自主、自覺、主動的意味。“克己復禮”就是能夠主動、自覺地恢復周禮的意思。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句話,我們可以把它放回原處,並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理解。



“克己復禮”是顏回向孔子問仁時,孔子提出來的概念。孔子是大教育家,擅長因才施教,所以對於同一個問題,針對不同的學生,孔子就有不同的答案。同樣是問仁,樊遲問仁,孔子給的答案是“愛人”;仲弓問仁,孔子的答案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問仁,孔子回答說“子欲立而立人,子欲達而達人”;而顏回問仁時,孔子的答案則是“克己復禮”。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孔子根據不同學生所達到的道德修養程度而針對性地給出的答案。

樊遲是個年青的小學生,道德修養尚淺,說得太深奧了根本聽不懂,所以讓他知道仁就是愛人就行了,“愛人”是仁的最低標準和最直接的表述,很好理解。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深得孔子真傳,道德修養水平是諸弟子中最高的,故給出“克己復禮為仁”的答案。“克己復禮”當是仁的最高境界。“愛人”是仁的最低標準,有許多愛的方式和內容並不合禮,比如母親溺愛孩子,那只是一種婦人之仁,並不是真正的仁愛。在“愛人”的基礎上,努力使自己的言行都合乎禮的規範,這樣,仁的境界就大大提高了。而仁的最高境界就體現在自覺性上,不但能使“愛”合乎禮的規範,還能不靠條款強制而自覺主動地達到。這就是思想已經從必然王國進入了自由王國,孔子所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篇》)顏回本身就很貧窮,而且安貧樂道,所以孔子在顏回問仁時,大可不必強調剋制慾望,因為顏回已經做得夠好了。讓顏回節慾,莫非連涼水也不讓喝,豈不太可笑了?孔子只是強調“復禮”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因為這是最難的,這才是對最得意弟子應該說的最高水平的話。“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聽聽這句話,“天下歸仁焉”,這是多高的境界,豈是簡單的“愛人”境界所能達!孔子又補充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這就更說明白了,為仁的最高境界就在於由己,難道能是由別人(強制)嗎?孔子說得這麼明白,為什麼幾千年來就沒有人能正確理解呢?可見,尊古而不泥古,尊賢而不盲從於賢,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才是治學的正確方法。



附:

朱熹(1130.9.15—1200.4.23)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的理學思想(以“存天理、滅人慾”為綱領)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被稱為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以上為網上傳統評價,實則有待商榷)


子夏故壇


孔子的儒家就是從周禮的“巫、卜、佔、禮、樂”等分離出來的,孔子拜《周易》為儒家的聖典,實際上《周易》就是為了祭祀和占卜,來源於“拜火教”的祖先血緣關係。

2500年前,孔子周遊列國,要求克己復禮,就是要恢復周公旦頒佈的周禮,那就以“姬”姓為主的諸侯國,各國遵(尊)循君君、臣臣、父父、子的等級關係。並且在“禮”中要求諸侯要等級分明,死後要厚葬,不能與臣子同級待遇。

可惜的是,由於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馬上要進入了戰國,當時禮崩樂壞,不是西周的初期,沒有人要聽孔子對諸侯們歌功頌德的話語。最後,孔子放棄了他的“克己復禮”的想法,回到魯國,著《春秋》將魯國國君大罵一通。魯國國君並沒有要他的腦袋,認為他是“庶民亂議”而已。


牛頭對上了馬嘴


這句話出自《論語 顏淵》,原文是“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文學史上,《論語》是作為一本主要記載孔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由於是後來記錄的,並非是孔子一說出話就記錄下來,所以《論語》裡的內容多是孔子弟子記載下來的,許多都是直接可以代表孔子思想,以及闡釋儒家思想的話,這句就是論語中頗為著名的一句話。

原文翻譯:顏淵請教孔子,什麼是“仁“的涵義。孔子說:以修養自我的途徑,親身實踐恢復禮樂社會的行為,從而走上正途。一堅持如此,日日如此,你如此,天下如此,禮樂社會恢復了,天下就是”仁“的天下了,這大概就是”仁“!”仁“,在於自己,與他人無關。


筆者對於孔子的原文做了一些闡釋性的翻譯,大致的意思是,做到“仁“的方式,就是儒家的”修身“。但是孔子有一個獨特的思想就是因材施教,所以這裡仁的涵義是針對個人的,到那時我們不妨將他視作”仁“的內涵在個人的方面。

1、 怎麼“克己“?

孔子和曾子有一個有趣的對話,於是有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的說法,這也是孔子待人之道的另一種說法,何為‘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就是說,自己做得到了,也想讓別人達到,當然,這個別人,是指的自己生變得朋友,而非小人。何為”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處處為別人考慮,設身處地去著想。這樣子修養自己,除了自己的行為得到了規範,別人的也得到了規範,人人得到了規範,社會就完美了。

2、 何為“復禮“?

在孔子看來,禮,除了指社會上的禮數,還是指人的外在表現,可以說,“克己“修養的是內心,”復禮“則是自己修養的外在表現,兩者是互為表裡的性質。

這就可以參考孔子文質彬彬的中庸之道了。


圍城沒了牆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如果來理解是會把四個字拆分成兩個詞來理解是,“克己”是剋制約束自己,“復禮”是實踐禮的要求;合起來就是:剋制自己的慾望,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

但是這樣理解好像也有問題,你想想,其一是慾望一定必須剋制嗎?這是分情況的;其二是慾望若是隨人性而來,則人性豈非具有惡的成分?這些問題是無法迴避的。因為是客觀無法迴避的。

所以這和“無規矩,不成方圓”一樣,我覺得是要辯證靈活的看待這個詞,視情況而定,你們覺得呢?


橙子趣說人文


克,從中剔除+長包的人。故,“克”字造字本義是:去除膿包,才能往好的方向發展。我們看,攻克、克服、相剋、克勤克儉等等,都是“針對對方的毛病,去除之,才能往好的方向發展”的意思。

己,道路曲折,但遇到困難知道拐彎。絕大多數人的天生共性正是如此:任性發展,遇到麻煩,沒轍了,才會拐彎。故,“己”引申為“自己”。十天干中,“甲”排第一,是最匹配,所以是最好;“癸”排第十位,是最不匹配,所以是最差;“己”排第六位,正處於中間位置,不好不壞,所以正是絕大多數人的客觀狀態。

因此,“克己”指的是:明知道自己不適合,與需求不匹配,就千萬不能勉強較勁的由著性子走彎路。

現代社會,交朋友,找對象,找工作,都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決不能根據自己的喜好、興趣、願望做決策,一定要學會根據客觀匹配的原則做決策。這才是“克己”的本義,也是聰明人的必然選擇。

復,從兩端趨向於中間範圍走+尹。尹:遵照執行;故,“復”字的造字本義是:不管走任何道路,最終都要落到中間。中間,即符合客觀需求。所以,復,強調的是殊路同歸,歸於符合客觀需求。

禮,老慢講過無數遍,造字本義是:符合天理的種種規範、規則。即,當前環境下,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最有利的公共規則、規矩,誰怎麼做,誰就容易過得好。

所以,“復禮”指的是:當前環境下,既然如此做的人都過得比較好,那麼,你還走什麼彎路,不如也學著人家這麼做。

因此,“克己復禮”的本義是:人要走得順、過的好,就要消除自己任性走彎路的臭毛病(克己);怎麼消除呢?當前大環境下,大家普遍怎麼做最好,最符合大環境的需求,你也要學著怎麼做(復禮),如此,必然少走很多彎路,人才能一輩子順順利利。

過去是幾千年的農業社會,特徵是絕大多數人祖祖輩輩固定在一塊土地上生存,所以,克己復禮轉化為禮法規矩森嚴,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好事,都容易少走彎路過得好。

當今是工作社會,絕大多數人都靠自己直接面對社會討生活,所以,克己復禮應該轉化為:做適合自己的事情,過適合自己的日子,如此,才能幫助絕大多數人少走彎路,過得好一些。


老慢


‘’克己復禮‘’是中國古代聖人孔子提出並倡導的,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教聖教主,是萬聖之師,歷代王朝都把儒教作為國教,奉為至尊。儒教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禮‘’,‘’仁‘’是‘’仁者愛人‘’,就是要體察民情,善待百姓,為民造福,反對苛政暴斂、欺榨百姓;‘’禮‘’是‘’克己復禮‘’,就是剋制、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禮制的要求,用現在話說就是恢復法制禮儀,嚴以律己、遵紀守法。

從以上解讀可以看出,孔子的‘’克己復禮‘’學說,不僅在古代還是現代,或者將來的後代,都有其不可磨滅的現實和積極意義,為歷代政治家的治國理政和平民百姓的為人處世,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鷹眼看教育


剋制自己,恢復禮制。


用戶6881995692


孔夫子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每天都有眾多弟子提問,所以他應該是那個時代的一枚問答達人。

有一天,顏回問孔夫子怎樣叫做“仁”,孔子回答:“克己復禮”。



顏回進一步問,“克己復禮”包括哪些內容呢?孔子列舉了四項:“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回聽了而後說道:我雖然不怎麼高明,但一定要重視這四條道理,一定不能“非禮”啊。

這就是克己復禮的由來,也成為儒學的一個核心詞彙。

在馮友蘭先生看來,孔子的仁和禮是統一的,沒有矛盾,色聲香味觸法這些慾望情感是在要在傳統的禮影響和約束下顯示出來,只能以禮作基礎,不能跟禮矛盾。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仁人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為仁”須要“克己”。

但是也要“復禮”,非禮毋視,非禮毋聽,非禮毋言,非禮毋動。所以在孔子思想體系裡,仁和禮並沒有矛盾,只不過戴著禮數這個鐐銬。

孔子學說的核心問題是什麼?有的認為是“仁”,有的認為是“禮”,有的認為是“中庸”。

  郭沫若先生就認為,仁是最被強調,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在,《十批判書》中寫到,“仁的含義是克己而為人的一種利他的行為。簡單一句說,就是仁者憂人……‘人’是人民大眾,愛人為仁,也就是‘親親而仁民’的仁民……”

而楊榮國先生則說孔子“仁”的中心有兩個:一個是“孝”“弟”;一個是“克己復禮”。其目的是以“孝”來維繫宗族中縱的關係;以“弟”來維繫宗族中橫的關係,藉以挽回宗族的衰落,而達到種族統治的目的。至於“克己復禮”,即宗族中人或宗族以外的被統治的奴隸,大家都能剋制自己的慾望,不犯上作亂來鞏固族有的奴隸制國家。(《中國古代思想史》)

侯外廬先生主張孔子學說的核心是“禮”的,他在《中國思想通史》裡說:孔子思想是以禮為社會的極則,這也就是說“立於禮”是孔子的中心思想。孔子“仁”的思想從屬於禮的思想。就“克己復禮”的命題來看,仁與禮相結合而受到了約束。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為仁”,實質上就是主張教國民階級自動退讓,視聽言動一以氏族貴族制度的合法行為為“標準”。

雖然思想在現在看來有些陳舊了,但其中的道理還是值得借鑑的。


大先生的故紙堆


孔老二的著名學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