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拋開意氣用事的愚蠢態度,以不爭化育小人之惡

道德經:對抗人性之惡最好的謀略,是合乎天道的“不爭”。

道德經:拋開意氣用事的愚蠢態度,以不爭化育小人之惡

01

在這個世界上,你永遠做不到讓所有人都喜歡你,除非你具備很強的能力和地位,讓別人都能夠仰視你,除此之外,對於每一個平凡人來說,身邊都會經歷一些總和自己作對的小人。

無論是明槍還是暗箭,小人總會在背後刻意的傷害你。

當一個人深陷於與小人的糾纏之中無法自拔時,只會讓自己更加痛苦,很多人面臨這一狀況的時候,唯一想到的策略就是以強硬去還擊,但是這一種策略不僅不能讓自己達到期望的目的,反而因為自己的衝動而變得更糟,正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小人既然能夠欺負你,說明他的目前實力凌駕於你之上,《荷馬史詩》中描寫人性原始而野蠻,有這樣一句話:能夠=應該=必然,一個人有能力欺負你的時候,說明其中存在著“必然”的因素,別人欺負你不僅僅是因為人性的惡,也是因為背後的“條件烘托”。

道德經:拋開意氣用事的愚蠢態度,以不爭化育小人之惡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一種因果呈現,我們所看到的“果”,也就是別人欺負你的這一事實,背後一定有著潛移默化的“因”,更有著背後容易忽略的本源因素。

當我們面對這種情況時,太過度的以強硬還擊,而輕易忽略了背後的因素,從某一方面來說,也是違背了背後的本源規律。

通俗來說,就是這個人的地位一定凌駕於你之上,實力比你強硬,優勢比你強,口才比你好,人緣比你好等等,所以面對這種局面時,你的強硬對抗只會讓自己更加受傷。

而對付這一局面最好的方式,就是《道德經》的“不爭之德”。

道德經:拋開意氣用事的愚蠢態度,以不爭化育小人之惡

《道德經》有這樣一段話: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善於做事的人不崇尚武力,善於打仗的人不會輕易被人激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會與敵人正面鬥爭,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謙下,這叫做不爭的德行,這叫做善於使用人的力量,這叫做配合自然之道,是古代德的準則。

一個真正善於與人鬥爭的人,不管面臨什麼樣的狀態,一定不是以自己偏激執拗的心思去強硬對抗,而是以“善居人下”之德,作為自己的原則根本,來化育與小人的鬥爭。

道德經:拋開意氣用事的愚蠢態度,以不爭化育小人之惡

02

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無為順應”,順應的不僅僅是表象的呈現,還有背後我們看不見的因果,以退讓演繹不爭之德,才是化育這一切最好的方式。

在魏晉時期,郗愔在京口時,宣武侯桓溫嫉妒他掌握兵權,但是郗愔對政治權謀也不明斷,就派人送信給桓溫說:“我想和您一起共同輔佐王室,修復先帝的陵墓。”

他的大兒子郗超出門在外,在路上聽說了父親的信,急忙把父親的信取過來去看,看完之後撕的粉碎,回去替父親重新寫了一封信,在信中說:“自己年邁多病,不能承受世事勞動,希望找一個閒適的地方安享晚年。”

桓溫看了郗愔的信之後特別高興,下令調任郗愔為都督,併兼任會稽太守。

道德經:拋開意氣用事的愚蠢態度,以不爭化育小人之惡

在這一個事件中,充分說明了不爭之德的道理,桓溫本身就猜忌手握重兵的郗愔,可是郗愔卻對於政治權謀一向不敏感,反而寫信給桓溫,希望共同謀劃事業,修復先帝陵墓,這一種行為只會徒增桓溫心中的怒氣和猜忌。

因為對於小人來說,你一旦觸碰了他的利益和地位,只會招來他的坑害和陰險手段。

而郗愔的兒子郗超接到父親的信之後,知道這個信如果到桓溫手裡,後果不堪設想,對於桓溫這樣陰險的人,一定會設計坑害父親,於是重新替父親寫了一封信,用謙虛和善的態度,表明自己希望能辭職。

桓溫看了之後,立刻消除了對郗愔的猜忌,大喜,藉機調離了郗愔,這一個舉動也讓一場危機輕易的化解。

所以很多時候避其鋒芒,並不是軟弱的退讓,也不是消極的避世,而是一種順應自然之道的行為。

道德經:拋開意氣用事的愚蠢態度,以不爭化育小人之惡

所有不合理的存在,背後一定有合理的因素。

而能夠順應這一合理的因素,待到時機成熟時再予以反擊,解決這一不合理的存在,這才是智慧。

意氣用事的強硬態度不但不能替你出這一口惡氣,反而因為你的衝動而讓事情變得更糟,所以,以謙虛圓潤的態度避讓問題,就是對於人生最好的態度。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