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怎麼就不能融入本地呢?

笨笨的木偶在跳舞


深有同感,我就是那個融不進本地人圈子的外地人。

因為總也融不進本地人的圈子,所以習慣了孤獨。習慣了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旁若無人的做自己的事情。

每次和老公在一起,碰到本地人。無論他們原先認不認識,也無論是男是女,他們都有無數的話題可聊。用他們的方言,說著他們身邊的人和事,說著說著就有了共同知道的人和事。而我,就是那個乾瞪眼插不上一句話的人。有時偶爾聽到一個似曾聽到過的名字。問一句,正在談話的他們會停下來解釋一下,然後又開始了本地人之間的交流。本地人對外地人說話,有種和孩子交流一樣的隔閡。覺得和你說哪都不知道。所以,他們不會主動找我聊天。我也不主動開口。

碰上正好沒有本地人可談的時候。本地人和我可談的話題實在太少。基本都是問答題。問的人沒意思,答的人也無聊。說話無聊,不說又尷尬,就只有看手機了。只有再來一個本地人,聊天才又開始熱絡起來。時間久了,就不想參加什麼聚會了。

家庭聚會也是。

他們的七大姑八大姨,他們的親戚的親戚,熟人的熟人,朋友的朋友,我可能很多都不認識,說哪也不知道。他們聊的熱火朝天,我只有啞口無言。別人印象中我是一個不愛說話的人。天知道,我能和不熟悉的人說什麼?在這裡生活了這麼久,除了熟悉老公,我哪有什麼熟悉的人?

所以,身處外地的人,內心都有種不安全感。孤獨是常態。融不進的異鄉,回不去的故鄉。

若是家庭關係融洽,還有個避風港。你會特別依賴家人,因為除了他們,你也沒有可親近的別人。感情上會特別脆弱,會患得患失。生怕失去。

若是家庭關係緊張,異鄉人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每人理解也無處可訴。身邊的朋友,也不是可以深談的朋友,遠方的親人也是不能傾訴的親人。

於是,只能在孤獨中獨行。


鹹味人生


我太有同感了,所以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我也是在這裡生活了好多年,買了房子,小孩子上了學,即使戶口也遷進來了,依然感覺還是外地人。

我總結了一下原因,可能是因為我們大部分人來外地的目的是因為這個地方只是我們的工作地,因為工作我們才到的這裡。來這裡之前我們在這個地方沒有任何認識的人,然後到了這個地方開始工作,接下來認識的人也都是工作中認識的,你也知道同事關係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不可能成為朋友。我現在工作中的同事,即使一起工作了好多年,也僅僅是知道對方老家是哪裡的,別的一無所知,就連他住在哪裡的也不知道。工作中說話談的內容也都是和工作有關的,工作之外的東西很少聊起來,即使聊起自己的私事也都是適可而止,不會做深入的探討。

就像你說的一樣,在這個地方,朋友很少,聚會也不多。因為我們認識的人的途徑就只有工作,工作中的同事不可能成為朋友。聚會的話也大都是公司舉辦的聚會,不可能為所欲為的玩呀什麼的,都還是端著的,因為領導什麼都在。所以那聚會不能完全稱之為聚會,只是換了個地方和同事交流工作罷了。

即使工作中有那麼幾個關係很好的同事,可能下了班也會偶爾吃吃飯什麼的。但是你會發現,對方一旦不在公司裡做了,他要麼回了老家,要麼換了城市,你們能交流的東西會越來越少,聯繫會越來越少,至到最後不再聯繫。

而本地人呢,因為家都是這裡的,能聊的話題故然會多很多。他們可以從小學聊到大學,從飲食聊到家庭,好像有聊不完的話題,因為他們生活在同一個地方,相同的地方太多了,自然話就多。而且都是本地人,即使不在同一個公司了,私下裡依然可以繼續聯繫聚會,所以關係自然會親近很多。

我目前在這個地方認識人的途徑有這麼幾個,一個就是公司裡面認識的人,上班的時候在一起說話的時候就是談工作,下班了即使在路上遇到最多就是打個招呼,有些不太熟的乾脆招呼都不打。第二個就是通過孩子認識的一些人,比如孩子的家長呀,老師呀。孩子的家長我熟的也就那麼兩三個,也大都是外地來這裡上學的。其餘的雖然說見了知道是誰,但是也不會打招呼,因為也算是不認識。第三個就是自己的鄰居們,知道哪個家裡住的是哪家人,也就是在樓道里碰到了打了招呼,私下裡不會有什麼交流的。第四個因為我喜歡跳廣場舞,跳舞認識了一些人,也僅僅是認識,見面打招呼的那種,能聊上天的也都是外地的,和本地的聊天的機會很少。

這些人中可以說沒一個熟悉的,有時候我想出去逛街找不到一個能陪我逛街的人,因為都沒有熟悉到那種可以陪你逛街的地步。

回到老家的話就不一樣了,有從小長到大的同學朋友,在一起吃飯逛街都無拘無束。那才是真正算認識的人,在一起也有聊不完的話。

我現在想想最可憐的應該是我的孩子。他從小在外地長大,老家沒有一個認識的人,在外地這裡認識的同學,也都是泛泛之交,沒有真正的朋友。所以他長大之後才是真正連一個可以一起吃飯喝酒的人都沒有,不像我們從小在家鄉長大的人至少還有發小什麼的。

所以我覺得不要再去想融不融的進去本地人圈子的問題了。因為現在人口流動特別大,有些城市外地人比本地人還多。外地人流動又比較大,所以想交上幾個能長久在一起並且一直保持聯繫的真正的朋友太難了。你反過來想想,即使你是在老家,有很多的朋友,很多的聚會,也都是偶爾玩一下,平時也都是各忙各的,所以融不融的進去真的無所謂了。


晉南浙北


個人認為在本地人眼你外地人就是外地人,因為語言和生活習性的差異,再加上和本地的人沒任何交際,也沒建立任何人際關係,別人也不瞭解你,在本地人眼裡你就是個不知根不知底的人,別人會心存介意,甚至有的排拆的心裡,可能外地人在那生活時間長了會有所改變。



藍天75578


一個人獨自來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其實是很難融到當地的生活。因為你和當地人的所處的處境不同,你也沒有很多親戚。你只有工作中認識的同事,這樣的關係其實不能維繫很久很深。再是有如果是有方言的地方,語言方面也會是一種障礙,因為有方言的地方大家語言習慣就會自覺和本地人溝通。


淺淺一笑很傾城之吃貨


文化差異是一道很難跨越的牆,語言、飲食、習慣等都屬於文化範疇,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是這個道理。

但現代社會,尤其是城市化進程已經大大改變了地域文化結構,人口遷移伴隨著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令城市變得更加多元開放和包容。

所謂的外地人也有機會融入當地的社會生活,當然,融入是需要內外條件的,主觀上也需要融入者做出適應新環境的準備和調整。


槑哥說


深有同感,來貴州十多年還是融入不了。


那年初夏


外地人,有些有言不同啊!方式也不一樣啊,很難人都進去啊


農人小鳳鳳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根深蒂固,他們下一代,再下一代一直生活在上海或許就能融入。


用戶6946048985052


誰說不能融入本地社會,關鍵是他願意不願意融入。


知途迷返之老馬識途


不是不能是自己不願意,我身邊很多外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