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皇帝趙構從開封南渡到杭州,經過此橋。

崇福鎮的東邊,有南、北、中三條沙渚塘。

這三條沙渚塘,都是在崇福鎮匯聚到了京杭大運河。

南沙渚塘,從崇福鎮的南門外一直往東延伸到騎塘的星石橋;

中沙渚塘,由崇福鎮往東經過九里雙橋,通向高橋;

北沙渚塘,從崇福鎮的茅橋埭,往東延伸到高橋鎮亭橋村的亭子橋。


故事:沙渚塘上三座橋 | 南宋皇帝趙構從開封南渡到杭州,經過此橋。

1

北沙渚塘上蘆母橋與八字橋中間,原來有一座跨塘石橋,現在叫顏家橋。

其實,歷史上,沒有顏家橋這個橋名,原本的橋名叫“行駕橋”。行駕橋名的由來,是有出典的,清光緒《石門縣誌》上記載:“舊傳宋高宗南渡經此,故名。”

宋高宗即是南宋皇帝趙構。他從開封南渡到杭州的時候,曾經過此橋。

行駕橋這個地方,以前無非是窮鄉僻壤,趙構為啥要來這裡呢?

當時,金國侵佔了宋朝大片河山,宋京城失守,徽宗、欽宗兩個皇帝都被金兵俘走,形勢十分危急。當時的康王趙構,從京城南渡,為躲避金兵的追殺,不敢大搖大擺地走大路,只能走小路、過便橋,直奔南方。

後來,趙構在杭州建立了小朝廷,史稱南宋,以別建都汴京的北宋。

如此一來,此前趙構經過的地方,就不是一般的“路過”了,皇上曾到過的地方,地方上會感到“光榮之至”。

因此,皇帝經過的河上沒有橋,便造起了橋;沒有橋名的,趕緊命名,已經有橋名的,重新命名——反正,要和皇上有關。

於是,北沙渚塘上趙構經過的這座橋,就取名為“行駕橋”了。

故事:沙渚塘上三座橋 | 南宋皇帝趙構從開封南渡到杭州,經過此橋。

2

關於行駕橋的說法,從各方面分析,可靠性還是比較大的。

因為,從行駕橋往南走三里,就是中沙渚塘。

塘上有一座石橋,叫扶駕橋,清光緒《石門縣誌》這樣記載:“相傳康王南渡時,曾由侍從扶持過橋,因而取名扶駕橋。”

過了扶駕橋,再往西南方向走三里,在南沙渚塘上,又有一座御駕橋。

以上這三座橋名的由來,都有史料記載。過去,三座橋都是石板橋,過河不用擺渡船,為沙渚塘兩岸的百姓提供了諸多方便。

這三座橋,從佈局上來說,為曲尺形;走勢上是往杭州方向,所以,說趙構南渡的時候曾經過這些地方,極有可能。

故事:沙渚塘上三座橋 | 南宋皇帝趙構從開封南渡到杭州,經過此橋。

3

關於行駕橋,曾經有個民間傳說,我小時候就聽爺爺講過:

行駕橋的東面,有座魚籪,一個叫阿六的人管著這座魚籪。有一天,一個白面書生到阿六家,中午的時候,阿六留書生吃飯,吃的是韭菜炒蛋。

中飯吃好後,白面書生告訴阿六,明天,會有許多小弟兄要過魚籪,要求阿六提供方便。

第二天,快到中午的時候,只見一條特別大的鯉魚橫臥在籪上,無數大小魚兒搶著過魚籪。有的魚兒,從大鯉魚身上過去,有的游過去,有的直接飛了過去。

阿六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的魚,也沒有見過如此大的鯉魚。他舉起魚槍,一槍戳下去,將那條大鯉魚捕回了家,並叫老婆把魚殺了。

阿六老婆剖開鯉魚肚皮的時候,發現肚子裡是韭菜炒蛋——這不正是那白面書生吃的嗎?這時候,阿六知道闖大禍了:原來是神仙駕到……

其實,編這個故事,就是要講趙構南逃的時候,曾經到過行駕橋這個地方——康王趙構是真龍天子,是君權神授。後來,大鯉魚橫臥籪上的地方,就叫了“田橫上”。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