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痛,到底“痛”在哪?

文│一本情感簿

三年之痛,到底“痛”在哪?

你結婚了嗎?幾年了?

你一定聽過“三年之痛”這個詞,然而很多人都表示,自己並沒有經歷過這個過程。

其實,每個人都會經歷“三年之痛”,程度不同,感覺自然也就不同,有的人覺得這個“痛”很清晰,印象很深刻,但有的人卻覺得無關緊要,感覺並沒有人們說的那麼誇張。

婚姻象徵著一份協議,從此以後彼此相互扶持、尊重、鼓勵、愛護、包容、理解、信任,再浪漫一些,雙方不管是疾病、貧窮、災厄,都永遠陪在對方身邊,不離不棄。

這段誓言,相比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可戀愛和結婚真的不是一回事,無論相戀了多長時間,彼此經歷了多少,在婚姻面前,同樣會面臨“三年之痛”這個階段。

接下來,我會從3個方面,說一說那些你有意無意間,忽略的心路歷程,看看你中了幾個。

三年之痛,到底“痛”在哪?

01:內心深處,並沒有切換“單身”與“已婚”的模式

3年的時間,是經過了一年的浪漫婚姻,相親相愛,慢慢迴歸平靜,最後讓徹底反應過來的一個時間。

我曾經在結婚的第三年,有過突然的一個瞬間,才意識到自己已經結婚了,回想三年前結婚的那一刻,好像就是昨天,又好像已經過去了很久很久。

我有個朋友,曾開玩笑說:“乖乖,莫名其妙就結婚了,真不敢相信,感覺前幾天我們還一起出去撒歡呢。”

他和我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是他結婚第4個年頭了。

我們不妨好好回憶一下,當初結婚的時候,你真的意識到自己成家了嗎?那個婚禮對你來說,是否更像是一個儀式,一場慶典,一個供親朋好友相聚的機會?

“單身”意味著自由,“已婚”從某種方面來說,意味著束縛。

我們的身體早已經步入婚姻,從此被一紙證明“牽絆”,但在心裡,我們並沒有察覺已經壓在肩上責任。

看見了帥哥靚妹,有時候忍不住想要去撩兩句,認識一下。

而這些悸動,都會在某一天的某一個時刻,或許就是第三年,被你突然察覺,然後莫名的壓力席捲全身,會感覺強烈的束縛感,這種感覺會讓你很不舒服,你會想要逃離,掙脫婚姻。

而在這段時間,你會不自覺的發現另一半身上的缺點,並且放大,很多次你會想到離婚,忍不住的去想,但你不會說,因為你很明白這個想法很危險。

也可能在一次爭吵中,你開口說出了這兩個字,然後在對方的不敢置信的眼神中敗下陣來。

這種“痛”,就是沒有切換“單身”和“已婚”的模式。

三年之痛,到底“痛”在哪?


02:未完全從“理想主義者”迴歸“現實”

我們每個人,從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以後,都會特別的驕傲,總覺得自己是“上天選中的人”,是天之驕子,女孩子幻想著白馬王子,想象著擁有一雙水晶鞋;男孩子期待著仗劍江湖、行俠仗義、英雄救美、快意恩仇。

我一個朋友小時候,每天吃完晚飯都要身披一個床單,然後手提一根破竹竿,叫嚷著:“你們一起上吧...”

每個人都是這樣,小時候的夢想,長大之後往往就會變了樣子,從虛幻的童話和江湖中脫離,變成對藝術和職業極限的追求,要麼不做,要麼就要做最好的:最好的科學家、最好的老師、最好的飛行員、最好的舞蹈家...

然而,你從未預料到,有一天愛情降臨了,然後你把這些理想拋諸腦後,不再做這種覺得“可笑”的白日夢,專心陪伴著生命中的“緣分”。

我的一個老同學,結婚三年不到,離婚了。

我問他為什麼,他說自己不適合結婚。

我又問:“什麼意思?”

“就是覺得,我並沒有做好準備結婚,我還有好多事沒完成。”他答。

在他看來,“單身”意味著可以追逐夢想,而“婚姻”卻成為了心裡的羈絆。然而他卻忘了問一聲他的妻子,願不願意陪他一起,去追一追那個可能並不存在的“夢”。

他知道自己不對,只是他還沒有從一個“理想主義者”,迴歸現實。也可以換一種說法:未完成從“浪漫”迴歸“煙火”的轉變。

這種說法看上很“渣”,事實上,我發現很多年輕的夫妻離婚的“軀殼”,都是倒在這裡,戀愛時的你濃我濃,今天看電影,明天說不定就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沒有顧慮,不用計劃未來,沒有房子車子的虛榮,只要愛情的酸甜氣息。

那種浪漫下滋生的“夢幻泡沫”,會在結婚之後,被柴米油鹽的煙火氣一個個烤至破裂,最終消失不見。

於是,他又慌了,他潛意識裡覺得這根本不是愛情,他想象的愛情和婚姻生活也不是這樣的。接下來,就是指責和埋怨。

危機也由此出現。

三年之痛,到底“痛”在哪?

03:未完全做好“父母”和“家庭依靠”的心理準備

侄子3歲那年,有一天,閒來無事,我和堂哥、嫂子打麻將。

期間,聊到了小侄子,小侄子眼睛大大的,古靈精怪,一看就知道長大又要騙女生眼淚的小子。

突然間,嫂子愣了一下,莫名其妙的來一句:“媽哎,我孩子都三歲了麼?!我的天...”

更加有意思的是,堂哥也是沉默了一下,並沒有笑,而是在想些什麼,失神了一下,然後才自嘲的說著:“才發現我已經是一個三歲娃的爹了,這小子出生的那天我都感覺像做夢一樣。”

這並不是個例,而是真實的存在大部分人身上的現實情況。

如今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以前的“窮人孩子早當家”的情況已經不復存在。很多人告訴我們,無論我們多大,當了多大的官,在父母面前,我們永遠都是個孩子。

衣食無憂的生活過的太久,以至於我們從未想過獨立挑起大梁,自立門戶,直麵人情世故,行禮往戶。有父母在的日子,我們不僅在表面上像個孩子,在精神上,我們更像個孩子。

然後突然有一天,驚奇的發現,原來我們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做了父母,成為了一個家庭的依靠。

網絡上有個特別流行的話:很多人,在自己還是個孩子的年紀,就有了孩子。

我們常說,成家立業,“成家”之所以排在“立業”的前面,是因為獨立的小家庭才是能讓我們最快成長的土壤。

還有一個說法特別有意思:一個男人,不管多大,哪怕已經40歲,只要還沒結婚,就仍是個“孩子”,如果連事業也沒有,那麼他就上不得大的檯面。相反,一個男人,即便只有20歲,只要他已經是一位父親,即便沒有出色的成就和事業,在同齡人和長輩面前,也擁有一定的話語權。

換言之,結婚了,有了孩子,做了父母,就會受人重視。

這個說法,不乏誇張的成分,但在誇張的背後,卻是承認一個人的最直觀體現。

在這一階段,離婚的也大有人在,尚在襁褓的嬰兒哭了,他們會變的異常焦躁,情緒失控,甚至出現動手打孩子的情況。

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沒有完成自身角色從“孩子”到“父母”的轉變。

“孩子”意味著你可以任性,可以衝動,但“父母”就不可以。

當一個人真正開始意識到自己成為了“父母”,是一個成年人了,就是徹底真正越過了“三年之痛”的表現。

三年之痛,到底“痛”在哪?

結語

很多人都說,所謂“三年之痛”,就是指兩個人在結婚第三個年頭,彼此失去了新鮮感和神秘感,激情褪去,迴歸平淡,覺得索然無味,於是兩個人漸行漸遠,最後分開。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愛情和婚姻的區別在哪裡呢?

愛情不正是這樣嗎?失去了新鮮感,對彼此不再有期待,太過於瞭解彼此,以至於缺乏了溝通,認為自己已經很熟悉對方的小心思,開始對路邊的“神秘”流連忘返,渴望去了解,分手因此到來。

可婚姻不是啊,婚姻是兩個個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共同的目標是未來,是希望。愛情中夾雜著親情,不分你我,不分內外。

你會和你的親人分道揚鑣嗎?

很難吧...

期待您關注一本情感簿,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