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電視劇質量越來越差了?

段槿年


我能說,始作俑者可能是芒果臺嗎?

這句話憋了好久,今天終於有機會說出來,感謝提問的人。雖然這樣說會遭拍磚,雖然芒果臺一直的品牌優勢便是保持青春活力,但作為媒體,還是應該承擔一些正向的責任吧!

其實可以捋一下時間軸,是芒果臺最開始在電視播放間隙插播廣告,是芒果臺最開始播放於正的各種“雷劇”,是芒果臺最開始用流量明星,製作偶像劇,比如《一起去看流星雨》。

他們得益於古裝劇,從《宮》、《陸貞傳奇》到《古劍奇譚》、《花千骨》,每年都有古裝劇收視爆表,最終成為明星和劇目製作方爭先恐後想合作的電視平臺。而後也一直沉湎在古裝偶像劇/顏值流量劇的風情裡不可自拔,2015年還拒了良心品質劇《琅琊榜》。

手握全國各大衛視中收視率最高、播出流量最大這一利劍,自然也是一把雙刃劍,讓很多製作優良的劇本生存環境越來越小、越來越窄,助長了流量明星當道很多年,也有很多“雷劇”“瑪麗蘇劇”氣焰囂張,比如《落跑甜心》《醜女無敵》《不一樣的美男子》等等。

甚至目前正在芒果臺熱播的《完美關係》,情節荒唐、人物混亂,連黃軒、佟麗婭這些平日裡的演技實力派,居然也成了空洞的“花瓶”……真的害人不淺。

是芒果臺率先掀起“真人秀”,也是抄襲潮。比如《嚮往的生活》抄襲tvN電視臺的《三時三餐》;《中餐廳》抄襲了《尹食堂》;《花兒與少年》抄襲《花樣姐姐》;《神奇的孩子》抄襲SBS電視臺《英才發掘團》;《我想和你唱》原型為《Fantastic Duo》……

好在“風水輪流轉”,現在越來越多優秀的演員也在慢慢回到觀眾的視野。比如《新世界》裡的萬茜,比如《安家》裡的丁嘉麗……

相比較而已,北京臺還是播了不少品質好劇:《情滿四合院》《正陽門下》《甄嬛傳》《農民》等等……

讓我們期待國劇越來越好!


小妹愛吃娛


這話不能這樣說。我不認為中國的電視劇質量越來越差。實際上,最近一個時期以來,屏幕上出現了不少相當不錯的電視劇。如巜陸戰之王》《老酒館》《光榮時代》《空降利刃》等。



這些電視劇從各個不同側面表現了我們的歷史,表現了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表現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如《陸戰之王》和《空降利刃》,它們都屬於軍旅電視劇,從這些軍旅電視劇身上,我們看到了人民軍隊日新月異的面貌,看到了我軍新一代官兵的成長。而電視劇中所塑造的張能量、牛努力等人民軍隊官兵的感人形象也十分鼓舞觀眾,電視劇《老酒館》則反映了我國那段屈辱的歷史和我國人民的抗爭與奮鬥。《光榮時代》則反映了我們的公安幹警為保衛人民,保衛勝利果實與敵特進行的你死我活的鬥爭。等等,雖然這些電視劇可能存在著這方面或那方面的問題,不能使觀眾們完全滿意,但是,從內容上來說,你不能說中國電視劇的質量越來越差,這樣說不公正。



那麼,為什麼有人說中國的電視劇質量越來越差呢?我認為,這主要體現在電視劇的表現形式上。這些年來,由於各種媒體的不斷出現,觀眾們的審美愛好和審美水平不斷變化和提高。因此,一般的電視劇的表現形式對觀眾來說,己經沒有什麼新鮮感。例如,從表現形式上來說,無論是《潛伏》也好,還是《懸崖》也罷,它們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同樣,《士兵突擊》與《陸戰之王》《空降利刃》等從戲路上來說,都差不多。都是表現一名戰士的成長等等,這樣,難免會使觀眾們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因此,如何在電視劇的表現形式上有所創新、有所創造,這是擺在中國電視劇創作人面前的頭等任務。只有創新,才能更好的吸引觀眾,也只要創新,才能更好的發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認為中國電視劇質量越來越差,這只是發展中的暫時停頓,或者是暫時休整罷了。中國電視劇創作人通過總結經驗,通過吸取國外同人的優秀創作理念,中國電視劇的質量會越來越好。


穗原談影視


中國電視劇現在主要是存在這麼幾個問題:

第一是邏輯混亂。經常為了劇情而劇情,為了虐而虐,為了宮鬥而宮鬥等等,就是一個反覆繞圈的循環,類似鬼打牆。觀眾覺得莫名其妙,自己覺得已經很努力了。

第二是價值缺失,時代在改變,但是價值觀依然還是固化在大清。像是前幾年熱播的《娘道》,女主就是個瑪麗蘇受虐狂,天天宣傳生兒子大過天。試想新時代的年輕人,哪個能接受?

第三是脫離生活,主人公們生活再慘,還能吃上自嗨鍋,還能在寸大寸金的大城市租上好房子,小白領們表示完全不理解,找不到共鳴。

第四是注水嚴重,動輒四五十集,有的還七八十集,現在觀眾的注意力很值錢的,請珍惜不要隨意浪費。當年有個很紅的電視劇《何以笙簫默》,原本的劇集是二十多集,精編版的是四集,看完四集以後感覺完全沒有需要補充的,那麼說明值錢的二十集,水分太大。

為什麼會如此?最核心的是:商業利益的驅使。

電視劇的製作週期一般都很長。對於演員來說,同樣的時間,拍電影時間成本更划算,但是又不願意放棄這個市場,所以就有了各種權宜之計。比如,軋戲。好幾部同時開,這個片場跑完去那個片場,自然沒有心思靜下心來提升演技。同樣的時間,當然是賺更多的錢合適。

拍戲是有成本的,想要提升收益,過去最好的辦法就是找流量明星,靠著粉絲就能撐起收視率,流量明星時間緊,要緊著明星,所以各個週期都緊。當然也不全是人家流量明星的鍋,很多電視劇製片人本身也是急於求成的,想要搶先佔領市場,那就節奏要快,劇本寫的要快,拍攝進程要快,後期製作要快。最後可能就是,有了速度,沒有了質量。

還有一些人是吃老本,過去用某個模式成功了,後來就想要把這個模式複製黏貼,但是觀眾以前的觀眾了,你若還是以前的導演,呵呵。


白水90944696


這是房地產效應,炒官,炒礦,炒茶葉,炒蟲草,炒電影電視劇等,就是不值得炒社會價值觀和人品道德。一首歌可300萬,一個電視劇角色達億元,順其瘋長,越炒起高,法不禁止,國不禁止,剩至無硬約束。照這樣,軍人寒心,工匠寒心,科學家寒心。


無線電26


因為垃圾太多,因為文盲太多,因為自我陶醉太多,因為阿Q的後代太多,因為沒有思想的人太多,因為胡編亂造多,侮辱人智商的多。別怪導演他們是針對這類人群拍的影視劇。


用戶4360093416856


80年代,以宣傳愛國思想、傳統文化的電影電視劇,佔大多數。 例如: 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相關影視作品、抗日的相關影視作品(臺兒莊戰役),四大名著、少林寺武打片。

90年代,港臺大陸百花齊放,古裝片、警匪片、愛情片、懸疑片、鬼怪片、武打片,辮子戲。

2000之後,全部灌水


大唐安西軍騎兵都尉


我覺得,這不是市場化過度的原因,而是現在中國整個社會處在浮躁期,幹什麼事情都沒有了以前的“意氣風發”很多理想也淹沒在了時代的洪流中,過度的追求經濟效益,投資電視劇成為了單純意義上的買賣,只是為了賺錢,忽視了電視劇的質量,人們根本沒有踏踏實實做事的想法。 藝術,在編劇和導演還有演員的心中只是賺錢的工具,什麼東西吸引眼球拍什麼、整個電視行業處在低俗乏味空洞時期,什麼藝術、什麼內涵、什麼認真嚴謹、都比不上金錢、金錢成為了很多人唯一的追求。


小書包讀萬書


更多的原因恐怕不在於電視劇本身,而在於外部環境的變化。

第一,在90年代以前電視劇的產量很少。這就形成了電視劇播放市場上面非常明顯的賣方市場特徵,只要有電視劇播出就可以取得不錯的收視效果。這就像人只要餓了吃什麼東西都覺得好吃一個道理。其實論製作水準的話,很多八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本身不見得比現在更好。很多人感慨現在的電視劇不如以前好,很多時候就是因為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導致的一種情懷而已。

第二,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娛樂手段比較單一,看電視是最為廣泛也最廉價的一種娛樂方式。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各樣新式的娛樂手段越來越多。看電視本身就已經不再成為主要的娛樂方式,電視劇也因此不再受寵。民眾在注意力逐漸被其他娛樂方式吸引的情況下,對電視劇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

第三,電視已經失去了主流媒體地位,網絡已經正式取代電視,成為最主要的傳播方式。在這樣的情況下,電視劇本身也開始衰落,網劇的影響力現在已經開始凌駕於電視劇之上。

第四,對於電視劇題材的管控,八九十年代相對於現在反而更寬鬆一些。

第五,商業化改革之後,有一個短暫的調整期,對電視劇的質量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電視劇的生產是一種計劃模式。當時製作電視劇主要是出於一種社會責任,而不是經濟目的。以央視拍攝4大名著為例,除水滸傳以外,都採用的是這種模式。這三部電視劇在當時採用的是全國取景,全國各劇團招募演員的方式進行的。這種模式下所能夠動員的社會資源是現在的商業化模式永遠趕不上的。當然反過來看,能夠享受這種待遇的電視劇也是非常之少的,地方電視臺製作電視劇就簡陋得多,因此也就很難出現像央視三大名著電視劇這樣的影響力。而從央視本身來說,也很難對每一部電視劇都採用這樣的模式。所以其他電視劇成為經典的也就不多了。

商業化時代,早期資本進入的時候,由於不瞭解行業特徵,因此往往採用急功近利的模式進行操作,這在短期內就會形成非常嚴重的粗製濫造以及跟風現象。但隨著這個市場的逐步成熟,我們發現這種現象正在好轉。現在很多電視劇開始走精品化製作路線,題材上也儘可能地進行拓寬。經過這個調整期之後,電視劇製作市場正在逐步規範,電視劇的質量實際上是在穩步提升的。

就事論事,從電視劇本身來說,現在整體來看,其實發展還是不錯的。只是以後恐怕不能成為電視劇了,隨著網絡成為主流播放模式,網劇將成為主導,電視將成為次要播放平臺。如果統稱為劇集的話,那麼近年來的平均水準還是有所提升的。有一點可以保證,每年出產的電視劇當中,總是能找到一些精品劇集,其質量絕對不亞於八九十年代的電視劇。當然由於現在的生產量非常大,出現少部分跌破觀眾底線的電視劇也不意外。但是不能一葉障目,否定那些優秀劇集的成果。


用戶4325101516


影視也是反應社會的一種矛盾,我大中華安居樂業,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百姓有房住,孩子有學上,看病有報銷,官清吏正,一片祥和之象,影視劇當然要以和諧為主,歌頌為主,影視劇都好看,沒有不好看的[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用戶3782274247026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很多,但歸根結底的一句話,就是“利益至上”。

一、以“取材拍劇”為名,實則為“佔臺”。是想借佔用電視臺這個平臺,進行商業的與經濟利益的其它產業鏈進行謀利。

二、以“劇情需要”為名,實則為“霸臺”。是想佔用電視臺某攔目的播出時間,能拖則拖能延則延地增加“篇幅”及播放時間,擴大宣傳插播廣告收納福利。

三、以“擴大影響”為名,實則為“借臉”。是想借助於某人某臉或其的“人氣”來擴大影響力來造勢。片價酬薪等等無形地增加了製作成本,對其質量就難以保證,是其主要原因。

所以說從整體上的要求來看,電視劇就沒有電影的拍攝製作而嚴謹。劇情可松可緊,時限可延可緩,播放可斷可續。

總之,隨意性很大,任人隨心所欲而為之,何談其質只談其量也,也就見怪不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