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學不全法律知識,但可以掌握法律思維

律師作為一個專業群體,專業性直觀體現在其掌握的專業知識,那麼當律師遇到糾紛時他是如何思考的呢?


第一步 定性


我們經常遇到下面這一類問題:律師,我借了別人錢卻沒有能力還,請問我會坐牢麼?用戶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困惑,其本質是混淆了民法與刑法界限。


如果你接觸過法院,會發現法院的法庭一般分為民庭、刑庭、行政庭。三類法庭審判不同案件,適用不同法律。具體而言,民庭審判平等主體之間的糾紛,適用民法以及民事訴訟法,刑庭審判刑事案件,適用刑法以及刑事訴訟法。行政庭主管民告官,適用行政法以及行政訴訟法。


而用戶口中的坐牢是刑法中的一種刑事處罰手段,屬於刑法概念。一個民事關係中不會出現刑事處罰。

看到這,有的用戶可能會提出我家隔壁張三的確是因為欠債被警察抓走了?這又怎麼解釋呢?


首先讓我們補充下用戶說的情況,張三的欠債行為經法院判決後拒不履行且情節嚴重於是被警察抓走了。也就是說導致張三被警察抓走的先前行為並非之前的欠款行為而是張三拒不執行法院判決的行為。


你學不全法律知識,但可以掌握法律思維


三大部門法有著不一樣的責任體系以及遊戲規則。民事案件只能由權利人自行向法院起訴,法院不告不理。刑事案件由公權力機關主動介入,不受限於被害人個人意志。行政案件可複議可訴訟。因此判斷案件性質是律師首先需要完成的事情。


所幸大部分案件僅憑生活經驗也能區分到底屬於民事還是刑事或者行政案件。如果遇到舉棋不定的時候,水母教大家一個小方法,就是撥打110。刑事案件與治安案件由公安立案偵查,如果糾紛屬於此類案件,你需要做的就是配合警方提供證據。如果案件不屬於刑事案件,報警記錄也能為將來的維權提供證據。與此同時,公安也順帶幫你分析了案件性質,給你下一步該如何處理提供了幫助。


你學不全法律知識,但可以掌握法律思維


應該說咱們大部分遇到的法律糾紛都隸屬民法範疇,所以下文水母以民法為例家接著分析。


第二步 找責任主體


正所謂冤有頭債有主。任何一種救濟最終都需要有人承擔責任,因此這個責任主體就顯得尤為關鍵。大部分情況下,誰該負責都是非常明確的。一般而言,合同糾紛的,合同相對人為責任主體。侵權糾紛,侵權人為責任主體。



1、小孩侵權,監護人(一般為家長)擔責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


現代法律尊重每一個人的人格獨立,父債子償、子債父償這些概念早就被淘汰了。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係,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


你學不全法律知識,但可以掌握法律思維

第三步 選擇救濟途徑


經常有用戶問我們,我遇到什麼什麼問題,我該怎麼辦?這個問題的本質是當權利人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尋求哪些救濟途徑。水母想強調一點,即便是律師也不會將訴訟當做唯一的途徑。那麼其他途徑包括什麼?


1、談判


千萬別瞧不起談判,正確的談判省時省力,效果出人意料。

在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陳俊生請律師與羅子君離婚時,律師首先是約羅子君出來談談,而非一上來就上法院。分析利弊,預測結果,讓對方知難而退,是談判的作用。

2、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政府職能部門


律師應該是最會利用職能部門的一群人。首先職能部門都是免費的,這部分資源不用白不用。其次職能機構辦事效率再不濟,他們代表的權威是個人無法代替的。以杭州為例,有三個電話,如果你運用得當,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分別是:報警電話:110;市民服務熱線:12345;政府機關效能投訴電話:96666。


3、訴訟


法理上講司法救濟是權利救濟的最後一道防線,這就意味著除了法院本身再沒有任何其他機構可以就法院出具的生效判決再斷是非。這樣的制度設計,就要求司法救濟充分的公平正義性。而目前的兩審終審制、審判監督制度、公開審理制度、判決公開制度都在為保障這樣一種公平正義提供保證。從這個意義而言,相信司法是你唯一的選擇。


第四步 預測救濟效果


所有的維權行為都需要時間精力,因此在你採取行為之前你必須衡量是否值得。民事損害賠償規則中有一個基本原則,填平原則。源於德國法中關於挖出土立方後,恢復原狀的理論。要求權利人損害多少,侵權人賠償多少。


這就意味救濟永遠只能彌補損失而達不到因此獲利。常見的侵權糾紛救濟效果包括:賠償損失、停止侵害、恢復原狀、賠禮道歉。常見的合同救濟效果包括:履行合同、解除合同、承擔違約責任。如果你所希望達到的效果在這個範圍之內,這個案件才值得你去維權。否則,切勿糾結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