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拼音化改革推廣

在新的一年裡,第一篇文章還是首先推進漢字拼音化改革。

前些天看到一位俄羅斯人學漢字,對難學的方塊漢字他激動的說,你們為難外國人也就算了,但你們何苦自己為難自己哪?

這活精闢,還是希望漢字拼音化改革能深入人心,這是利國利民之舉,原因以前都說過,不再重複。

漢字拼音化改革的難點是重音字的問題。不過這個問題也好解決,在這裡,將重音字解決方案重新重點提出。

‌漢字拼音化重音字解決方案是:由主音字母+聲調字母+後綴字母組成。如用a、b、c、d,o表示發音聲調,聲調後面加不發音的後綴字母來區別各個同音字。兩個字母的後綴就可以區別六百多同音字,而且可以與表形漢字一 一對應。加後綴解決同音字的問題也就相當於漢字筆畫的不同而已。

‌例如:趙元任的《施氏食獅史》一文中“施“拼音化後為(shiagy)(由主音shi+聲調a+後綴gy組成)、其它,氏(shidxs)、食(shibch)、獅(shiams)、史(shicls)等也同樣。拼音化後不發音的後綴作為區別每個同音文字,為了好記,後綴也可有含義,如食物的食字後綴用ch,也就是“吃”的聲母ch表示,獅的後綴用猛獸的猛和獸的拼音第一個字母m和s表示,這樣可以好記些。

對三字母的韻母,如ang為簡化筆畫可以改為兩字母如ag。

‌ 由於拼音文字是與原表形漢字一 一對應的,故不會產生異議,應用拼音化文字與原漢字沒有多大區別,並不增加詞彙量,也不會改變語法,但達到了易識,易記,易寫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