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有我在!”趙多仙:開展“楓橋經驗”本土化實踐,“客家矛盾客家調”推進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沒事,有我在!”趙多仙:開展“楓橋經驗”本土化實踐,“客家矛盾客家調”推進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沒事,有我在!”趙多仙:開展“楓橋經驗”本土化實踐,“客家矛盾客家調”推進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贛州是客家搖籃,95%的人口是客家人。近年來,因土地權屬、家庭鄰里、婚姻感情等引發的矛盾糾紛佔總量的55%以上。為此,贛州市根據客家人的傳統習慣,積極開展“楓橋經驗”本土化實踐,做實“客家矛盾客家調”工作,將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


突出客家特色


根據客家人地緣相通、人緣相近、親緣相融和重情理、講道理、論法理的特點,組建“老師傅”“和事佬”“打鐵佬”等客家鄉土調解隊伍6600餘支,選聘調解員3.6萬名。實施“農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培養“法律明白人”57.82萬名。通過“屋場說事”“請吃茶”等客家傳統方式,對婚姻感情、贍養撫養、財產繼承、鄰里關係等常見糾紛進行調解,實現“小事不出家門、大事不出村門、難事不出鄉門”。比如,瑞金市岡面鄉店背村村民黃某因病去世,黃某家人在羅氏山場建墳墓時,遭到該村村民小組羅氏族人強烈反對。後經當地黃姓、羅姓中輩份較高的“老師傅”出面組織調解協商,按照客家人已經動土的墳地不宜更改位置的風俗習慣,說服羅氏族人同意黃某落葬此地,由黃某家人對羅氏予以一定的補償,並保證今後不再到該山場建墳,一起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的案件得到成功化解。


搭建調解平臺


全市共建成市、縣、鄉、村四級綜治中心4185個,推動鄉村兩級綜治中心與便民服務中心一體化運行,實現民安民生深度融合,有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圍繞徵地拆遷、勞資糾紛、交通事故、房地產及物業服務、醫患糾紛、學校意外死亡、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深入推進專業性、行業性調解平臺建設。比如,贛州市在全省率先啟用“道路交通一體化”平臺,由法院、交警、保監分局以及調解組織、鑑定機構、保險公司共同配合,有效破解道路交通事故糾紛審理週期長、賠償計算繁雜、及時理賠難、部門之間數據壁壘等難題,實現道路交通事故糾紛首問負責、一站服務、就地解決。贛州市還在全省率先建立商事糾紛調解機制,在全市40家商會聘請調解員定期到市中級法院參與商事糾紛調解,發揮商會的“中間人”作用,有效化解各類商事糾紛。2019年以來,全市共排查各類矛盾糾紛8.41萬件,成功化解8.23萬件,成功率為98%。


推進“三調聯動”


積極推進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銜接聯動,建立分級調解體系,對矛盾糾紛和不穩定因素實行分級調處和“一站式”閉環處理,由村居(社區)負責初調、小調,鄉鎮(街道)負責主調,複雜疑難矛盾由縣(市、區)綜治中心負責聯調。健全銜接聯動體系,加強“訴調對接”“警調對接”,提高糾紛調解質效。比如,贛州市經開區鳳崗鎮峨眉村村民肖某在南康區唐江鎮拆卸建房模板時不慎摔下意外死亡,引發糾紛。唐江鎮綜治中心先後組織了3次調解,但各方對責任的劃分仍存在很大分歧。死者家屬情緒激動,揚言要“抬屍”群體上訪。南康區綜治中心受理此案後,立即成立由信訪局、安監局、法律顧問、鎮村幹部組成的矛盾糾紛聯合調解小組,經過兩次長達20多個小時的調解,最終簽訂賠償協議,並及時將調解協議移送至區法院進行司法確認。全面推行矛盾化解“以獎代補”機制,2019年,全市共發放獎勵資金400餘萬元,充分調動了調解員的積極性。同時,著力完善“民轉刑”案件防範機制,市綜治中心對每起刑事案件進行調查分析,直接約談案件發生地鄉鎮(街道)黨委書記,進一步壓實壓緊了基層工作責任。


擰緊責任鏈條


市委將涉穩突出問題、信訪積案化解列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聚焦解決的突出問題,堅持“誰主管、誰負責”“管行業、管領域必須管穩定”原則,對涉穩突出問題建立化解責任清單,明確各級各單位主要領導主要責任、分管領導直接責任、部門單位歸口責任,精準實施三級預警,點對點發送督辦單,實現涉穩隱患可掌控、快處置。2019年,市本級先後交辦5批214件涉穩突出問題,已經化解197件,化解率為92.06%。比如,2019年10月,贛州市經開區某樓盤開發商延期交房,300餘名業主計劃赴市政中心聚集維權。市委政法委獲悉情況後,第一時間向經開區發出預警,經開區迅速派出由正縣級幹部帶隊的專門工作隊深入企業開展矛盾調處工作。經反覆溝通,開發商與業主達成協議,並連夜予以兌現,一起聚集上訪事件得以成功化解。



往期精彩回顧


“沒事,有我在!”趙多仙:開展“楓橋經驗”本土化實踐,“客家矛盾客家調”推進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沒事,有我在!”趙多仙:開展“楓橋經驗”本土化實踐,“客家矛盾客家調”推進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沒事,有我在!”趙多仙:開展“楓橋經驗”本土化實踐,“客家矛盾客家調”推進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沒事,有我在!”趙多仙:開展“楓橋經驗”本土化實踐,“客家矛盾客家調”推進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沒事,有我在!”趙多仙:開展“楓橋經驗”本土化實踐,“客家矛盾客家調”推進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沒事,有我在!”趙多仙:開展“楓橋經驗”本土化實踐,“客家矛盾客家調”推進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沒事,有我在!”趙多仙:開展“楓橋經驗”本土化實踐,“客家矛盾客家調”推進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沒事,有我在!”趙多仙:開展“楓橋經驗”本土化實踐,“客家矛盾客家調”推進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沒事,有我在!”趙多仙:開展“楓橋經驗”本土化實踐,“客家矛盾客家調”推進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沒事,有我在!”趙多仙:開展“楓橋經驗”本土化實踐,“客家矛盾客家調”推進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沒事,有我在!”趙多仙:開展“楓橋經驗”本土化實踐,“客家矛盾客家調”推進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沒事,有我在!”趙多仙:開展“楓橋經驗”本土化實踐,“客家矛盾客家調”推進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沒事,有我在!”趙多仙:開展“楓橋經驗”本土化實踐,“客家矛盾客家調”推進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沒事,有我在!”趙多仙:開展“楓橋經驗”本土化實踐,“客家矛盾客家調”推進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