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少年輟學犯罪,法制教育為何失守

近幾年,海南未成年人起訴率、涉案率“兩高”,每10萬青少年涉命案數,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07.7%;每年起訴涉罪未成年人數佔比,超過同期全國平均比值。這些遭起訴的問題少年大部分從小沾染不良習慣,最終走上犯罪之路。未成年人成長的關鍵過程中,法制教育防線為何失守?


未成年犯罪呈現新跡象


2019年12月,海南審理一起組織、強迫和引誘未成年從事賣淫活動案,其中有14名涉案女未成年人,既是違法者,又是被害人。更早前,海口破獲一起有組織的砸車窗盜竊案,4名未成年嫌疑人半月內作案34起,年齡最小的只有10歲……


2016年至2018年的數據統計顯示,海南省人民檢察機關每年起訴涉罪未成年人,分別佔當年全省起訴涉罪人員總數的5.3%、4.8%、5%,而同期全國的比值是3.3%、2.5%、2.6%。


半月談記者從海南多個部門和機構瞭解到,近年的未成年犯罪類別中,涉及故意傷害罪、尋釁滋事罪、搶劫罪、搶奪罪、盜竊罪的佔76%。另外,還出現電信詐騙、吸毒、運毒、販毒、性侵、校園欺凌等新情況,且呈增長趨勢。


海南團省委權益部某負責人說,未成年犯罪還出現“涉黑涉惡”“流動作案”“共同犯罪”等新跡象。


2017年,海南宣判五指山市特大涉黑團伙“月亮幫”案,其中就有20多名在校或輟學學生被黑社會拉攏作案。近年起訴刑事案件中,海南未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高達92%。


問題少年輟學犯罪,法制教育為何失守


法制教育陷入困境

最初都是好孩子,怎麼就成了問題少年?怎麼又變成犯罪少年,且態勢居高不下?


“上學有什麼用?以後找個華僑嫁了。”在海南部分僑鄉,有的家長不注重學業,一心讓女兒傍大款;一些農村家庭中,不滿14歲的孩子常跟著“大哥”“乾爸”混跡酒吧、網吧,即便數日不歸家長也不在乎;談及未成年的子女犯罪,家長大多回以“自己不懂法、不懂教,只能看造化”。


在海南一些農村地區,“重男輕女”“讀書無用論”等思想仍根深蒂固,教育方式不當,包括法制教育在內的家庭教育缺位嚴重,甚至存在縱容犯罪現象。


學校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海南某法制教育機構負責人在多個市縣調研發現,鄉鎮農村學校“課堂沉悶”現象普遍。而進入法制教育專門學校的孩子,有約70%曾在初中階段輟學。


除了基礎差、不願學、學不好導致部分學生輟學以至於犯罪外,海南中小學校法制教育課也存在不少短板。海口某中學校長有次竟對學校普法不屑一顧:“不需要普法,耽誤學習。”海南省教育廳某處負責人認為,受經費、師資、績效考核等制約,“統一編訂教材”“專門教師持證上崗”等規劃並不現實。她說:“一個公職教師每月平均收入只有3000元,招聘收入預期較高的法學院畢業生充當法制課教師,可行性不高。”


問題孩子誰來管?

社區、專門教育學校一直被認為是矯正問題孩子的關鍵陣地,但“誰來主導”一直是難題。海南省司法廳某幹部說,社區普法存在“形式主義”“各自為政”等問題,尤其是“有想法沒資金”這條,更是困擾相關工作的展開。而由於未成年人專門教育學校發展滯後,那些通過重塑機制矯正的孩子,重回學校接受正常教育的案例幾乎為零。


目前,海南未成年人工作主要由“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專項組”牽頭負責,由近20個部門組成,但各部門不作為、冷淡怠慢現象普遍,難以高效統籌、協調和管理。


海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路誌強、團省委權益部部長陳啟榮等認為,當下的未成年人在10至15年後將成為經濟社會建設的生力軍,未成年人一旦滋生違法犯罪行為、涉黑涉惡,將使社會治理更加棘手。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建議,從源頭把脈,著重干預家庭教育。如探索建設家長學校,強化對家長的法制宣傳教育;建立涉罪未成年人監護人處罰制度,促使監護人重視家庭管教;統籌建設專門學校,給未成年人以重塑機會,專門學校應加強技能培訓,以便未成年人出校後有求職、謀生技能。


半月談記者:凌廣志 陳凱姿 | 編輯:徐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