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醫生眼中獨居老人的悲涼:沒見過那種生死,就沒有感同身受

新冠病毒肆虐的日子已經持續幾個月了,這段日子,很多人都被迫圈在了家裡,跟家人也有了更多的相處時間。

本以為,在這種無奈的疫情之下,更多的獨居老人終於有了跟子女們促膝長談、閒聊灶下的時間。嘗一嘗久違的飯菜,溫一壺帶有溫度的老酒……卻不曾想,獨居的窘境跟疫情無關。

急診醫生眼中獨居老人的悲涼:沒見過那種生死,就沒有感同身受


【警報聲聲崔人心,急人所急常待命】

今天一大早,剛接了班,120的警報比往常響的更早一些。拿上聽診器,飛奔到車上,按下“駛向現場”的操作鍵,撥出“求救聯繫人”電話——“您好,這裡是XX醫院救護中心,病人現在什麼情況?”

病人家屬帶著哭腔:“病人身體都僵硬了,涼了……”

經過簡單的對話,我大概已經知道了,老爺子不行了,身體已經僵硬,走的時間已經很長了。

到現場後也如前所料,老爺子雙手微曲,張著嘴,似乎在抓什麼東西,他赤裸的身體已經僵硬冰涼。我似乎能感受到他臨走前的求生欲和痛苦掙扎的求助……

急診醫生眼中獨居老人的悲涼:沒見過那種生死,就沒有感同身受

【獨居且獨處,悲從枕邊生】

老爺子作為農村人,常年在家。這幾年有心腦血管疾病,本身行動就有些不便,經常到筆者所在醫院看病。

家屬說前兩天還好好的,今天早上發現就成這樣了。經詢問得知:老爺子自己一個人住在這窯洞。周圍的肅殺還未退卻,冷清的窯洞門簾被偶爾吹來幾陣春風掀動,抽芽的柳枝也時而盪漾……

老爺子偶爾自己做飯,有的子女住在市區,有的住在村口處,距離老爺子有一定距離。村裡的子女隔幾天會去看一次,城裡的子女回一次家可能更久。而隨著疫情到來,看望就少的多了。

急診醫生眼中獨居老人的悲涼:沒見過那種生死,就沒有感同身受

【了卻生前兒女事,終老孤獨是常情】

這樣的事兒,每年都會發生。尤其在農村,有點愈演愈烈的趨勢。

在傳統文化的加持之下,“子女過的好我就好”的思想依然在農村薪火相傳。生兒育女一輩子,只為看見她開心出嫁、看著他娶妻安家,卻未曾想過自己要如何度過這殘生。

對於上一代人而言,他們沒有索取的概念,只有沿著那條可憐的生存法則和鄰里間建立起來的所謂風俗殘喘度日。而身在當代的我們,如何平衡謀生與贍養的關係讓自己的良心有處安放;如何對抗年老時的孤獨,不拖累子女,不道德綁架?

正身處這兩層關係的我們,是否應該靜下來好好思考了。

急診醫生眼中獨居老人的悲涼:沒見過那種生死,就沒有感同身受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