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噲玩禪玩過火燕國大亂,燕昭王力挽狂瀾,樂毅創下蓋世奇功

導語:在戰國七雄中,論綜合實力排名,韓國最弱,燕國次之。可是要論國家的歷史,燕國當仁不讓排名第一。燕國立國非常早,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封自己的弟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這也是燕國曆史上的第一任國君。從公元前1044年立國,到公元前222年滅亡,燕國國祚長達八百餘年,在整個周王朝中可謂是超長待機。但是就是這麼一個老牌國家,在八百多年的歷史中,幾乎沒有什麼閃光點。更有甚者,在戰國中後期,燕王噲居然效仿堯舜,將國君之位禪讓於丞相,最終導致燕國大亂。在這種情況之下,燕王噲之子繼位,是為燕昭王,在內憂外患之下力挽狂瀾,將危如累卵的燕國帶回正軌。那麼這到底是一次怎樣的事件?能夠讓燕王噲放棄國君之位?又是什麼原因讓燕昭王力挽狂瀾?

燕王噲玩禪玩過火燕國大亂,燕昭王力挽狂瀾,樂毅創下蓋世奇功

燕王噲貪圖虛名禪讓國君之位

公元前321年,燕王噲繼任燕國國君,兩年之後,燕王噲聯合楚、魏、韓、趙四國伐秦,雖然討伐未能成功,但是也能看出燕王噲勇於對秦國發起挑戰。此時秦國國君是秦惠文王,秦國也處在商鞅變法以後的重要上升期。燕王噲不畏強權,勇於挑戰權威,燕王噲至少也表現出了明君的潛質,不過可惜的是,這即是開始也是結束。而後燕王噲居然架不住國相子之的忽悠,禪位於他,導致燕國的黑暗時刻來臨。

  • 國相子之忽悠燕王噲三部曲:

1、君臣信任問題

子之利用齊國的重臣蘇代遊說燕王噲。蘇代出使燕國的時候,燕王噲問到:“你覺得齊王這個人怎麼樣?”蘇代回答:“不能稱霸”燕王噲奇怪的問:“為何?”“齊王不信任他的大臣”。

這一番話大大刺激了燕王噲,從此以後對國相子之十分的信任。這也是國相子之謀權的第一步,先獲取燕王噲的信任。

2、堯禪讓的美譽問題

當子之取得了燕王噲信任的時候,就開始著手第二步,利用自己的親信鹿毛壽忽悠燕王噲:“您不如把整個國家禪讓國相子之。堯之所以是聖賢之君,就是因為把天下禪讓給許由,但許由沒有接受,堯也沒有失去天下。同樣的道理,您把國家給國相子之,他一定也不敢接受。您只是提一個建議,國家還是您的沒有任何損失,而且您還能得到和堯一樣讓賢的美譽。”。

燕王噲貪圖虛名果然將國家禪讓給國相子之,這樣國相子之掌握了燕國實權。但是子之覺得並不保險,於是就開始了他忽悠的第三步。

3、重臣站隊問題

國相子之雖然已經成為燕國的代理國君,但是很多重臣依然服從於燕王噲,因此子之實行他計劃的最後一步,派人繼續忽悠燕王代:“大禹舉薦伯益,卻任用啟的臣子,大禹年邁,將君位傳給伯益,遭到啟的反叛重新奪回君位。現在您把國家交給國相,但重臣都是太子的臣子,國相只是名義上掌管國家,實權則由太子掌握。”

燕王噲聽完以後,果斷將國家重臣的印信交給國相子之,從這裡開始國相子之完全得到了燕國。

燕王噲玩禪玩過火燕國大亂,燕昭王力挽狂瀾,樂毅創下蓋世奇功

子之執政燕國大亂,齊國趁機佔領燕國兩年

在國相子之執政的三年裡,燕國大亂,而最受傷害的就是燕王噲的太子平,本就想奪回燕國國君之位的太子平又遭到了齊國的挑唆,齊國表示支持太子平通過兵變奪回政權。為了奪回燕國國君之位,太子平和將軍市被起兵攻打子之,稍微有戲劇性的是,太子平不但沒有打下來,而且還遭到了將軍市被和大臣的反叛,最終將軍市被被殺,燕國在好幾個月之內群龍無首,亂作一團,死傷好幾萬。這一次宮變讓燕國內部土崩瓦解,燕國的政局崩塌。

眼看著燕國亂成一團,齊閔王趁機派兵討伐燕國。而燕國呢?此時亂的不可開交,齊軍來了以後,燕國不迎戰、不關城門,這讓齊軍順利殺入燕國都城,殺死了燕王噲和國相子之,迅速的佔領了燕國。

在此後的兩年時間裡,燕國的士兵也不抵抗,百姓也不反對。本以為齊軍會帶來和平,燕國還是太傻太天真了。齊軍不但沒有帶來和平,反倒在燕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毀壞燕國的宗廟,搶奪財寶,齊軍的種種惡行也終於讓燕國看清了齊軍的狼子野心,不久便爆發了反齊的鬥爭。公元前312年,齊軍在燕國人民同仇敵愾的情況下,不得已撤出燕國。而太子平也在燕國老百姓的支持下繼位燕國國君,是為燕昭王。

燕王噲玩禪玩過火燕國大亂,燕昭王力挽狂瀾,樂毅創下蓋世奇功

燕王噲禪讓的理由有哪些?

1、燕王噲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對上古時期的禪讓制度非常仰慕和崇拜,自以為是的認為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就應該讓給賢者,自己也想複製這一制度,留名於後世。

2、燕王噲沒有識人之能也不聰明。

國相子之一直野心勃勃,通過上古時期禪讓的佳話來忽悠燕王噲,沒有看清國相子之的狼子野心,沒有分辨事情真偽的能力。

3、忽視了國相子之拉幫結派。國相子之從一開始就謀劃,想要獲得燕國國君之位,而且進行了縝密的策劃,分別讓齊國重臣蘇代、鹿毛壽和其他重要大臣對自己進行輪番遊說,燕王噲沒有看見國相在朝中的勢力。

燕王噲禪讓導致的惡果

燕王噲這一次“愚蠢”的禪讓,給燕國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最直接的惡果就是燕王噲本人被殺,當然禍亂燕國的國相子之被殺大快人心。齊軍在燕國無惡不作,燕國宗廟被毀,不計其數的財寶流落齊國。這一次禪讓讓燕國遭受巨大的損失,也為後來燕昭王向齊國復仇埋下了種子。

燕昭王如何復仇?頂尖人才是關鍵

燕昭王繼位以後,深深地記住齊國給燕國帶來的恥辱,因此一直憋著一股氣,伺機尋找齊國復仇。可怎樣才能夠復仇?國家實力強大才是保證,或許還需要一點點運氣,參考魏國和秦國,燕昭王深知只有頂尖人才才能讓燕國強大,因此燕昭王下定決心招賢納士。

燕王噲玩禪玩過火燕國大亂,燕昭王力挽狂瀾,樂毅創下蓋世奇功

燕昭王向大臣郭隗求教,郭隗回答說:

“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學,則百己者至;先趨而後息,先問而後嘿,剛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馮幾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若恣睢奮擊,呴籍叱咄,則徒隸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於燕矣。”

一言以蔽之:燕昭王應該禮賢下士,親自拜訪他們,要有真心、有誠心,天下的賢臣就會來到燕國。

燕昭王十分不解:“為之奈何?”

郭隗向燕昭王建議,如果真想得到天下的賢士,就從自己做起,也就是給天下的賢者樹立一個典範。於是燕昭王就給郭隗最好的待遇,像對待老師那樣對待郭隗。

果不其然,當天下的人才聽說燕昭王禮賢下士以後,迅速吸引了很多人才的目光,其中有一個人才的出現最終幫助燕昭王成功向齊國復仇,這個人就是樂毅。

樂毅奉魏昭王之命出使燕國,燕昭王遇到樂毅如獲至寶,以賓客之禮接待,樂毅也向燕昭王表示自己願意為燕國效勞,燕昭王立刻任命樂毅作為燕國的亞卿。但是得到頂尖人才並不意味著燕昭王就能立刻報仇。他在等,等一個機會。終於機會來了。

燕王噲玩禪玩過火燕國大亂,燕昭王力挽狂瀾,樂毅創下蓋世奇功

樂毅率領燕國瘋狂反擊,滅齊國五年

公元前287年,韓、趙、魏、楚、齊五國合縱抗秦,齊國卻在五國攻秦的同時,趁機出兵滅了宋國,得地千里。齊國滅宋招致其他國家的強烈不滿,尤其是韓、趙、魏和楚國,自己的軍隊在前方和秦國浴血奮戰,齊國卻在背後趁機佔便宜,而且所得土地沒有分給其他四個國家,因此各國都在尋找機會討伐齊國。

此時,秦國的丞相魏冉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想要得到當時齊國的商業城市陶邑作為自己的封地。公元前285年,派大將蒙驁攻打齊國,韓、趙、魏、燕四國趁機加入,這樣齊國就面對五國聯軍的討伐。濟水一戰,五國聯軍重創齊國,齊國儼然已經招架不住,當其他國家佔盡便宜停止進攻的時候,燕國不依不饒,繼續攻打齊國。樂毅率領燕國的軍隊一路追殺齊軍,攻破了齊國的國都臨淄,將燕國所有的仇恨一股腦兒都發洩在齊國的身上。

攻下臨淄以後,樂毅把齊國的財寶以及齊國宗廟祭祀的器具盡數沒收帶回燕國。燕昭王大喜,親自犒勞了燕國士兵,封樂毅為昌國君,隨後就帶著戰利品轟轟烈烈的回國了。

但是樂毅卻依舊奉命攻打齊國,在此後的五年中,樂毅一舉拿下齊國七十多座城,全部納入燕國的版圖,此時的齊國有多麼可憐,距離亡國僅一步之遙,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城還未淪陷。

這次戰役可以說是燕國對齊國瘋狂的報復,這也是燕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高光時刻。作為戰國時期的弱國,能有這樣的機會實屬不易。

燕王噲玩禪玩過火燕國大亂,燕昭王力挽狂瀾,樂毅創下蓋世奇功

燕國能夠復仇有哪些原因?

1、燕國得到名將樂毅。燕昭王得到樂毅,這也算是歷史上一段著名的佳話,樂毅幫助燕昭王復仇,樂毅本身也立下蓋世奇功,青史留名,以至於諸葛亮都是樂毅的鐵桿粉絲。

2、秦國丞相魏冉的野心膨脹。在當時,秦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而魏冉作為超級大國的丞相,對齊國的陶邑非常感興趣,被秦國盯上,齊國不出點血怕是躲不過去了。

3、齊國自己作死滅宋並且獨吞。齊國本來是在五國伐秦的隊伍中,可是齊國呢?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讓其他四國對抗秦國,自己卻在背後滅了宋國,獨吞千里之地,這肯定讓其他國家大為不滿。其他國家在前面浴血奮戰,齊國卻在後面撿便宜,誰還沒點脾氣,齊國滅宋獨吞的行為也招致五國伐齊。

燕王噲玩禪玩過火燕國大亂,燕昭王力挽狂瀾,樂毅創下蓋世奇功

燕國滅齊五年對天下格局的影響

在燕國滅齊的時候,天下格局依舊是一強六弱。對於秦國來說,最好看見六國自相殘殺,自己好坐收漁翁之利,而燕國和齊國的互毆也讓秦國佔了大便宜。秦國雖強,但是當時齊國的綜合實力也是不差的,僅就軍事力量而言,是僅次於秦國和趙國的存在,可這一次齊國因為自己的愚蠢斷送了自己的國運。在五國伐齊以及樂毅滅齊國五年之後,齊國雖然在田單手裡復國,但是從一個二流強國淪落為一個弱國。對於燕國來說,雖然一雪前恥值得肯定,可是最終的受益者卻是秦國。反過來說,六國自身不斷的內訌,也加速了秦國統一的步伐,秦國才是最大贏家。秦國就在六國的內訌中一步步強大,六國也因此一步步沉淪。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