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監測“量”出好教育

本報訊(記者 蔣亦豐 通訊員 桑麗虹)上學期期末,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括蒼中學學生晏正宇正思索著如何進行復習,突然“叮咚”一聲,手機上收到語文老師製作的一個微課視頻。原來,根據對晏正宇的學習監測,老師希望幫他在“現代詩”上補一課。

像這樣的微課,學生每週都會收到一次。日積月累,這所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主的普通初中,教育質量有了明顯改觀。“學生的學習更加有效,平均成績與區平均分縮小了近20分。”校長艾小軍說。

嚐到甜頭的,不止括蒼中學一家。從2012年起,麗水市蓮都區就參加了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2018年被確定為“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實驗區”。如此“熱衷”的原因,教育局副局長呂春耀認為,質量監測有“診、諮、督、促、導”等多重功能,應用好監測結果,既能以問題為導向開展教育,又是探索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先行嘗試。

據介紹,國家監測都會下派專人、全程保密,地方上只是組織師生參與,最後收到一份關於全區教育質量的監測報告。同樣,浙江省做的教育質量監測,蓮都區也參與,流程大體相當。

厚厚的一本監測報告,教育局要開專題會悉心研究,一旦發現問題,蓮都區會採取一個特別的做法——“複查”。

這回,輪到區裡“自測”了。蓮都區專門設置一名專職評價教研員,據說也是浙江省唯一一個。周鴻在崗位上幹了7個年頭,手上的案例不勝枚舉:有一次,國家監測報告顯示蓮都區教師教學行為指數較低,於是區裡設計了100多個題,通過“問卷星”向全區7%的師生髮起調查。同時,周鴻還和相關學科教研員一起,到學校“明察暗訪”。線上線下結合,更加全面細緻地找出癥結所在。最後,區里根據“國測”和“自測”的結果,重新修訂了教師教學常規,並要求學校制訂校本化制度。

考慮到監測工作的複雜性,蓮都區採用一年一次“自測”,即便如此,人手也是捉襟見肘。為此,周鴻在區裡帶起一支隊伍——各校配備一名校級評價員。

括蒼中學教科室主任顏建勝是核心成員之一,他告訴記者,校級評價員要協助區裡在學校開展“國測”“省測”“區測”。報告出來後,周鴻會召集大夥研究學習,一方面是向學校傳達,另一方面有條件的還可以開展“校測”。

括蒼中學針對學生學習力較差的問題,就“自測”過一回。顏建勝採用從周鴻那學到的監測方法,設計了20多個問題,通過“問卷星”向900個學生家庭推送,最後收到863份。研究後發現,多數學生家長文化程度低,輔導不了學生。學生基礎較差,跟不上教學進度。教師年齡結構偏大,教學風格陳舊激不起學生興趣等。

於是,學校“對症下藥”,申請了一個“企業號”,對學生進行微課輔導。晏正宇收到的視頻便來源於此。

據瞭解,質量監測包括德智體美等多方面的內容,所以蓮都區的“區測”和“校測”不單偏向於學生學業成績。比如,括蒼中學監測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並以此開發出3D打印、航模、電子擺拼等拓展性課程。大洋路小學為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配備了專職科學教師,添置了多種實驗設備。

記者在採訪中還發現,有的學校由校級評價員牽頭,成立了專門的監測研究團隊,做好監測工作的同時開展教學研究。目前,這樣的團隊有10個。

“國、省、區、校四級監測,加上評價員隊伍的建立,促使教育工作者更為理性、全面地看待複雜的教育現象,為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依據和保障。”呂春耀說。

《中國教育報》2020年03月17日第7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