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和平里街道“白加黑”“三不”療效築牢社區防疫一線

人民網北京3月17日電(池夢蕊)社區是疫情防控、守護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為進一步做好社區疫情防控工作,和平里街道結合實際情況,開啟“白加黑”模式,嚴格落實24小時防疫制度。和平里街道通過給社區疫情防控工作開“白+黑”藥方,形成了“三不”療效。

做好夜間防控 全天候24小時有人在崗

所謂“白加黑”防疫模式,是指和平里街道嚴格落實24小時防疫制度,尤其是夜間值班值守防疫制度。街道充分發揮“街道吹哨”及“黨建協調委員會”的作用,廣泛動員駐區單位、在職黨員、志願者等參與白天值守。同時,街道和社區的防疫力量向夜間傾斜,保證社區各點位全天候24小時有崗有人,值班值守。

夜間,尤其是後半夜,是防疫工作的薄弱環節。為做好社區夜間防疫,街道建立了靜態點位值守與動態巡查機制,即各社區點位安排工作人員嚴格落實進出入管理制度。

同時,從晚19時至23時,由街道幹部、社工組成夜間巡查隊,在社區各點位、角落、樓院進行不間斷動態巡查,動靜結合,築牢夜間防疫。

崗位交接,是容易出漏洞的環節,為了徹底堵住這個隱患,街道建立起規範交接班制度,上崗人員嚴格填寫交接記錄,在交接班期間,每個點位的交接必須有一名社區班子成員參加。

此外,街道嚴格落實保安人員培訓制度,每天交接班,都要對保安人員進行防控崗前訓練,細化到體溫計的使用、返京人員登記、車輛出入證檢查、全體乘車人員體溫測量,後備箱檢查等各個方面。

“不打招呼”“不留死角”“不留空位”

街道自“白加黑”防疫模式實施以來,形成了“不打招呼”深入一線調研、“不留死角”強化社區責任、“不留空位”持續保證值守的“三不”療效。

在防疫工作中,如何助牢社區防疫一線?廣大幹部、社工、黨員、志願者堅守一線的同時,區、街領導也以“不打招呼”的方式,深入一線,嚴查漏洞、死角,精準施策,共同守好社區防疫一線。

和平里地區面積大、住宅區多、老舊小區多、商務樓宇多。針對這種複雜情況,街道因地制宜,推出分類防控舉措。

針對商務樓宇,街道建立“雙樓門長”制,落實責任;針對有物業管理的小區,夯實物業責任;對於物業、產權複雜的單位,充分發揮物業協調機制,統籌安排、明確任務;針對物業失管的老舊小區,街道、社區充實力量,做到防疫無漏洞;針對無物業的小區,強化社區責任,確保不留死角、不留盲區、不留遺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