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張圖真假對比,分析砣具在古玉製作中的應用及工痕特徵(乾貨)

春秋早期,出現砣機,提高了制玉效率,大量精美的紋飾呈現。戰國出現鐵器,硬度更高的砣具帶動解玉砂,切磋琢磨。直至漢代,玉雕達到頂峰。

一、砣機出現,效率大增

春秋早期,便出現了砣機,這時候需要兩人配合,一人拉動皮帶,使得砣具轉動,另一人手持玉器,進行雕琢。這種“二人轉”砣機,直到隋唐,才被水凳所取代。雖然效率不高,但砣機的出現,使得玉器加工,從史前的徒手磋磨,變成了機械加工,這不得不說是人類制玉曆史的重要里程碑,一直到今天,玉雕仍舊使用電動砣具。

8張圖真假對比,分析砣具在古玉製作中的應用及工痕特徵(乾貨)

二、青銅砣具,稍顯疲軟

春秋時期,還沒有鐵器出現,當時的主要金屬工具,仍舊是青銅。青銅砣成為當時玉器加工的工具之一,由於青銅硬度不夠高,因此在琢磨玉器時,必須加潮溼的解玉砂,青銅砣只起到帶動解玉砂的作用。

8張圖真假對比,分析砣具在古玉製作中的應用及工痕特徵(乾貨)

三、春秋砣工,如串串腸

由於青銅不夠硬,春秋時期的砣痕,線槽呈兩頭窄淺、中間寬深的棗核狀,線槽截面呈現不規則U形,邊沿光滑。

8張圖真假對比,分析砣具在古玉製作中的應用及工痕特徵(乾貨)

槽內接近磨砂狀,放大50倍可見滿布凸起晶粒、晶團以及短凸脊,線槽溝底略呈弧形,這是典型的砣工痕跡(劃重點)。

8張圖真假對比,分析砣具在古玉製作中的應用及工痕特徵(乾貨)

四、漢代砣痕,更加冷峻

漢代砣具為鐵器,硬度更高,砣痕差別不大。仍舊是棗核形狀,溝底磨砂狀,底部呈弧形。

8張圖真假對比,分析砣具在古玉製作中的應用及工痕特徵(乾貨)

長線為多次接砣製作,線痕由數道大致相同的短砣痕連接而成,粗細有明顯規律變化,斷續相連,不甚連貫,線槽底部為較規律的連弧痕跡。為使陰線規整、連貫,在初砣之後,通常在原生砣痕的基礎上進一步修整,可謂“七分砣,三分修”。

8張圖真假對比,分析砣具在古玉製作中的應用及工痕特徵(乾貨)

五、現代砣具,快刀斬亂麻

現代大多數仿品,為追求高效,都運用電動砣機,帶動鑲嵌有金剛砂的砣輪,高速琢磨。砣盤很小,但形狀與古代差別不大。只不過古代為正反轉動,現代為單向轉動。

8張圖真假對比,分析砣具在古玉製作中的應用及工痕特徵(乾貨)

高速磨具帶動下的痕跡,火氣很大,溝槽有拉鎖狀崩口,溝底乾澀無包漿,與古玉線槽內差別較大。

8張圖真假對比,分析砣具在古玉製作中的應用及工痕特徵(乾貨)

從春秋出現青銅砣,到戰漢鐵砣,到隋唐以後的水凳,直到現代電動砣具,砣在進步,工藝在提高。通過了解工具,學習工藝,對比工痕,不斷提升鑑定眼力。希望本文,能對您有所幫助,感謝關注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