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留住筆尖上的手藝

毫端生花 | 薪火相傳,留住筆尖上的手藝

毫端生花 | 薪火相傳,留住筆尖上的手藝

文房四寶,筆居首位,中國的毛筆不僅是一種書寫工具,更代表了一種書寫文化。從綻放花朵的容顏到描繪奇麗山川;從書信往來到文人藝術修養,是行雲流水,還是骨力追風,千百年來,毛筆作為書畫藝術的媒介,便被人們格外地看重。

毫端生花 | 薪火相传,留住笔尖上的手艺

毫端生花

江西省進賢縣的文港鎮有著與之極其相符的名字,它是北宋著名詞人晏殊的故里,也是聞名遐邇的毛筆之鄉,有著“華夏筆都”的美譽。

毫端生花 | 薪火相传,留住笔尖上的手艺

據記載,文港早在唐初,已有筆市,延續至今。2019年農曆九月十一,是文港毛筆市場“當集”的日子,早上七八點鐘鎮上已是車水馬龍,各地趕來採購的人絡繹不絕,各種毛筆材料、配料一應俱全。

毫端生花 | 薪火相传,留住笔尖上的手艺

在這個小鎮,有一位90歲的老人周先英是鎮上第一個獲得毛筆製作終身貢獻獎的人,這是中國文房四寶協會獎勵連續製作毛筆70年以上的筆工而設置的獎項。耄耋之年的周先英耳聰目明、手腳麻利,至今仍然從事著毛筆的製作。

“尖、齊、圓、健” 的完美境界

毫端生花 | 薪火相传,留住笔尖上的手艺

毛筆之於書畫家就好比武士的寶劍,好劍需要千錘百煉,而一支好的毛筆需要經歷多少道工序才能達到 “尖、齊、圓、健”的完美境界呢?

毛筆的製作概括起來俗稱“水盆”和“幹作”兩大工序,水盆指的是筆頭的製作,“幹作”則指的是筆桿的製作。文港的毛筆製作,細分之下多達一百二十八道工序。徐弟永家的“水盆”工藝傳至他手上已是第三代,沿用至今的老式工具散發著時光的味道。

毫端生花 | 薪火相传,留住笔尖上的手艺

由於家族傳承,在徐弟永家裡,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制筆場景,四代同堂齊齊動手,其樂融融。徐弟永的母親,正是獲得毛筆製作終身貢獻獎的老人周先英,得益於家族的傳承,再加上徐弟永本身的勤奮與堅持,其製作的毛筆已是聲名在外,供不應求。

水盆工序是決定毛筆用途和質量的關鍵,俗話說:“毛筆一把毛,神仙也摸不著”說的就是筆頭製作的難以把控。工序的第一步是採毛,就是把毛從皮板上拔下來。

毫端生花 | 薪火相传,留住笔尖上的手艺

採毛的步驟完成後就是去絨,這道工序要用到一把特殊的工具——骨梳,通常用牛的肩胛骨製成,可以梳理毫毛,也可以用於拍齊毛根。

去絨以後,把毛放在石灰水中浸泡,去除油脂和腥味,同時消毒,這一步叫熟毫。

選毫,《筆史》上說:“筆工最難,其擇毫。”因此這一步尤為關鍵,就是把毛分成不同的等級,真正完好的毛圓潤挺拔,開叉的、沒有尖鋒、毛杆損傷、彎曲的則要一根根挑出來去掉,是一道非常精細的工序。

毫端生花 | 薪火相传,留住笔尖上的手艺

完成筆心的工序,接下來的工序是覆蓋被(pi同披)毛。被(pi同披)既可以保護筆心,又有潤色的作用。

筆頭做好,要等筆頭乾透,然後用線紮緊,這個步驟又稱之為扎筆頭。這一步最難的就是扎出來的筆頭,必須得是絕對的圓形。所以,捆紮的時候,用力要均勻,有輕重就會變形。

毫端生花 | 薪火相传,留住笔尖上的手艺

毛筆中心的毛,日本稱之為命毛。如果外層的副毫掉了幾根,問題不大,命還有。如果命毛掉了,那怕是一根,災難就開始了,因為會不停地掉,終於沒有命了。所以扎筆頭同樣考驗的是師傅的功力。

紮好的筆頭,需要等待的是陽光和時間,將其水分完全吸收,至此水盆的工序才算完成。

毫端生花 | 薪火相传,留住笔尖上的手艺毫端生花 | 薪火相传,留住笔尖上的手艺

晾曬好筆頭,就是納管。韋誕《筆方》說:“束之以管,固以漆液,澤以海藻”。等海藻膠幹了,就可以固定筆形,防止筆毛蓬鬆散開,直待筆到了用筆者手中,才把海藻洗去。而毛筆的裝潢是幹活中的後期工序,包括筆桿刻字、浮雕、掛繩等,並賦予名字,這樣一支毛筆才算真正完成。

毫端生花 | 薪火相传,留住笔尖上的手艺

一支好的毛筆,筆鋒尖如錐狀,利於鉤捺;鋒毛平齊,利於吐墨均勻;筆頭圓柱體圓潤飽滿,覆蓋毛均勻,書寫流利而不開叉;筆鋒在書寫繪畫時有彈性,能顯現筆力,這就是史稱尖、齊、圓、健的“四德”。

薪火相傳,留住筆尖上的手藝

幾十年以來,傳承著家族工藝,徐弟永就是以這樣的工藝標準來製作毛筆,即便這樣的工藝用料要求高,工期慢,出貨量少,徐弟永也在所不惜,力求每送到用筆人手中的那支筆能令其達到 “人知筆性,筆借人力,手筆合一”的境界,毫端生花。

敬請關注今晚22:05

珠江頻道《文化珠江》之

“毫端生花”

毫端生花 | 薪火相传,留住笔尖上的手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