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女性來了月事怎麼辦?是怎麼處理的?

小刀說遊戲


古代女子的月事,多少歲會出現呢?

《黃帝內經》記載:“女子十四而天癸至”。

也就是說,5000年前的女子,14歲就會來“天癸”,俗稱:“月經”。當時,既然能對“天癸”作出記載,又豈能沒有處理方法,畢竟只是女子身體出現的正常生理現象。

但是翻閱諸多典籍,並不見女子處理月事的記載。

不過,也可通過黃帝所在的新石器時代的生活方式,揭開女子處理月事之謎。

《通鑑外紀》記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黃帝元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後世祭為先蠶。”

也就是說,當時黃帝的元妃嫘祖,已經掌握了飼養家蠶,以及用繅絲織布做衣服,並且在民間進行普及。中原地區就曾發現仰韶文化時期的家蠶繭和陶塑的家蠶蛹,在江南的良渚文化中也發現有絲帶和絲織品的絹。

同時,據《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春秋時期的蠶桑業已非常發達,楚、吳兩國邊民就曾因為採桑發生械鬥,史稱“爭桑之戰”。

這些史料,足以證明當時絲綢文化的普及。

或許,由於絲綢珍貴,民間普通女子使用不起,那麼貴族女子會不會用絲綢清洗、塞墊、擦拭等方式,來處理月事呢?顯然是完全有可能的。

難道普通民間女子只能靠乾草、樹葉、河中清洗、獸皮毛清擦等原始方法處理嗎?其實,當時還有更好的材料,那就是葛布。

葛布,也稱“夏布”,質地細薄。除作衣料外,古代男子常用此布裹紮頭髮,因此稱為“葛巾”。

《易·繫辭下》記載:“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

孔子三十一世孫,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對此指出,當時黃帝所穿的衣裳裡面就有絲麻葛布。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為了結好吳王夫差,就曾送去高級細葛布10萬匹,可見當時葛紡業之盛。

另據《吳越筆記·葛布》記載:廣東增城地區的“女兒葛”,其纖維“細入毫芒,視若無有”,其織物如“蜩蟬之翼”。

1973年,在陽澄湖南岸鞋山遺址中發掘的炭化葛布、陶製紡輪、骨制梭形器、木製絞紗棒等紡織工具和縫紉工具,距今已有五、六千年。不難看出,當時的紡織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1958年,在浙江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四千七百多年前的苧麻布,其紗線的細度和經緯的密度,已與今天的粗布相近。也就是說,當時的麻紡技術同樣在民間應用極為普遍。漢朝時期常講的“布衣之士”,諸葛亮出師表中的“臣本布衣”,應該由此而來。

如此以來,普通人家的女子會不會準備一塊高級的“女兒葛”、“麻布”來處理自己的月事呢?當然極有可能以此物清洗、塞墊、擦拭等方式,來處理月事。

到了宋元時期,由於棉花的種植推廣,葛、麻材料逐步被棉花取代,成為紡織業的主要新原料。之後,以此材料製作的月經帶,在此就不多做贅述了,這裡僅對漢朝之前女子處理月事的方法進行說明。


祥子談歷史


孩提時代,每月總能在陽臺上看著媽媽曬那條東西,隨風飄逸,不過它總是曬在不被注意的那個角落。而且每次我頑皮跑過去的時候,媽媽總是會把我支開,當時很好奇這是什麼?後來上了小學,媽媽在書包裡也放它,上過生理衛生課,才逐漸知道那是什麼。

記憶中的它,是如此的潔白,羞澀地在風中起伏,好像女人的一個秘密,不為人知,事實上又人盡皆知,含蓄而又獨立地存在著。它總是被溫柔地對待,也溫柔地對待它的主人,一個月又一個月,出現又收納,反覆被需要著……



2020嫵媚


每一個女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都是要來月經的。當今時代,來月經了女人們有衛生巾可以用,但是在沒有衛生巾的古代,那些女人們要如何度過呢?

1.原始社會

在原始社會,人類還沒有完全進化,來月經了還不像現代人一樣有羞恥感,因此她們是沒有任何處理措施的,只會用乾草或樹葉等遮蓋和擦拭血跡就算了事。再加上生存條件極其有限,營養缺乏,她們的月經期量也比較少時間也不長,所以這些簡單的措施還是夠用的。

2.奴隸社會

在奴隸社會,女子們開始學會用獸皮或樹皮縫製的內衣來遮羞,還會墊上一些乾燥的東西來吸收經血,同時,她們還學會了用水沖洗外陰保持清潔。

3.封建社會

到了封建社會,女子們開始將草木灰裝進小布條裡,把小布條用細線系在腰間,這就是衛生帶。

需要更換的時候,就把衛生帶裡吸滿汙物的東西倒掉,清洗好後再裝上新的草木灰重新使用。

一些家庭富裕的女子,會用棉花和布來代替草木灰,但因為新棉花不容易吸水,所以大部分女子還是更容易接受草木灰。

造紙術發明後(公元105年),草紙等容易吸收水分的東西便派上了用場,女子們開始將草紙夾在衛生帶裡用。

而有錢人家則使用白紙,因為這種白紙除了有韌性之外,還比較乾淨衛生,但是因為這種紙價格昂貴,所以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消費的起。

古代的人們非常傳統,集市上基本是沒有買衛生帶的,所以女子使用的衛生帶大多是自己製作的。

老傳少、大傳小,不同花樣的衛生帶也越來越多。

女子們喜歡在上面紋上各種各樣漂亮的花紋。

而顏色方面,除了帝王家的女子偶爾會選用黃色,普通女子的衛生帶基本都會以黑色和藍色二色為主。

女子們的衛生帶,會根據家庭狀況來決定更換條數,有些女子一條衛生帶會陪伴終身。

在封建社會之前,女性一般都是處於比較低的地位,只有比較富裕的家庭才會注重女性生理衛生,普通人家的,只有自己想辦法解決月經時的痛苦。

由於衛生條件和繁重的勞動,很多人會患有婦科病,有些古代男子會為自己的女人積極購買材料來製作衛生帶,但是大多數男子認為女人的衛生帶是邪惡的、骯髒的象徵,他們很忌諱看到。

大部分女性在月經初潮後,就已早早嫁為人妻,結婚生子,懷孕期間也是她們最幸福的時刻。生完一個又一個,基本上不能生育了,月經也就停了。

4.衛生巾、衛生棉條的出現

到了20世紀20年代,真正有革命意義的東西出現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醫生跟護士是非常吃緊的,不斷有人員傷亡,不斷有新的狀況,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是,如果女醫生來了月經,那麼就很麻煩了,因為月經帶的不方便會影響她們的行動敏捷程度。所以,這些美國女護士就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將藥用棉花鋪在衛生帶裡面,雙面用繃帶固定起來,這樣既不會沾到棉花,大量吸血也不會漏,這就是衛生巾的前身。

1921年,美國金百利公司生產出世界第一片拋棄式衛生棉——靠得住(Kotex),也就是如今的高潔絲。

1927年,嬌生公司又出品了摩黛絲。

1929年,來自美國的哈斯醫生,覺得自己妻子的衛生巾太過於厚實,而且不透氣,墊著很不舒服,特別是夏天,還會流一屁股汗,所以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內用衛生棉條。

哈斯醫生的發明於1933年獲得了專利,並將它取名為「丹碧絲」。

不久,美國的市場就開始出售「丹碧絲」內用衛生棉條,同時「丹碧絲」也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內用衛生棉條品牌而聞名。

衛生巾是外用的,衛生棉條是內用的。

這二者的發明都解放了女性,女性不必再在生理期不敢動彈,時刻擔心外漏;也不必在整個生理期一直清洗衛生狀況堪憂的月經帶。

1970年,衛生巾的演進又有了重大突破,就是「自粘式背膠衛生巾」誕生。

此後的半個世紀,衛生巾的品牌越來越多,工藝手段越來越精湛,材料越來越安全,使用也更加便捷,攜帶也變得越來越方便。

而衛生巾的發明,無疑是偉大的,其意義更是跨時代的,正是因為如此,它才會被譽為「二十世紀影響人類的十大發明」之一。

從原始社會女子所用的乾草和樹葉,到如今的衛生巾、衛生棉條;女性由之前較低的社會地位,到如今的男女平等,人們的思想文明與技術隨著時間與歷史一直都在不斷的進步,那麼,看完以上「衛生巾」發展歷程,你有何感想呢?


王自言自語


女人作為繁衍後代的主體,每個月一次無償獻血,痛並快樂著。因為現在的科技越來越發達,衛生巾設計的越來越人性化,讓現在女性在那幾天也可以上班、勞動、運動。但是在古代,女子卻並不這麼輕鬆快樂,那時候沒有衛生巾,她們是怎樣處理好自己來月經的呢?


在原始社會,衣不蔽體,都是樹葉和獸皮,最大的問題是溫飽,在這讓女人可以矯情的時間裡,女人們估計就是用水或者土來不時的粗魯解決一下吧。

隨著社會的發展,偉大的人們發明了月經帶——一條長方形的可以裝置東西的布袋。布袋兩端縫製上布條便於系在腰間,布袋的質地根據女人的家庭條件可以是粗布棉麻的也可以是絲綢錦緞的,外表面都會繡一些花。起初裡面裝一些草木灰,因為草木灰不僅吸潮而且乾爽透氣,經常清理汙物換新,備置的幾條月經帶更換清洗乾淨,可以反覆使用。


因為草木灰有個弊端,就是容易滋生細菌,所以古代女子因為衛生條件達不到,尤其是窮苦人家,洗澡也成問題,所以很容易患上婦科病,導致難產血崩。

後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紙張的發明,月經帶裡面的填充物用棉花、紙張等代替草木灰,衛生質量大大提高。

江西德安發現的周氏墓中,女屍做了很好的防腐處理,不僅屍體保存完好,而且裡面的陪葬品也保存的不錯,其中就有一條開襠褲和三條月經帶,這是對古代女子用月經帶對付月經的最好印證。




不管怎樣,古代女子身心要承受的比現代女性多太多了,地位卑微的她們除了辛苦勞作、繁衍後代、相夫教子持家以外還要裹腳、應對月經,生活在現代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墨梅逸清寒


對於現代女性來說,月事已經不再是什麼難題,月經期間可以直接使用衛生棉就輕鬆解決,不僅非常便捷,也很衛生。但是古時候卻沒有衛生棉,那麼古代女子在月經期間是怎麼處理的呢,她們有什麼妙招嗎?

古時候科技不發達,很多產業都處於初級的萌芽狀態,所以在很多方面都無法和現代社會相比,而女性月經初潮之後就需要應對這個問題,但是因為當時的條件實在有限,所以女性的月事也是困擾很多人的難題。另外雖然現在很多女性在月經期間並不會去耽誤自己的工作,但是也開始有更多的女性提倡在月經期間讓自己有足夠的休息,或者是減輕勞動時間,而這些在古代是根本不存在的問題。

很多人都認為古代女性的主要工作就是照看孩子和做家事,其實這些確實都是古代女性所需要負責的日常事務,但是因為古時候是農耕社會,所以女性也需要加入到耕種等工作中,勞動強度很大,所以在月經期間也不能有休息,另外在月經期間,她們的處理方法也和現代人無法相比,而且也很無奈。

古時候大部分的女性在月經期間都會用草木灰,需要將草木灰放在布條中,這樣就可以直接使用。之所以會使用草木灰,是因為這種方式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另外也可以保持乾爽,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古代女性在月經來潮時都會使用草木灰來解決。使用草木灰在更換的時候也比較方便,而且外層的布條在使用過後無需扔掉,清洗後可以反覆使用。但是這種方法也有很多缺點,因為草木灰中不可避免的會有很多的細菌,所以古代女性容易因此得婦科病,當時很多女性有難產或者是血崩等問題多是由於當時衛生條件較差所導致的。

古代一些官宦家庭中的女性在月經來潮時會使用棉花,和使用草木灰相比,棉花更加柔軟,而且也比較衛生,可以減少細菌感染問題的發生。但是使用棉花所需要的成本也是比較高的,古時候的棉花產量不像現今社會這麼多,棉花的造價比較高,所以不是一般人家可以用得起的,只有一些官宦家庭才可以用得起棉花。但是無論是使用草木灰還是棉花,其實這些方法都比較粗陋,所以古時候女性月經來潮非常不便,是無法和現代社會相比的。


江上孤舟


人類女性有一個不能避免的隱私,那就是每月都要經歷的“月事”,生理結構的特殊性,讓古代女性很煩惱,畢竟古代的條件不比今天,對於生理的處置,古代女性自然是不如現代女性來得稱心。

凡嬪妃們月事轉的當兒,皇帝來臨幸時不便忤旨,只拿一盆月季花擺在宮門前。

古代皇宮中的嬪妃們,生活在社會的上層,她們有著優越的物質條件,但是面對“月事”的時候,也慌了手腳,當皇帝要寵幸她們的時候,遇到了“月事”,皇帝也要退避三舍,此時的嬪妃則會放置一盆月季花在宮門口,以此告知前來的皇帝,今天“不方便接待他”。皇帝見了這約定成俗的月季,自然心知肚明,也只得興趣索然的離去了。

古代女性掃了夫君的興致本沒什麼,但是她們是如何在“月事”來臨的時候進行妥善處置呢?畢竟古代可沒有衛生巾這樣先進的產品呢。

最早期女性的處理辦法

這裡說的“最早期”,主要是指一些古老的時期,我也沒想好如何斷取這段時期,因為好幾種詞語都顯得不夠準確,所以暫且以“最早期”來截取那一段文明程度不高的時期。

古老的猿人時期,女人自然也不會處置這些事情,她們發現異常的時候,只是有些驚恐,並不會深入的去了解、這件事情,時間長了,就習以為常,可以去河流等水源進行清洗。

當人類來到部落時期,女人的生活品質對比之前有了提升,智慧也逐步提升,在這樣的情況下,女人對於自身的形象比以往更加註意,當時的獸皮裙也可以證明,她們當時已經有了羞恥心,所以處置“月事”的時候,會採取迴避的方式,在無人的情況下自己進行處理,當然了,以當時的條件,她們只能以甘草、樹葉等物品輔助處理。

當布出現以後,古代女人們迎來了一個好消息,這種柔軟的布料,對於當時的女性來說,簡直太友好了。

於是,有人發明製作了一種月事帶,首先裁剪出兩條條10cm左右的布條,然後將兩條布條縫成一條,中間留空,在兩側窄邊處留口,以便在其內防止吸收液體的乾燥物。同時,窄邊縫上一根布繩,可以使布條纏到腰間,用來固定。

月事帶中,窮人百姓中的女人一般填充一些乾燥的草木灰,這種草木灰在當時極為廉價易得,同時又有良好的吸水特性,是普通百姓女人的首選填充物。不過,弊端也很明顯,那就是並不衛生。

隨著時代進步發展,棉花來到了我國古代,這東西讓我國的取暖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同時,那些有錢人也有用棉花進行填充月事帶的情況,畢竟棉花柔軟、衛生、隨身,甚至還能保暖,這樣柔軟的月事帶,在棉花進入我國早期,可是一件奢侈品,民間一直要等到棉花普及後,才能使用得起。

不過,棉花使用不起,但是麻卻能夠買得起,民間不少女性選擇用麻來做填充物,雖然不如棉花好,但是比起草木灰來,卻要好得多。

當棉布普及後,月事帶開始有了加工,上面甚至有了刺繡,但是這種高端產品可不是普及的東西,非富貴女子不可,畢竟這東西就她自己欣賞,普通百姓女子可沒這閒錢做這樣的月事帶美化。

普通百姓女性為了節省開銷,她們在棉布普及後,在月事帶中鋪滿了棉布條,在月事期間,每天清洗,反覆使用,這樣不僅舒適,又可以節省錢,在古代是一個很普遍的做法。

有錢人就比較任性了,在古代紙張是稀罕物,多少文人都捨不得用紙張寫字,但是有的土豪女性,選擇用紙張放進月事帶,這樣利用草紙解決月事的女性,在古代也是少數。

古代女性解決月事的方法很多,根據時代的不同採取的辦法也不同,身份地位不同,解決月事用的材料也不同,古代最常用的是月事帶,其內填充物卻經常更換。



野史日記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哈哈哈,其實古代女性月經期是不長的。

意外不意外?驚喜不驚喜?

一個基本常識是,古代女人結婚很早。

由於鼓勵生育增加人口,古代歷朝歷代都制定政策,讓女孩早點嫁人。

所以,古代女孩很多都是十五六歲就出嫁了,所謂二八少女。

而農村則更小,很多都是十三四歲,月經初潮以後就可以嫁人了。

古代如果一個女孩到20多歲還沒嫁人,就是很奇怪的事情,一般是奇醜或者有殘疾。

至於《儒林外史》中,范進老婆到了30多才嫁出去,可以想象相貌是什麼樣子的,無人敢要,才嫁給了窮讀書人范進。

而古代女孩即便在農村,也是不需要下地幹活的,最多在家做做家務。

所以,女孩在出嫁前,其實來了月經也沒什麼,反正也是做家務。

而早早嫁人以後,古代人是不避孕的,也沒法避孕。從嫁人開始,女孩就處於懷孕、生產、哺乳、再懷孕的週期中。

女孩基本都是一直生育到絕經為止。

而因為不斷的生育,所以女孩的月經期比今天女性要減少百分之九十,月經對她們不是什麼問題。

至於有了月經,古代女性主要是用一種月經帶。也就是一種纏在隱秘部位的布袋,在關鍵部位可以放入吸水的草木灰之內,防止月經溢出。

這就是土造的衛生巾了,大概就是這樣。

月經帶可以重複使用,不花什麼錢的。


至於衛生紙,那是建國以後才普及的。

我國於1982年從日本瑞光株式會社引進了第一條衛生巾生產線,開始摸索自己的衛生巾道路。


薩沙




古人來月事 ,通常稱表姐夫,與今天的大姨媽同義。古人的經期較長,【清宮秘史】記載,慈禧是清朝月經最漫長的女人,74歲,依然月事如潮。



古人月事,一般是三七二十一天一次,月少,就是說的古人月經天數間隔少,後來簡稱月嫂。華佗在【論婦科內分泌的幾點意見】,其中就有關於月事的闡述【月事來臨,用華佗牌月事巾,不側漏,睡覺放心,穿光腿神器安心,一片頂兩片,趕快拿起電話訂購吧,免費送華佗撩妹丸兩瓶。用過的都說好,是咱老百姓的好丸】。



根據花木蘭從軍12年,月事嚴密,無人知曉,梁山泊與祝英臺同窗三年,不知彼方女兒身。關於花木蘭情有可原,軍營內到處是膿血崩帶,木蘭魚目混珠,渾水摸魚,以舊傷復發為由,或可掩人耳目。而祝英臺三年以何藉口呢?若說被先生教鞭所傷,眾目睽睽,豈不是指鹿為馬?可以確認古人處理月事肯定用的是去血靈,立白皂粉或雲南白藥等。



古方記載月事湯,【魚腥草50克,當歸25克,肉桂20克,藏紅花30克,益母草25克,黑驢皮40克,】月事前煎服,月事控制自如,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服下此湯,夜裡一點到兩點21分,為月事期,神不知鬼不覺,想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天知地知自己知。問月事為何物,直教人不識廬山真面目。不過據老中醫分析,月事湯純屬虛構,毫無醫學根據。小編也否定月事湯,認為是地攤貨,等同廁所小廣告【祖先秘方,專治疑難雜症】。



月事到底是怎樣處理的呢?【楊貴妃日記】記載,多吃荔枝,月事便可隨心所欲,【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若遇兩情相悅時,以荔枝塗抹丹田穴,立馬【晴川歷歷漢陽樹,白雲千載空悠悠】【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做別西天的雲彩】。



古人對月事處理的常規方式是太極三十六式,以推手,馬步為基礎,行雲流水,古太極,有瑜伽之稱。通過一年如一日的修煉,氣沉丹田,達到四層功力,男女合練,於花叢之中,平心靜氣,不可學小龍女走火入魔,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月事人人有,不在三九在四九,月事三天遍地紅,月事專來六九頭…………。古人經過對月事的觀察,總結了月事規律,根據【隋唐演義】記載,唐朝初年,成立了月事預報臺,袁天罡李淳風就是預測師。古人在來月事前3小時28分19秒時,可以精準預知,所以也會提前做好準備,不至於手忙腳亂。


白這個顏色


對於眾多女子來說,最尷尬的事情之一便是來月事了吧,現代女子幾乎離不開衛生棉,而古代女子沒有這種東西,又是怎麼辦的呢?

現代的女子因為條件的改善,已經可以使用衛生棉這種東西,而且還可以選擇不同的款式,可以說的確是十分的便利,古代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們沒有這麼發達的技術,來月事時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對於古代女子來說,來月事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古代的女子不比現代,現代的女子來月事有時候還可以請假休息,就算繼續工作,有衛生棉在也不用擔心,但是古代女子就不一樣了,因為勞動力的短缺,她們就算是來了月事也需要不斷的工作,日夜不停。對於廣大的古代女子而言,來月事真的是一種煎熬。

其實對於這種麻煩,古代女子也不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她們很早的時候就想出過一種好辦法,那就是將草木灰包裹在布條中,這樣子就可以保持乾爽,跟現在的衛生棉效果是類似的,而且草木灰可以隨時替換,布條也可以多次利用,真的不要太方便。

這種辦法的好處就是很經濟,但缺點卻是不太衛生,古代的女子若是出身貧寒人家,沒多少經濟基礎,自然也只能選擇這種辦法,但若是出身富貴人家,自然就可以用別的東西替代,那就是棉花。

棉花是不少貴族少女的選擇,這種東西在效果上跟草木灰是類似的,而且也相當乾淨,但是缺點也很是明顯,那就是需要隔一段就換一次棉花,而且還不能重複利用,這樣做雖然效果不錯,但是卻太燒錢了,也只有富家子女才能想用這種待遇。

在更往前一點的時代,原始社會,女子自然也是要來月事的,她們那時候的處理辦法就更加簡單粗暴了,她們的辦法就是用乾草皮和幹樹皮來擦拭,但這樣也只能盡一時之力,時間短了還好,還可以保持暫時的乾爽,但是時間久了就又得重新擦拭,很是麻煩。

時代在進步,女性的生活條件也在改善,過去的女子來了月事真的是苦不堪言,現在的女子應該感激生在了這樣一個和平發達的時代,至少不需要像古代女子那般每月因為月事尷尬難堪,在不遠的未來,或許連衛生棉都不再被需要,對於眾多女性來說,不需要為了月事煩惱也算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


魏青衣


古代女子月事又稱月信、月經、“大姨媽”。月經是女子子宮內膜增生增厚、脫落,週而復始引起週期性的出血,是女性正常生理特徵,現代又稱生理週期。但在古代月經卻被認為不祥之兆,汙穢之物,但隨著時代進步慢慢人們開始接受。

“大姨媽”的到來總會讓人喜憂參半,身體又很不舒服的一件事,為了避免“大姨媽”到來時候出現的小尷尬,古往今來人們相處很多應對的辦法。



就現代我們的鄰國尼泊爾對於女人來月經依然不能接受,由於這裡的人大都信封印度教,傳統的思想信仰在他們心中根深蒂固。


男尊女卑是自然現象,還專門制定針對女性月事的規定,在他們看來,女人們的月經期是骯髒的、恐怖的魔鬼,女人們一旦來了月經就會被趕出家園,在偏僻地方搭個茅草屋,帶上點吃的等月經過去後再回來。

尼泊爾人深信女人紅色的月經是不祥之物,一旦家園、男人、樹木、牛羊接觸到來月經的女人,就會失去生命,樹木不會生長,牛羊不會下崽,甚至來了月經的女人連公共場合都不允許去。



可憐的女人們只能在空曠的野外過幾天,還要時時提防蛇蟲鼠蟻及不懷好意男人的凌辱,當地政府無力扭轉人們的思想,只能在居住條件上給予幫助,就是幫助她們建造修繕了房子,使來月經的女人們可以住的舒適點,尼泊爾的到處都有那種孤立的小房子,據說就是給來月經女人住的,又叫“月經房”。

那在古代落後的條件下女性是怎麼處理月事的呢?


古代是沒有衛生巾、衛生棉條之類的東西。


聽以前老輩人說起,以前女性都比較含蓄,來了月事都遮遮掩掩,只有對自己母親求助,而母親會用家裡的破布(根據家庭條件)手把手教女孩子製作月經帶及如何使用,就這樣口口相傳,後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月經帶的也逐漸更新。



古人最早的時候就用紡織的純棉布製作月經包,然後在包裡面放入吸水性很好的草木灰,月經多的人就會製作幾個輪流使用,為了避免有掉落的事情發生,古人會在月經包的兩端縫上帶子,固定在腰間。等月事過去再洗乾淨收藏起來,等下次來月經接著使用。


再後來為了使用起來更舒適,古人就把月經包換成月經帶,並把裡面的草木灰換成了棉花或布,這樣不用每次拆進到出,心靈手巧的閨中女子還會在上面繡上喜歡的精美圖案,直接洗洗晾乾就可以用了。


後來古人發明了草紙,人們就發現粗糙的草紙吸水性更好,用起來更方便衛生,就放棄了布制的月經帶。



再後來就是衛生巾的出現,方面簡單衛生。同時衛生巾還有一個別稱“麵包”。

此麵包非彼麵包

記得九十年代時候,有次偶然一商店:

女子:老闆拿包麵包(衛生巾)

老闆:給你麵包(吃的)

女子:不是這個麵包

老闆:你不是要麵包嗎?這就是麵包呀

女子非常害羞說:不是這個麵包,是那個麵包。

這是老闆娘走過來拿了一包衛生巾遞給了女子。

女子害羞的扭頭有了,看到老闆在抓耳撓腮傻樂

相同的歷史事件,不同的解讀觀點。我是微風之語歡迎大家的關注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