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滅佛:北魏要崛起,就必須走出這一步,而所滅之佛並非真佛

在我國古代,宗教一直和國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在我們中國最常提到的就是佛教和道教,道教就不必說了,大家都知道是我國的本土宗教,而佛教大約是在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傳入我國的。

在我國佛教發展的歷史中,曾經有過四次“滅佛運動”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後周世宗滅佛,今天搜史君就帶大家來看看北魏時期的“太武滅佛”。

太武滅佛:北魏要崛起,就必須走出這一步,而所滅之佛並非真佛

北魏太武帝

說是太武帝打壓佛教,這原因何在呢?有人說是因為太武帝信“道”,身為“道家弟子”理當為“道教”撐腰。而搜史君認為北魏太武帝“滅佛”的原因絕不會這麼草率。

太武聰明雄斷,威靈傑立。藉二世之資,奮征伐之氣,遂戎軒四出,周旋夷險。——《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

這麼看的話,北魏太武帝可以說是在北魏皇帝裡可以排前三的了,就連拓跋珪都曾經說過:“成吾業者,必此子也。”從各個史料中我們都能看到北魏太武帝的雄才大略,此時的北魏雖然在當時不能說是一家獨大,但也算得上威服四方了。太武帝真的會因為自己崇拜道家,而大肆滅佛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們就要來看看“道家”這北魏的地位了。

太武滅佛:北魏要崛起,就必須走出這一步,而所滅之佛並非真佛

北魏的道家地位

如果你瞭解歷史,就一定知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期,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問題——漢化。少數民族南下後,胡人比漢人還要信奉“佛教”。但“道教”作為漢人的本土宗教自然和佛教有一定的衝突。

崔浩作為漢人,而且在北魏朝堂身居要職,他信奉的就是道教。如果有人說:“北魏對道教的崇尚,是從太武帝開始的。”這個觀點就有點太突出太武帝與道教的關係了。其實在北魏道武帝時期,道教的發展就已經超過了佛教。


太武滅佛:北魏要崛起,就必須走出這一步,而所滅之佛並非真佛

道教煉丹

道武帝信奉道教,是因為成“仙”的信念,要大於成“佛”的信念,對於他來說更加貼近現實。而且侍奉道武帝的崔浩也是信奉道教,而崔浩在侍奉太武帝之前,已經是歷經兩朝的元老,在一定程度可以影響到太武帝對於宗教的選擇。

就舉幾個例子就能看出崔浩對於太武帝在宗教選擇上的重要性。

太武滅佛:北魏要崛起,就必須走出這一步,而所滅之佛並非真佛

(1)崔浩將自己的道教老師寇謙之推薦給了太武帝。

吾行道隱居,不營世務,忽受神中之訣,當兼修儒教,輔助太平真君,繼千載之絕統。——《魏書·崔浩傳》

簡單的推薦一個道教老師,或許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可是大家看寇謙之當時說的話:“我是隱世道人,不問世事,這次出世是為了輔佐“太平真君”,立下千秋萬代的功業。”如果太武帝不信,還沒事。可是太武帝就因為這句話,將年號改為了“太平真君”。那就不一樣了,單單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道教”在太武帝心中的地位。

佛教的廣泛傳播與發展,給道教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如果道教要提升自己的地位,就必須首先以壓倒佛教、打擊佛教勢力為前提。

太武滅佛:北魏要崛起,就必須走出這一步,而所滅之佛並非真佛

星象圖

(2)崔浩的愛好,勾起了太武帝的興趣

浩明識天文,好觀星變。常置金銀銅鋌於酢器中,令青,夜有所見即以鋌畫紙作字以記其異。世祖每幸浩第,多問以異事。或倉卒不及束帶,奉進疏食,不暇精美。——《魏書·崔浩傳》

如果我們看《崔浩傳》會發現,崔浩這個人對於天象、星象有一定的瞭解,可以說是愛好;而身為三朝元老的崔浩他的喜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勾起了太武帝的興趣,而恰恰道教在這方面又有一些研究,所以說道教之所以能被太武帝青睞和崔浩有分不開的關係。

在《魏書·志第二十·釋老十》中就將太武帝對於“佛”與“道”的態度體現的十分明確:“雖歸宗佛法,敬重沙門,而未存覽經教,深求緣報之意。及得寇謙之道,帝以清淨無為,有仙化之證,遂信行其術。”就是說太武帝之前信奉佛教並不是真心信奉,只是“敬重”而已,說白了就是做個面子工程,而對於“道教”則是為了追求“化仙”真心實意的信奉。

綜合以上原因,在太武帝時期道家的地位,自然就佛家的地位高了。可是就算太武帝不喜歡佛家,也完全沒有必要“滅佛”,太武滅佛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呢?

太武滅佛的原因無非就是由於“佛教”觸及了太武帝的利益,從而導致太武帝在整個北魏境內大肆“滅佛”,搜史君就帶大家從佛教可能觸及到太武帝利益的各個方面去分析“太武滅佛”的真正原因。

佛教阻擋漢化進程

北魏時期,雖然鮮卑族人是統治階級,但是漢人的眼裡鮮卑族人一直都是“胡人”,而太武帝如果想要實現統一天下的雄心,成為一個被“漢人”所認同的皇帝,那他就要促進鮮卑族的漢化,同時用漢人所推崇的道家來“拉攏”漢人在宗教上的認同,同時用儒家思想為主導治國安邦。

太武滅佛:北魏要崛起,就必須走出這一步,而所滅之佛並非真佛

佛像

而反觀佛教的教義,搜史君打一個淺顯的比喻,就是咱們現在流行語中的“佛系”一詞,這“佛系”絕對不是太武帝想要的,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佛教和太武帝是有衝突的,但這並不是太武帝大肆滅佛的主要原因,而太武帝對“道教”的偏袒也就是對於漢人文化的認同,這樣的話有利於拉近漢人對鮮卑族人的認同,便於統治。

魏晉及以後的統治者大多將儒學為治國之本。和儒學的治世之道相比,佛教是出世離俗之教,不適合作為此時太武帝的推崇。

佛與皇的利益之爭

佛教本來是教化人心的,而統治者信奉佛教如果過於痴迷,對於國家的影響就是十分嚴重的。我們可以看看北魏以外的一些皇帝信奉佛教的影響,譬如文宣帝晚年信奉佛教,到遼陽甘露寺,深居禪觀,不理政務。還有北齊的皇帝,大多信奉佛教,鄴都中的大寺就大約有四千多所,僧尼幾近八萬人;全境的寺院甚至達到了四萬餘所,僧尼二百餘萬人。


太武滅佛:北魏要崛起,就必須走出這一步,而所滅之佛並非真佛

洛陽珈藍記圖(當時洛陽寺廟分部)

故沙門統曇曜,昔於承明元年,奏涼州軍戶趙苟子等二百家為僧祇戶,立課積粟,擬濟饑年,不限道俗,皆以拯施。又依內律,僧祇戶不得別屬一寺。——《魏書·釋老志》

如此多的寺廟和僧眾整日吃齋唸佛,不事生產卻可以有很高的地位,大批的百姓湧入寺廟,這對國家的影響就不是好的了。

所以說盛極一時的佛教,如果依舊這樣發展下去,國家將日益衰落,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這三帝,在之前都有信奉佛教,但是最後都改信道教,說明他們也發現了其中的問題。

太武滅佛:北魏要崛起,就必須走出這一步,而所滅之佛並非真佛

漆金佛牆


(1)財政經濟,因佛教盛行而短缺

佛教和國家經濟有怎能扯上關係呢?這個問題不能光看太武帝時期的佛教,要看太武帝之前佛教對北魏的影響,之前北魏皇帝信奉佛教,導致北魏朝野與民間佛教盛行,很多百姓私自出家為僧,使得整個國家的勞動力都變成了“佛教徒”。

“先是,立監福曹,又改為昭玄,備有官署,以斷僧務。”——《魏書·釋老志》

搜史君翻看《洛陽伽藍記》大致統計出了一些數據:

太武滅佛:北魏要崛起,就必須走出這一步,而所滅之佛並非真佛

北魏孝文帝年間寺廟及僧侶統計表

孝文帝年間,雖然在太武滅佛之後,但是經過一次滅佛運動後,寺廟以及僧侶依舊如此之多難道不能說明問題嗎?

按照史料記載當年北魏境內的僧人高達200萬之多,這個數目對於北魏來說絕對是一個巨大的負擔。起初北魏境內的人口才一千多萬,佛教對北魏造成的壓力可想而知,甚至專門為佛教設立官署機構。

佛教的影響越來越大,寺廟經濟的發展也就越來越快,就導致寺廟中的僧侶對於權力的追求也就越來越痴迷,從而到了可以與皇權相互抗衡的地步,作為皇帝面對這種情況,採取措施也就是必然的了。

太武滅佛:北魏要崛起,就必須走出這一步,而所滅之佛並非真佛

(2)僧侶自身存在的問題

“又請民犯重罪及官奴以為佛圖戶,以供諸寺掃灑,歲兼營田輸粟。”——《魏書·釋老志》

在第一點裡面提到過,北魏當時有大量的寺廟,由於當時制度的緣故,寺廟會有自己的“私有土地”而且還不用給國家繳稅,於是就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這樣不僅影響到了國家的土地政策,還直接觸及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因為佛教僧人擁有“寸絹不輸官府,升米不進公倉”等系列特權,在戰爭頻繁的年代裡,百姓爭先恐後的剃度為僧,而當國家需要徵稅、徵兵之時無稅可徵,無人可徵的時候,寺廟與皇權之間的矛盾就顯現出來了,這一時期的寺廟已經不能將它看成單純的“佛教寺廟”而是一個畸形的地主階級。

太武滅佛開始

太武滅佛:北魏要崛起,就必須走出這一步,而所滅之佛並非真佛

蓋吳起義

太武帝實施“滅佛運動”的一個導火索就是“蓋吳起義”。蓋吳起義,,發生於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蓋吳擁兵十萬開始反抗北魏政權,拓跋燾親征舉兵直撲長安。

長安沙門種麥寺內,御騶牧馬於麥中,帝入觀馬。沙門飲從官酒,從官入其便室,見大有弓矢矛盾,出以奏聞。帝怒曰:此非沙門所用,當與蓋吳通謀,規害人耳!——《魏書·釋老志》

親征的拓跋燾發現寺廟中竟然私藏武器,,於是聯想的“蓋吳起義”以為蓋吳和寺廟有串通。

搜史君認為寺廟在禮法上的確不應該擁有武器,但是在這兵荒馬亂的年代裡,為了自保私自鑄造武器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是由於之前提過的種種原因,寺廟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觸及皇家的“利益蛋糕”所以不管寺廟中的武器是否與蓋吳有關,太武帝拓跋燾都會以此為藉口削弱佛教勢力。


太武滅佛:北魏要崛起,就必須走出這一步,而所滅之佛並非真佛

寺廟

詔曰:愚民無識,信惑妖邪,私養師巫,挾藏讖記、陰陽、圖緯、方伎之書;又沙門之徒,假西戎虛誕,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齊政化,布淳德於天下也。自王公已下至於庶人,有私養沙門、師巫及金銀工巧之人在其家者,皆遣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過期不出,師巫、沙門身死,主人門誅。明相宣告,鹹使聞知。

在佛教勢力不足以威脅皇權利益的時候,皇帝們或許會信奉佛教,因為此時的佛教的僧眾數量並不多,同時他們所傳播的教義也一定要利於統治階級,在這種條件下統治者會給予佛教一些發展的便利譬如我們熟知的“僧祗戶”“佛圖戶”。

這些人都是依附於寺廟的,而大量的僧侶加上這些“僧祗戶”與“佛圖戶”的存在,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國家的稅收以及徭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這樣的話寺廟就站在了北魏統治者的對立面上,太武帝滅佛也就是必然的了。

太武滅佛:北魏要崛起,就必須走出這一步,而所滅之佛並非真佛

太武帝損毀佛像

命有司案誅一寺,閱其財產,大得釀酒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蓋以萬計。又為屈室,與貴室女私行淫亂。——《魏書·釋老志》

(太平真君七年)三月,詔諸州坑沙門,毀諸佛像。——《魏書·帝紀·第四·世祖紀下》

從上面我們看到了,太武帝雖然“滅佛”但是並不“滅人”,他給寺廟的僧侶以及依附人員還俗的機會,用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打擊佛教寺廟還能增加國家稅收,增添國家的勞動力。

總述:

北魏的統治階級最開始崇尚佛教,是因為佛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國家的穩定,戰亂時代的“佛教”思想可以讓百姓心安,但是在給佛教放權的時候沒有把握好力度,使得佛教寺院慢慢的畸形化,觸及了北魏朝廷的利益,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國家大地主”和“寺廟大地主”兩個大地主之間起了矛盾,這才是太武滅佛的真正原因。

太武滅佛後,僧侶還俗,將寺廟的私有土地和財富收入國庫,大大減輕了百姓的負擔,雖然在滅佛運動中暴力損毀佛像有點過激,但是對於北魏朝廷而言是利大於弊的。

參考資料:《續高僧傳·卷八·法上傳》、《靖嵩傳》、《魏書·帝紀·第四·世祖紀下》、《魏書·釋老志》、《洛陽伽藍記》、《魏書·崔浩傳》、《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