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邢自強:下一階段可考慮降息、退稅、發放消費券的組合拳

如何看待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和復工復產加速,經濟走勢能否實現“V”型反彈?為穩定經濟增長,應對疫情衝擊,政策方面還可以作何安排?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對上述問題作出瞭解答。

邢自強表示,統計局3月16日公佈的經濟數據並不讓人意外。過去一個月,中國以抗擊疫情為第一要務,保持了平穩的節奏。抗擊疫情要經歷“三部曲”:首先要遏制病毒傳播,其次是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然後再考慮拉動需求。按這一思路,過去一段時間中國聚焦於第一步,在推出了一些超常規舉措後交出了一個比較讓人滿意的答卷。這一過程當然會對經濟本身產生一定影響,但好處是中國的疫情目前已基本受控。並已進入第二階段,陸續恢復正常生產生活。接下來可以開始著手拉動需求。

邢自強認為,一二月份儘管經濟疲弱,但在意料之中。接下來主要是看復工復產的進度和進一步拉動需求的力度。摩根史丹利復工指數目前達到70%左右,本月底預計能達到90%,4月上旬大概能完全復工。介時拉動需求作用會更顯著。“從這個角度講,組合拳打的順序比較合理”。

“但現在多了一個新的下行壓力,即中國外需可能受到抑制”,邢自強分析,歐美國家正在升級相應的公共衛生舉措,旅行、社交等活動開始取消。初步估算,佔全球GDP超過一半的地區可能在未來一兩個月按下放慢鍵。這是經濟面臨的一個新特點,對中國的影響可能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海外消費抑制影響中國外需,二是干擾了全球產業鏈恢復,可能影響中國復工復產情況,三是金融方面的震盪可能會有所傳導。“中國經濟要出現V型反彈的難度比之前高了”,邢自強稱。

“但海外現在的情況,包括金融市場震盪,降息,油價大跌等,反過來又打開了中國的政策空間”,邢自強表示,現階段中國已基本控制住疫情,可以更多地考慮復工和拉動需求,政策儲備和迴旋空間又大於其他國家。可以適時推出第二輪支持政策。

首輪救濟政策主要是針對疫情本身,幫助中小微企業穩定現金流,穩就業,是救急的。第二輪在政策的側重點在於抗擊全球衰退,“主要是降息、退稅、發放消費券的組合拳”,邢自強表示,這種組合拳可以通過進一步增加今年的短期特別財政赤字方式實現。

邢自強認為,在全球面臨疫情衝擊和經濟衰退的情況下,財政赤字比平時高出一兩個百分點是正常的。利用增加的財政赤字來給中小企業和老百姓進行減稅、發放消費券,可以幫助維持企業現金流的穩定,緩解中小企業因為現金流斷裂而倒閉的風險,也為穩定就業,為下半年消費的復甦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要推出上述第二輪政策應如何擇機?邢自強解釋,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要看復工復產進度,充分復工後拉動需求的政策會更有效。二是根據疫情防控情況,首先會從幫助企業、工廠、基建投資角度出臺相關政策,在3月底就可實施。等疫情進一步控制,人員可聚集了,可能會出臺消費券等政策。會有一個先後順序。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