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的文字

滿族的文字,是16世紀在蒙古文字的基礎上創制的一種豎直書寫的拼音文字。17世紀皇太極下令達海對“老滿文”進行改造,稱“新滿文”。滿文通行約三百年。


滿族的文字

滿族的文字滿文,是16世紀末努爾哈赤下令額爾德尼和噶蓋二人以蒙古文字母為基礎創制的,史稱“老滿文”。17世紀皇太極下令達海對“老滿文”進行改造,稱“新滿文”。滿文通行約三百年。

滿族自己的文字是女真首領努爾哈赤1599年2月下令文臣額爾德尼、噶蓋利用蒙古字母創制的。這種滿文史稱老滿文或無圈點滿文。這是一種拼音文字。1632年,皇太極命達海在老滿文的基礎上統一字母形式,增加圈點,增加新字母,改進後的這種滿文稱新滿文或有圈點滿文。經過改進的新滿文更臻於完善。

也有說,滿族人初無文字,受契丹政權節制初期亦鮮通契丹語文。大致從完顏阿骨打祖輩頗剌淑(金肅宗)起始習契丹語;1119年(金天輔三年)詔令頒行由完顏希尹和葉魯仿依契丹大字和漢字為基礎創立的女真文字,後世謂女真大字。1138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顏亶參照契丹字創制頒佈另一種女真文字,後世稱女真小字。金代女真文字在金朝滅亡後曾一直沿用到明朝初年,明廷會同館所編《女真譯語》為這種文字留下了珍貴的史料。但金代女真文與遼代契丹文一樣,是借用漢語文習慣創制的孤立表意字,而女真語屬多音節黏著語,語音加綴,動詞變格的頻率相當高,孤立的表意字並不能很好與語言相適應。金代女真文缺少格助詞,也不能表示動詞詞尾變化,長期以來只能用於書寫官方公文,根本不能表達口語,加之教學難度大,到16世紀初就逐漸失傳了。

另一種滿族文字

滿文篆字,是參照漢文篆書於清乾隆十三年 (1748)創制的。共有32種字體,依筆畫的特徵命名,如纓絡篆、龍書等。滿文自左而右直寫,有6個元音字母,24個輔音字母,10個專門拼寫外來音的字母。基本筆畫有:字頭、字牙、字圈、字點、字尾兩種不同方向的撇和連接字母的豎線等。標明句讀的符號有∨和。前者相當於逗號,後者相當於句號。字母出現在不同位置上,字形往往不同。有單用 (即不和其他字母相拼)、詞首、詞中音節首、詞中音節末 、詞末等幾種字形。滿文在清代作為“國書”在文牘中與漢文並用。辛亥革命後,滿文基本上不再使用。滿文保留至今最早的文獻有《滿文老檔》等 。

自17世紀中期以來,由於人口遷徙,文化交流、滿漢雜居局面的形成,滿族語言文字的使用發生了變化。在康熙、雍正年間出現了使用滿、漢語的歷史階段。至乾隆、嘉慶年間以後,滿語滿文的使用範圍逐漸變窄,許多滿族人不會滿語滿文而改習漢語漢文。辛亥革命以後,滿文基本停止使用。現在大多數滿族人已經不會滿文了,只有少數學過的人才會。

滿族文字雖然只使用了300多年,但是在當時的滿族社會起到重要作用,在鴉片戰爭之前皇帝的制、詔、誥、諭旨以及文武群臣的題本、奏本等多以滿文書寫。《中俄尼布楚條約》就是分別以滿、俄、拉丁文寫成。滿文詞書和語法書籍如康熙四十七年的《御製清文鑑》以及後來的《清文虛字指南編》等陸續出現。因為滿文記載了很多滿族社會的民族文化,滿文留下大量有價值的文獻資料,因而研究、整理滿語滿文的工作迄今未間斷,併成為一種方興未艾的國際性學問——“滿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