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什麼讓公子扶蘇在蒙恬,蒙毅隊伍,不是塞進趙佗的部隊中?

大馬哈魚12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涉及到秦朝的歷史和地理問題。值得討論討論。

首先我們來看歷史背景。

《史記》記載,秦始皇“下放”扶蘇的事情發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12年。這一年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事件也發生了——坑儒(焚書發生在前一年)。秦始皇曾經寵信的方士們合夥忽悠他,還在背後說他的壞話,這些舉動惹怒了秦始皇,所以把這些人抓起來,“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

他不僅殺了方士們,對天下百姓的征伐也愈加頻繁。公子扶蘇大概是一個宅心仁厚的人,主動勸諫秦始皇,說道: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這話,說得實在沒毛病。秦統一是統一了,可是天下並未真正安定,除了四方用兵,六國舊人也並沒有真正歸心。這時候作為秦朝統治者,面子工程總要做一做吧?歷史也已經證明,秦始皇的搞法不合適。

可是秦始皇偏偏不聽,把扶蘇趕走了,讓他去上郡待著,也就是在蒙恬的軍隊裡。

至於秦始皇為何要這麼做呢?單單解釋為厭惡扶蘇未免過於簡單了。不少人認為,其實秦始皇是為了讓扶蘇鍛鍊鍛鍊。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臨終時,還是想要讓扶蘇回來,讓他“與喪會咸陽而葬。”意思很明確,扶蘇就是秦始皇心中的接班人。雖然北大漢簡《趙正書》記載說秦始皇原本就想讓胡亥繼位,但這種說法,其實也就是一種說法而已。另一方面,蒙家時代為將,對秦國忠心耿耿,可以信賴。

無論如何,讓蒙恬去邊疆地區待著,既是鍛鍊,也是一種保護。


再來看看趙佗,秦征討嶺南有三次大的舉動,一次發生在公元前219年,第二次發生在公元前214年,趙佗擔任副將,第三次發生在公元前210年。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規模最大,到了公元前212年,也就是扶蘇被驅逐的這一年,嶺南其實已經基本上被秦軍所掌控了。

那麼秦始皇為何要派扶蘇北上而非南下呢?

這就得結合地理背景來看了。


地理背景

我們必須提到一個名詞——秦直道

根據《史記》的記載,這條路恰好也修於始皇三十五年: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

我們一般認為,之所以要修建這條大規模的“軍用高速公路”,就是為了加強對秦帝國北部邊疆的掌控,工程的負責人就是蒙恬。有了這條路,秦朝軍隊可以迅速從咸陽開拔,短時間內到達九原,也就是今天的包頭市。

從地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郡就在秦直道的行經之地。換句話說,秦始皇雖然把扶蘇驅逐走了,但是若想見他,還是可以讓他火速趕回咸陽的。

然而,趙佗那邊可就不一樣了。在秦朝的時候,南方地區的開發遠不如北方,原本就多山地、河流、湖泊,再加上有許多未被秦人征服的部落干擾,想要快速從趙佗那邊回到咸陽,是不可能實現的。正因此,秦軍征伐百越的時候,打得很艱難,經常陷入苦戰,為了加強運輸能力還不得不開挖了著名的靈渠

所以我們可以想象,假如真的讓扶蘇去了嶺南,且不說他的身體能不能適應那邊的潮溼,就算他沒事兒,若秦始皇有急事需要召見扶蘇,等扶蘇趕回咸陽,黃花菜都涼了。


考古軍中馬前卒


秦始皇后人都稱為千古一帝,他的安排做法自然非常人所能想到的!扶蘇安排到蒙家軍我認為是去鍛鍊了,因為把他當接班人了,蒙家對大秦帝國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