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清楚買保險的五大原則嗎?

很多家庭對保險的瞭解十分有限,不少家庭的第一單保險是給孩子買的,如果你也要這樣做,做為專業的保險經紀人,我不得不說你不愛聽的話:“你的家庭規劃做錯了,錢花了,卻沒有解決問題。”

保險是關乎一個家庭幸福的重大事件,買保險是一門學問,我必須告訴你,購買保險有5個很重要的原則和理念——花對錢,保對險。

原則一:先做基礎保障,後做儲蓄保障

保險保險,保的就是風險!對於每個人來說,最重要的應該是自身,在自身沒有保障前,不用過多的考慮儲蓄保障。當然如果你經濟條件足夠充足、身價百萬千萬再去適當補充。

我們先要了解人生會面對的風險:

基礎風險屬於損失性風險,具有投入保費遠小於保額的高槓杆特點,一定要先配置。

中端風險屬於支出性風險,錢生錢,在收入抵消支出後有一定結餘後考慮配置。

高端風險屬於所有性風險,為了財富傳承、資產保全,通常是高淨值客戶要考慮。


你清楚買保險的五大原則嗎?

人生的七張保單

需要有七張保單來應對這三層次的風險:

應對基礎風險:重疾險、壽險、醫療險、意外險

應對中端風險:教育金、養老金

應對高端風險:財富傳承(信託)

七張保單都很重要,如果順序買反了,可能錢花了,一旦發生重大疾病需要用錢的時候,發現保障賬戶缺失,那麼用於理財的錢都要退出來支付醫藥費。

重疾險、壽險、醫療險、意外險這四張基礎保單能對抗的風險和主要用途如下:

1、重疾險:用於抵抗重大疾病(含對應的輕症)帶來的收入損失風險,給付型,符合條款即理賠,要趁早買,60歲以上人群買不了。

2、壽險:用於身故或全殘,給付型,適用於家庭經濟支柱,保障家庭經濟支柱身故給家庭帶來經濟崩塌。

3、醫療險:用於消除疾病治療費用,報銷型,適用於所有人,老人也可以買,被保險人門診或住院報銷費用(百萬醫療險有1萬元免賠額,中端或高端醫療沒有免賠額)。

4、意外險:主要保障意外身故或傷殘,給付型,適用於所有人。

此外,像是分紅型等保險不建議購買,分紅收益沒有保障,而且保費太貴。

如果你想為之後養老、孩子教育等做保障,那麼就要選擇複利的年金險或增額終身壽險,收益穩定、保障安全,我在後面的文章會再重點介紹年金和增額終身壽。

原則二:先保經濟支柱,後保小孩和老人

第一張保單先給孩子買的情況不在少數,身為父母要把最好的給孩子,這樣的心情合情合理。但是保險的本質是保障收入來源者,小孩和退休老人不創造財富,最先要保障的是經濟支柱,如果只給孩子買,一旦經濟支柱因為重大疾病或者意外身故,收入中斷,那麼孩子的保障無從談起。

買保險要規劃全家保障,並且保額和收入要匹配,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不能千篇一律。誰對家庭財務供獻大,優先或高額配置,避免萬一發生風險對家庭財務產生巨大影響。絕對不能只給孩子買,不給大人買!

一個家庭當中,誰賺錢最多,就優先給誰買保險!

我從業之前的一個閨蜜一家五口人,夫妻、兒子以及婆婆,她老公是家庭經濟支柱,年薪50萬,她是全職太太,婆婆每個月退休金3k,兒子每月補習班6k,無房貸,全家生活開銷不到2萬,每年春節全家出國旅遊,每年結餘買國債。她只給孩子買了保險,那麼如果有一天,她老公出意外或者生重病,不能繼續工作賺錢,這個家怎麼辦?靠婆婆的退休金?兒子的保費誰來交?

所以只有給家庭經濟支柱安排上了保險,才能保障家庭在意外來臨時,不至於不堪一擊。

針對不同家庭成員,重點配置的保險險種也不同,如下:

  • 孩子:意外險+重疾險+醫療險
  • 成年人:重疾險>壽險>百萬醫療險>意外險,尤其是家庭經濟支柱,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缺一不可。
  • 老人:意外險+百萬醫療險+防癌險,年齡超過60歲,買重疾險保費倒掛,防癌險是最佳選擇。

原則三:先保大風險,後保小風險

先看一組數據:人的一生患重大疾病的概率是72.18% ,發生意外的概率是25%,也就是說只有3%不到的人壽終正寢。

可見什麼是大風險?就是重大疾病、身故、全殘、老齡化這四大風險。

前三個一旦發生就會面臨不想承擔或者無法承擔的巨大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失,而老齡化又是必然發生的。

因此購買保險一定要先保四大風險,並且保額要足夠支撐風險來臨後若干年的家庭經濟支出。

如果預算有限,那麼小風險可以後保或者不保,小風險是指門診醫療和意外險。

有一個客戶說,我孩子有保險啊,意外險每年只要376元,磕磕碰碰貓抓狗咬都可以報銷。

確實,這個少兒意外險不錯,但是保障僅僅5萬身故,1萬意外門診額度,5000元的手術額度。這屬於大風險還是小風險呢?以一般家庭的經濟條件誰都不會因為花1萬元的意外醫療費而破產。這種小風險應該在重疾險和醫療險配置齊全後再考慮,而不是隻買意外險就以為擁有足夠的保障。

在購買時,還要留意最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健康!

身體健康時,能夠選擇的保險也就更多,一旦身體有些特殊疾病,能夠購買的保險就會少之又少,所以儘量要在身體健康的時候,買保險,早買早保障。

當然以上都是以家庭經濟狀況良好,身體足夠健康為前提配置的保障,不同的家庭適合的產品也不同。

原則四:先確定保額,後分配保費

保險配置最重要的兩個基本要素就是:

  • 保障要全
  • 保額要足

只有做到這兩點,保險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

我們看一下目前重大疾病平均的治療費用和生存率:

上表不包含後續的康復費用和收入損失。可見目前重大疾病保額保底至少買到50萬元,隨著通貨膨脹,30-40歲的人群將來有條件還要增加保額。

如果某保險代理人只能賣一家的產品並且很貴,那麼可能會建議先賣20萬,以後有錢了再加,這是我不贊成的,因為客戶的身體情況隨時都在發生變化,年年體檢的情況下,現在能買不等於未來一定可以再買,因此我會建議客戶最好一次性買足。我可會從眾多的保險產品中合理組合,用價格低的消費型重疾產品拉高槓杆,用終身型多次賠付的重疾產品對接服務保障,在你保費預算範圍內做到性價比最優。

專業的保險經紀人,不是拍腦袋給產品,而是根據你的實際收入和家庭情況,去定製保險方案,然後再選產品。我既不會為了迎合你而降低保額或保障不全,也不會讓你承擔過多保險費用而生活壓力增加。

梳理保險方案的正確順序如下:

1、瞭解客戶的家庭情況和健康程度;

2、分析出保障缺口,再計算出需要多少保額;

3、幫助客戶做家庭資產分析,應該分配出百分之多少作為買保險的預算;

4、根據計算過的預算製作家庭保險組合計劃,挑選最適合的產品。

在購買保險之前,我會和你共同制定保費預算,有助於你選擇適合的產品,也不至於讓你在買了保險之後,大幅降低生活質量。

家庭年繳保費,佔家庭年收入的10%左右;風險保額,要達到家庭年收入的十倍。另外,也有觀點說,保費支出佔年度結餘的10-15%比較合理,這個考量因人而異,具體的預算可以根據自家的實際情況來制定。

原則五:先看條款,後看公司

這是最重要的一條,也是大家最容易產生誤區的一條。

如果先看公司後看條款那還好,就怕只看公司不看條款的!迷信廣告打的最多的那幾家知名保險公司。真正發生理賠的時候,和公司沒有太大關係,保單條款才是息息相關的,你所有保障都寫在保單裡。

公司再知名,保單裡沒寫的疾病肯定拒賠!

廣告再響,保單裡癌症和重大器官分在一組裡,只能賠付一次!

保費再貴,保單裡不符合疾病理賠條件絕對不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