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少數民族執政,為何元朝98年而清朝267年?

寒鐵衣


我認為,主要是清朝入關以後,在施政時,充分吸取了中原文化的精髓且民族的融合度很高,因而成就了兩百多年的國運。反觀元朝做的更多的是民族割裂且施政更多的採用草原文明的方法。代表的是野蠻文明徵服現代文明,所以就註定了其王朝是短壽的。這是兩個朝代的不同之處。


林輝4567


導語:

元朝和清朝一樣,都是外來入侵者,都是以少數人統治多數人。但是它們的統治政策不同,採取的統治手段不同,從而它們的政治生命也不同。面對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元朝蒙古人高傲不願低頭,把自己設為第一等人高高在上。而把中國漢族定為第四等人,視為奴隸。這樣的歧視政策,當然使占人口多數的漢族人不會認同,從而元朝難以真正統治住中國。

清朝統治者女真人就聰明多了,清朝放下自己的身段,把自己慢慢融入漢族文明,清朝女真人聯合了漢族士紳地主階級,一起統治底層女真人和漢族人。結果是讓清朝的統治更獲人心,從而奠定了它267年的統治。

一,驕傲囂張跋扈,隨便把人分四等,政治腐敗加速滅亡

元朝建立後,把全國人不平等的分為四等人。第一等人蒙古人。第二等人色目人。第三等北方漢人,第四等南方漢人。民族政策完全歧視,奴隸化。使用高壓恐怖打壓漢族人,人為製造了民族矛盾,成為元朝短命主要的導火線。

元朝建立後,根本沒有什麼反腐之說,可以說從建立開始就鼓勵文武官員公開貪汙受賄。所以元朝的吏治一塌糊塗。官吏的腐敗加重了人民的苦難,從而官逼民反,農民起義推翻了它98年的統治。因為民族四等人政策,元朝漢族士紳地主堅決的站在了農民起義軍一方,從而讓農民軍成為有政治目標,有組織的軍事政治集團。

二,女真上層與漢族士紳地主的聯合,支撐大清276年江山

對於蒙元的教訓,清朝統治者當然極力避免。雖然清朝也設置旗人特權階級,但是不讓他們參政。而是使用科舉制,與漢族士紳地主階級共同統治中國。這樣使清朝統治的正統性獲得了承認,鞏固了清朝統治根基。再加文字獄清洗了漢族士紳中不服從者,徹底把清朝統治融入本土。

清朝另一個延長政治生命的手段,是堅持反腐敗。清朝從雍正皇帝開始的反腐敗運動,嬴的了民心,震懾了官吏,從而讓清朝吏治轉向清明,容易獲得百姓支持和擁護。一個能反腐敗的政權,還是能延長自己的政治生命的。

最後總結:

面對多數人為主體的國家,元朝,清朝採取了不同的民族政策和統治手段,結果是清朝完勝元朝。因為清朝的國策更好的融入了中華漢族文化,讓自己成為這個文明的一分子,從而獲得了主體多數人的認同和承認,所以,清朝267年的統治不是天上掉餡餅的幸運。而元朝98年的短暫,是它愚蠢的無可救藥。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7419032956805879"} --}

紅紅火火講歷史


元朝是公元1271年建立起的,前身是鐵木真建立的蒙古帝國,延續了九十八年。清朝是1616年建立的,延續了二百七十六年。

為何兩者都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為什麼時間跨度相差這麼多呢?這裡討論滅亡原因

第一,統治者的治國理念。

元朝統治者不想中原地區的其他統治者們那些飽讀各類經書,在道德層面上是相差甚遠的。他們脾氣暴躁,放蕩粗狂。對於百姓的關愛可以說是幾乎沒有。沒錢了就增加賦稅,所謂上行下效,元朝的很多官員也是貪腐成風,這也是元帝國走向滅亡的重要因素。

第二,朝局混亂,內部權力爭奪愈演愈烈。從公元1308年到1333年短短二十五年間,元朝的統治者先後換了八位,彷彿戰國時期割據爭霸的場面。


第三,元朝的漢化政策,推行並不順利,導致以儒家思潮為主的漢人與蒙古貴族階級的矛盾愈加激烈。元朝畢竟還是漢人多,得民心者的天下,人心向背。漢化政策遭到了蒙古貴族階層的強烈反對,效果甚微。得不到百姓的認同,水能覆舟。

綜合以上三點原因,到了元朝末年,統治階級與百姓之間的矛盾徹底爆發,元朝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


再說說清朝吧

公元1636年大清建立,後來順治皇帝將都城遷往北京,此後經過二十多年的戰爭,全國穩定。

歷代皇帝都勵精圖治。康熙帝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雍正皇帝大理整飭吏治,懲戒貪官汙吏。廢除賤籍,極大地緩和了階級之間的矛盾。乾隆皇帝文治武功皆有建樹

在文化歸屬上,歷代皇帝都極為推崇儒家文化,重用漢臣。積極推行漢化政策,極大的緩和了滿清貴族階級與漢臣以及百姓之間的矛盾,百姓有了歸屬感,自然就臣服於大清。



綜合以上論述:

第一,從統治階級進行比較,清朝的大多數統治者,把百姓看得很重。而元朝則不一樣。

第二,從朝廷內部來看,清朝歷代皇帝的統治都很穩定,內鬥不影響國運。元朝二十五年間就換了八位皇帝,造成了朝局的劇烈動盪。



第三,從漢化政策來講,清王朝將漢化政策執行徹底,百姓有歸屬感。而元朝的漢化政策並不成功,使得百姓心中沒有認同感,加劇矛盾,從而使元朝快速走向滅亡。

吧啦幾句,拋磚引玉,歡迎來噴~


大白汽車


你好。劃重點,簡要回答如下:

一、經濟方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元朝統治者從帶著奴隸制色彩的草原奪取政權後,對經濟發展顯得有些外行。

1.不重視農業

必須說明的,元起初,忽必烈聽從蒙漢臣子建議,是恢復了幾年農業生產,減免賦稅的。但很快被繼任者就改變策略,使農業遭受重創,嚴重阻礙經濟發展。

2.嚴苛賦稅徭役

因為元朝連年征戰,賦稅徭役非常之重,重到百姓寧可逃命要飯都不種地。

3.財政赤字

簡單說收入常年入不敷出,為了維持運轉,就得加速盤剝,形成惡性循環。

4.通貨膨脹

濫發紙幣,成為盤剝民眾財產的手段之一。

二、政治方面

1.不平等的民族政策

一般認為這是核心。壓迫,又不讓好好種地,於是才有反抗。

2.權利更替傳統致朝政不穩

入主中原前,蒙古人誰拳頭大誰說了算。到中原後,讓他們孝忠前主子的兒子,使他們很難信服。於是不停的內鬥開始。

3.爭鬥中部族勢力反覆較量,使皇帝、重臣經常更換,這是朝廷政令難以長久實施。

4.國家治理體系不健全

簡單說,沒有用好官,沒有發揮好各級行政部門的效能。

5.治理能力弱化

元滅北宋後,未向成功王朝一樣,打下良好休養生息的基礎,未能很好治理土地上的人民,導致人民居無定所,進而反抗。

三、軍事方面,失敗的戰略戰術

1.對外擴張分散了對內鎮壓的兵力

這是一個原因。開始的內部戰亂,元朝並未重視,在他們眼裡,漢人的反抗太過渺小,於是持續對外動武。

2.對內,鎮壓幾乎未停止,最終將戰鬥力消耗殆盡。

在軍事方面,必須值得一提的是,元朝確實因為連年打仗,到最後來打不過了才滅亡,但這不代表元朝的軍隊不堪一擊。

事實上,元朝的軍隊戰鬥力一直非常強大,就連滅亡後,都能跟明朝對打百餘年,並經常騷擾大明邊境,佔據大片土地。

那麼,元朝在軍事上為什麼失敗了?

1.打不過來。

史載,從元滅北宋開始,起義就沒有停止,一直到老朱滅了元。

最多的一年,起義有400餘次,是的,你沒看錯。

2. 經濟政治沒有很好作用於軍事。

政治爛,經濟衰退,沒有錢支撐打仗。能打那麼多年就不錯了。

那怎麼挺那麼多年呢?很簡單,靠搶。所以,政府軍越打仗,老百姓越不支持。惡性循環。

元朝能統治這麼多年,還多虧了軍隊。怪就怪在統治者昏庸無能,政局不穩,朝堂混亂,民族政策不平等,經濟治理欠等等吧。

就說這麼多,希望能夠幫助您。


輔導員範兒


元朝為蒙古族創立,僅僅歷經98年。,從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間是最為鼎盛的時期。

那為什麼同樣是少數民族,元朝和清朝差距這麼大呢?

  1. 元朝的統治階級長期以來推行階級壓迫和名族壓迫政策。甚至在元朝民族分化是十分嚴重的,社會等級制度吧。導致了社會矛盾的公開激化。
  2. 元朝內部矛盾的激烈 ,“漢法派”和“經濟派”鬥爭十分強烈。元朝稅收嚴苛 百姓受壓迫,到後來甚至經濟崩潰。
  3. 元朝可以說是“戰爭機器”,用無休止的戰爭,在統一全國之前征戰,之後也是不與民休息,對外日本、緬甸、安南、當時還有抗元復宋的起義軍,
    總之連年征戰,當然受苦的只有百姓了。
  4. 元朝打仗就有“三光政策”,打到哪兒破壞哪兒,打打殺殺,蠻夷的本性吧,自然是得不了民心。
  5. 元朝統治者之後頻繁更替,經濟政治無法步入正軌,加之皇帝的貪圖享樂,勢必衰弱。

總而言之,元朝不斷的征戰,內部消耗巨大。加之名族風化,統治者不會治理,不得民心。俗話說:“得民心者的天下”。這樣不公平的待遇,只會引起不滿。

元朝這樣搞,怎麼可能長久!

不過中華的這麼大的版圖也是離不開元朝的奠基的

相對於元朝,清朝的統治者就很聰明瞭。雖然說漢族滿族互相瞧不上,但是,滿族懂得入鄉隨俗,先穩定國本。遵儒術、開科舉、漢人有機會當官,地位差別沒有太大。皇帝也會學習漢人文化可以說是互相融合。


山顛一壺清酒r


元朝和清朝是我國曆史上唯二並列的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其中元朝在中原地區的國祚只存續了98年,也因此被明太祖朱元璋嘲笑為“胡兒不滿百”,而清朝卻出人意料的統治了267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其一是蒙古人雖然入主中原,但是他們還是將這裡當做牧場,他們的官員統治沒有真正落實到地方,連收稅都是包給各地的大小軍閥,所以雖然蒙古人佔領了中原,但是對中原百姓來說除了軍事上的威脅之外沒有太大的影響。

無論是文化還是風俗上,蒙古人與漢人都過不到一起去,就是被派到了江南地區的蒙古人甚至都有住在蒙古包裡的,所以對於中原漢人來說蒙古人始終就是外人。

而且蒙古統治者倒行逆施,在忽必烈的默許下,西夏妖僧楊璉真珈挖掘了南宋六位帝王的皇陵,並且妄想用妖術鎮壓漢人氣運,宋理宗的頭顱還被楊璉真珈做成嘎巴拉碗用來飲酒,直到明太祖派徐達、常遇春北伐成功,才從故宮的館藏中找到這隻代表宋朝屈辱歷史的嘎巴拉碗,最後送回南宋皇陵安葬。

反觀清朝統治者就很聰明,他們知道滿族人少,所以在滿州八旗之外又擴建了蒙古八旗、漢八旗和朝鮮八旗等等,而且入關之後的硬仗幾乎都是漢軍綠營和明朝降將打的,滿州八旗軍幾乎就是在後面壓陣和撿便宜。

滿清統治者始終不承認他們是入侵大明,而是入關為崇禎皇帝報仇,所以他們是應吳三桂之邀前來率軍平亂的,至於為什麼趕走李自成沒回關外,那是因為中原群龍無首,而順治親自上崇禎皇帝的陵前哭墳,痛呼“皇兄!皇兄!”自導自演的就把江山繼承權給接下來了,至於在北京和外地發現的崇禎皇帝幾個兒子朱慈烺、朱慈烔等人,肯定是假的,一併砍頭了事。

還有著名的漢奸孫之獬提出的“剃髮易服”,不得不說還是軟刀子殺人厲害,在清朝皇帝“滿漢一家”的輿論鼓吹下,到了辛亥革命後還有許多人不願意剪掉自己的辮子,比如當時張勳就率領著名的“辮子軍”擁戴溥儀復辟過。

還有就是滿清皇帝推崇儒家學說,尤其是理學,進一步禁錮漢人的思想,再加上滿清朝廷開科舉取仕,康熙皇帝還親自前往明孝陵祭拜等拉攏漢族地主官僚集團等舉措,使得當時的漢人中的精英分子樂於效忠滿清朝廷,所以得不到漢人地主官僚支持的太平天國會被漢人軍隊剿滅。

而蒙古和滿清兩個民族建立的元、清兩朝也向世人說明了一個道理:“剛不可久,柔不可守”。


飛凡看歷史


引言:如果想要知道為什麼同是遊牧民族執政的元朝和清朝享國年數卻有如此差距?就先要了解這兩個大一統王朝的執政理念和實行的方針政策。

元朝在中國歷史上是實力最強的封建大一統王朝,元朝的疆域是最大的,軍事實力是最強的,但是元朝卻是一個由遊牧民族發展壯大的國家,遊牧民族就有一個和中原民族很大的不同點。

遊牧民族圖畫

遊牧民族是依靠著放牧為生,或者靠劫掠其他部族,搶劫中原邊民的糧食和財物,沒有其他的經濟收入。特別是在遊牧民族聚居的地方出現乾旱、嚴寒等天災的時候,遊牧民族就會想著打仗來維持自己的生活。而中原民族是以農耕為主,中原的百姓的人數也相對多餘遊牧民族,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好中原百姓的生活,那麼也就意味著隨時都有可能會爆發農民起義。

蒙古族就是再強大也不能把中原的百姓全部殺掉,那就要制定管理這些百姓的政策法規或者是一些制度來管理這些農耕區的百姓。那麼元朝的統治者又是怎麼做的呢?

農耕民族圖畫

蒙古族是由鐵木真帶領著強大的騎兵東征西討建立的強大的蒙古帝國,但是蒙古帝國的後繼者忽必烈建立如中原封建統一的王朝——元朝時,依然沿用的是蒙古帝國的政治制度,在統治中原時還沿用了金制,但是這些制度對於中原的統治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相反起的都是不利於統治的作用。因此元朝的統治年數就相對於清朝而言少了不少。

元朝的經濟制度也是很不錯的,為什麼到後來就不行了呢?

元朝統治中原後,在耶律楚才的建議下,還是鼓勵中原農民墾荒種植的,特別是在棉花的引進後,中原地區種植,江南地去紡織,然後通過海運銷往世界各地,這給元朝的經濟帶來了不錯的發展。元朝對儒家的影響相對較小,對商品經濟積極推崇,因此是元朝的商業經濟十分繁榮。

元朝的繁榮經濟

元朝時蒙古族主要是靠放牧為生,就需要貨物的交換,因為交換量相對較大,再加上商品經濟的繁榮,原來用金銀銅鐵作為貨幣流通的方法就有些落後了,於是元朝就在全國發行了紙幣。紙幣的發行本來是給商品經濟帶來便利的,但是由於元朝中期政變頻繁與後期的政治腐敗,對於紙幣的發行毫無節制,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給元朝的經濟帶來不小的打擊。各個民族的貴族都是腰纏萬貫,而底層的百姓卻是衣不遮體,這就是元朝末年農民起義不斷的原因。

元朝流行的紙幣

相對於元朝,清朝的統治就相對的好了不少,為什麼這樣說呢?

清朝的統治者,對於漢文化的研究很是獨到,任用漢人為官,尊崇儒家,這就為清朝的統治奠定了很好地文化基礎。在中國封建歷史的長河中,儒家思想的影響是很大的,能夠用儒家思想來統治中原,說明清朝的統治者是對儒家有很深的瞭解的。

清朝的科舉

為了防止漢族人的反抗,清朝統治者仿造以前漢族王朝傳統開設科舉,選拔漢族士子入朝為官,以期贏得漢族人的支持。這就為了清朝的統治者在思想上的統一做了一定的鋪墊。

康乾盛世畫像

元朝統治的早亡也在於統治階級內部的不安定,而清朝這個現象就很少出現,特別是在清朝入關之後,清朝的統治者都是相對勤勉政事的,特別是康雍乾這三代皇帝打造了康強盛世,使封建社會的經濟又達到了一個頂峰。這三代皇帝統治中國一百多年,給當時的中國的社會穩定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這也是清朝相對於元朝統治時間長的原因。

結語:封建歷史上的每個朝代都有其不一樣的統治制度,不能說清朝的統治制度就是好的,只是相對於元朝,清朝的統治階級和統治制度比著元朝讓百姓有衣穿,有房住,有飯吃而已。


黎顧百年


元朝的統治過於蠻橫,首先將人分為4個等級蒙古人一等 色目人二等 漢人三等 南方漢人為四等,導致階級對立各民族關係緊張,況且上層社會對各階層壓渣腐敗無能,最終各地起義不斷最終元朝覆滅!





劍平九天


中國歷史上有兩次由少數民族統治的大一統王朝。元朝,1271年—1368年,國祚98年;清朝,1644年—1912年,國祚268年。同樣是少數民族政權但統治時間相差甚遠,主要是由於政治制度和民族差異使然!

元世祖忽必烈統一全國後,按先後臣服蒙古的順序把全國人民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四等民族,對婚姻、生產、地位等人身權利有著嚴格的法律約束,是社會民族矛盾的開始;蒙元實行領主分封制和工奴制,強化蒙古特權階級的利益,元朝時期‘驅口’(奴隸)人數達到1000萬佔全國人口的九分之一,階級矛盾日漸突出。我國至隋唐起科舉制成為社會底層華麗轉身的重要途徑,而元朝直到1331年恢復科舉,且於1336年和1339年兩次停開,蒙元一朝中舉之人不過千餘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做為選拔人才和緩解社會矛盾的科舉制在元朝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世代為奴的奴隸與平民階級無法跨越龍門!元朝繁重的稅賦徭役誕生了許多專業的被剝削階級如獵戶、鹽戶、窯戶等,他們世代擔負,無法僭越!元朝統治者通過法律確立了不同階層的政治地位,實質上元朝已淪為半奴隸和半封建社會。民族矛盾徹底激化大量的農民起義終於把統治中國98年的蒙古人趕回大漠!

明末崛起於東北的滿族政權,首先確定蒙滿一體的政治聯盟,入關後通過滿、蒙、漢八旗制度和‘’滿馭漢、漢制漢‘’的執政理念有效的避免了滿族與漢族的正面衝突,這也是諸如白蓮教、太平天國、義和團等農民起義無法撼動滿族統治的根本原因。清庭中央六部均設滿漢兩職,地方封疆大吏亦有漢人擔任。清朝繼承和發揚了漢文化,尊奉孔子,加封關羽,確立和鞏固‘’文武‘’二聖。同樣是半奴隸制的後金政權在入關後與中原漢地的結合使清朝達到我國封建社會的巔峰!簡言之清朝通過滿蒙聯姻、因地制宜、分而治之的八旗制度基本實現了滿漢一家的政治構想。雖然清朝統治階層仍然是以滿族為核心,但清中晚期湧現出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一批能夠左右清庭決策的漢人權臣,這是元朝時期所不能實現的。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加大了對中國的殖民掠奪,使清朝成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依然步履蹣跚的走過半個多世紀!不能不說滿漢民族政策的持久性相較於元朝赤裸裸的剝奪奴役政策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蒙元與滿清都是尚武民族,馬背上奪天下;同樣帶有奴隸制國家色彩的蒙古和後金再奪取中原後,蒙古沒有融入到中原高度發達的封建工、農、商經濟體系之中,野蠻吞噬文明;滿清入關後吸取蒙元的經驗教訓,通過對華夏文化的發揚使之成為維繫滿族與主體民族的文化紐帶,產生文化上的共鳴,促進滿漢共榮,實現了滿、蒙、漢、回、藏五族共榮的穩固局面,奠定了華夏中國版圖!

所以蒙元在處理蒙漢民族關係時沒有意識到主體民族—漢族才是國家根本,是導致元朝短命的直接原因。歷史證明正是處於社會最低等的漢人推翻了元朝統治!


天祺


南北朝以前,對於胡人政權有一句讖語非常到位——胡無百年國運,說的是由胡人建立的帝國大多不長命。是啊,無論是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國,還是後來的五胡十六國,哪怕是已經統一北方、佔據西域的前秦,都沒能打破這個宿命。

然而,從南北朝開始,中國就出現了北魏、遼、西夏、金和清五個國祚超越百年的帝國,遼和清甚至還超過了二百年,這不能說是個偶然發生的奇蹟;而相比之下,同為大一統國家的元,卻只存續了九十餘年,背後的邏輯更是發人深思。

有關這個問題,外交學院的施展教授專門寫了一本書《樞紐》來論述,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我就把他的觀點提煉一下,轉述給大家:其實很簡單,就是作為征服者的胡人和漢人之間的關係。

征服漢地以後,這些胡人統治者的統治方式無非就是三種:胡人全面壓倒漢人、全盤漢化和胡漢分治並互相融合。而歷史證明,只有第三種方式才是能保證長治久安的良策。

胡人全面壓倒漢人的例子,不勝枚舉。五胡十六國的大部分國家都是如此,而這樣做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激起漢族更強烈的反抗,比如著名的民族英雄冉閔。

而全盤漢化看起來很好,卻也存在著巨大的問題——那就是如果漢化地太快太猛,對內則矛盾無法得到充分解決,對外則可能面對虎視眈眈的外敵困擾。比如北魏和金,在堅決徹底的漢化以後迅速在內憂外患之中走向衰亡。

而胡漢分治、互相融合的戰略,才是最合適的統治方法。早期的北魏就是這一套玩法,後來被遼國進一步完善為南北院制度,也就是以漢人的方法統治漢人,以契丹人的方法統治契丹人。這麼一玩,遼國也就玩出了200多年的壽命。

而到了清朝,這一套策略更是登峰造極——清朝皇帝不僅僅是漢人的皇帝、滿洲人的主子,還是蒙古人的大汗、藏傳佛教的文殊菩薩轉世、回疆教民的保護神。這一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的局面,在清朝得以實現。清朝也就以一個東亞巨型帝國的體量存在了二百多年。

那麼元朝呢?儘管很多資料證明元朝並非我們歷史書裡說的那麼殘暴,但是它的統治者對中原漢地的文化起碼是不太關注的。這樣拒絕融合的態度,使得元朝的上層根本無法認清他們和漢地子民是同呼吸共命運的。不久以後,果然石人一隻眼,攪動黃河天下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