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詳細介紹一下唐朝武則天時期軍隊的戰爭史嗎,你知道多少?

柚子視界


小編先說:武則天時期無質量優勢,靠車輪戰術對付敵人。武則天的的年號也是多得讓人頭疼,所以依然用公元紀年法。

1、契丹戰線公元695年5月,契丹叛亂。公元695年8月,唐軍討伐契丹,被打得大敗。公元695年10月,唐軍再次出兵,重創契丹。公元696年3月,唐軍出擊契丹,被打得大敗。公元697年5月,唐軍繼續出擊契丹,終於討平契丹叛亂。在契丹叛亂的這兩年裡,唐軍一波波出擊,終於磨死了契丹。

2、安西四鎮戰線公元686年,吐蕃攻陷安西四鎮。公元692年,唐軍收復安西四鎮。從此唐軍在安西四鎮長期駐紮職業兵,才把戰線穩定了下來。

3、突厥戰線公元682年,突厥再次叛亂。隨後突厥連年侵擾唐朝,雙方各有勝負。公元695年,突厥投降唐朝,併為討平契丹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698年,突厥叛亂,並回到漠北,突厥再次獨立。

4、渤海戰線公元698年,震國獨立。唐軍進討震國,被擊敗。隨後契丹餘眾投靠突厥,通往震國的道路被切斷,震國也和突厥結盟。

5、壓軸戲:吐蕃戰線公元689年,唐軍出擊吐蕃,未戰。公元690年,唐軍出擊吐蕃,又未戰。公元691年,唐軍出擊吐蕃,吐蕃軍退去。公元692年,唐軍大破吐蕃,奪回安西四鎮。公元694年,唐軍擊敗吐蕃、突厥聯軍。公元695年,吐蕃入侵,被唐軍擊敗。公元696年,吐蕃入侵,唐軍大敗。公元699年,吐蕃入侵,被唐軍擊敗。公元700年,唐軍出擊吐蕃,擊敗吐蕃軍。

最後小編總結:武則天時期,奪回安西四鎮是很大功績的。對吐蕃的戰爭也是勝負相當,穩定了戰線。但討平契丹叛亂卻費盡周折,幾次大敗,耗時兩年。而公元698年之後,突厥、震國獨立,唐軍未能征討。唐太宗時期的唐軍擁有壓倒性的質量優勢,但唐太宗死後,第一代唐軍也老去了,唐高宗時期唐軍“富二代”們就馬馬虎虎了,而武則天時期的唐軍“富三代”顯得比較差勁,幸虧國力依舊強大,幾線開戰,還能靠車輪戰術一波波地去消耗敵人。

參考文獻:《舊唐史》

以上就是小編的觀點,歡迎大家評論留言!


史舍記憶


歷朝歷代,從大的方面分,戰爭無外乎兩種,一種是對內平叛,一種是對外征伐。小白不才,就簡單從這兩個方面講講武則天時期的軍事情況。

對內平叛

武則天雖由皇后一步步臨朝稱制,到最後稱帝改國號,但畢竟是一介女流,並非正統,自然會有一批忠於李唐朝廷之士反對武則天,並且還會有一批居心叵測之人以此為名行渾水摸魚之事。在武則天時期,內部叛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

一、徐敬業揚州舉兵反武

李顯嗣聖元年(684年)二月,武則天還只是皇太后,但因為李顯要命國舅為侍中不得而有怨氣,武則天因此而廢黜李顯,改立李旦為帝,武則天則臨朝稱制,自專朝政。當年九月,武則天改元光宅,把東都改名為神都,所有旗幟、官服、官職等都予以更改。

為此,徐敬業等人以扶持李顯為名,在揚州舉兵反武,在十幾天內就整合出十萬大軍。

武則天命左玉鈐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領兵三十萬征討叛軍徐敬業。僅一月,徐敬業便兵敗自殺了。

二、李氏諸王起兵

武則天謀奪李唐江山,大肆剪除李氏宗親,這自然讓李姓諸王個個惶恐不安。垂拱四年(688年)八月,琅邪王李衝在博州(今山東聊城)率先舉兵;越王李貞在豫州(今河南汝南)起兵,與李衝形成呼應之勢。

武則天派丘神勣和魏崇裕分別征討博州、豫州兩路叛軍。只是這二人都沒太大能耐,李衝起兵七天便兵敗而死,一月不到,李貞也兵敗自殺。

這個事件影響極大,本就惶惶不安的李氏宗族如同煉獄,被武則天大規模迫害殘殺,唐朝宗室被殺戮殆盡。

三、李盡忠、孫萬榮舉兵造反

這件事情發生在武則天稱帝以後的萬歲登封元年(696年),二人均為營州(今遼寧朝陽)官員,李盡忠為松漠都督,而孫萬榮為歸誠州刺史,二人舉兵攻陷營州,斬殺營州都督。

武則天派曹仁節等帥兵平叛,不幸中了契丹的伏擊,全軍覆沒。武則天再派武攸宜等人率軍征伐,大敗而歸。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四月,武則天第三次派兵征討,此次三路大軍共二十萬,大舉討伐叛軍,兩個月後,孫萬榮兵敗被斬殺,其他人向突厥投降。

對外征伐

由於武則天因稱帝而必不可少的政治鬥爭,大肆迫害群臣,其中不乏能征善戰的名將,再加上均田制等制度的逐漸被架空,使得國家兵量銳減,整個後周王朝的軍事力量大幅削弱,在武則天時期很長一段時間內,對外戰爭頻頻失利。武則天時期對外戰爭主要有以下兩項:

一、與吐蕃的西域之爭

李世民曾佔領西域,及至李治到武則天在位期間,吐蕃開始爭奪西域,與唐王朝反覆拉鋸。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攻陷龜茲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唐朝失去安西四鎮,三年後,又被唐朝收復,至678年,又被吐蕃佔領,679年再次被唐朝收復。


垂拱二年(686年),由於徐敬業揚州叛亂,武則天有意籠絡民心,行休養生息之策,停止征戰,所以下令放棄安西四鎮,這等於是給了吐蕃機會,在689年被吐蕃攻佔。

這段時間,武則天重心在穩定內部局勢,經過三年努力,武則天決定在長壽元年(692年)發兵解決吐蕃外患,命王孝傑等率軍擊破吐蕃,重佔安西四鎮。這一戰,使得唐朝在相當長時期內結束了西域地區的反覆戰亂局面。

二、北伐突厥

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曾滅掉東突厥,679年,突厥酋長阿史德溫傅、奉職兩個部落反唐,680年,裴行儉在黑山大破突厥,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當年抗擊突厥的大將因政治鬥爭被武則天殺死,突厥人為此而感到高興。

武則天稱帝后,被武則天奉為可汗的默啜違背以武延秀並非李氏宗親為由,違背武則天為他求婚默啜女兒的意志,而且將他拘留,並宣稱要以武力幫助李氏恢復唐朝。武則天先是派她的侄兒武重規等率大軍四十五萬征討,但戰爭失利,武則天不得已重立李顯為皇太子,讓他招兵買馬以討伐突厥,而此次出征,實際領兵大將為狄仁傑。唐朝大舉復仇消息傳至突厥,默啜屠城趙州、定州後,等狄仁傑十萬大軍抵達趙州時,默啜已向北逃竄。所以,狄仁傑沒有獲得一舉殲滅突厥的機會,這給後來留下很大的邊患,突厥反覆侵擾北疆,與唐朝時戰時合。

以上,就是武則天時期唐朝主要的軍事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