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龍圖騰的起源

中國人自古以“龍的傳人”自居。龍在華夏文明裡一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真龍天子,龍顏大悅。龍即是君王,龍就是皇帝,打龍袍也就是打皇帝。

但,其實大家也都知道,地球上根本就不曾有過“龍”這種生物。龍的形象純屬虛構。

那麼,華夏龍圖騰的起源到底在哪裡呢?

長話短說,一言蔽之:龍的形象起源於大象的鼻子。

龍圖騰其實就是大象崇拜的一個變種,龍的軀幹就源自大象那能屈能伸,舒捲如游龍的長長的鼻子。

大象在古代有一個別名:觟䚦,又作“解廌”。

然而,由於年代久遠,傳聞各異。古代先民們只能口口相傳,以聲借字,以聲作字。疊韻/haegae/,以“解廌”寫之。

梵語裡,龍和象是同一個字。

梵語方言gaja,義為“象”。也有梵語方言唸作daga,或naga,其義既指“象”,亦指“龍”。

拉丁語把傳說中“龍”叫draco,到了英語裡叫dragon,顯然均借自東方古語,即梵語裡的daga,或naga。

太史公《史記•五帝本紀》裡有一段對舜的面容的描寫,張守節《史記正義》注曰:

母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故姓姚目,重童子,故日重華,字都君,龍顏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

瞧瞧,這分明是大象的樣子麼。

皇甫謐《帝王世紀》載:

帝嚳,高辛氏,姬姓也。其母不覺,生而神異,自言其名曰峻。【齒並】齒,有聖德。

所謂【齒並】齒,意即長牙,也就是大象的象牙。左齒右並,這個字打不出來。但意思還是和大象有關。

在《切韻》音系中,“峻”音私潤反,讀作/sycen-|/ ;

“舜”音施閏反,讀作/shycen-|/;

“辛”音思鄰反,讀作/sien-|/。

所有這些名字,帝嚳,高辛,祖辛,舜,峻,均指向同一個物體,就是大象。

象顏,就是龍顏。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帝舜氏,世有畜龍”,董父“擾畜龍,以服事帝舜”,等等。

傳說中大舜之世的擾畜龍,就是擾大象。龍與大象的這種關係,在藏傳佛教文化裡至今還有遺留有很多的印跡。

而中原文化卻早已無人知道在虞夏之時,龍與大象的關係了。

藏族文化和藏傳佛教裡的龍象合二為一的形象,在藏傳佛教的寺廟建築裡,隨處可見。

華夏龍圖騰的起源

拉薩大昭寺金頂上金光璀璨的“象鼻龍”,正是把“象”演變成“龍”的形象,轉換過程中的一個慢鏡頭。

象鼻龍造型飛簷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從象鼻龍上我看到幾千年間漢藏融合的氛圍。

華夏龍圖騰的起源

再比如,龍王潭是拉薩著名的園林建築。園內有一座佛塔,頂層為六角形圓木結構建築,頂四簷端伸入長木上各套有一個銅龍,龍頭、象鼻、雙角、張口伸舌脖下懸吊銅鈴。

華夏龍圖騰的起源

還有,塔公寺是甘孜州著名的薩迦派(花教)寺廟。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康巴地區藏民朝拜的一個重要聖地。

華夏龍圖騰的起源

塔公寺內的佛塔上,也有“象鼻龍”吐出的龍珠。 寺內還珍藏著元朝帝師八思巴法王在石頭上留下的足印。

華夏龍圖騰的起源

就連印度神話故事也充滿著象演變成龍的種種印記。比如,摩羯,又稱摩伽羅,本是印度神話中水神的坐騎,所以有個魚的身體。有人說它是個“三不像”:象鼻,龍頭,魚身。

華夏龍圖騰的起源

再比如,印度神話故事——埃洛拉浮雕中的龍象小灶,也時把象和龍混為一體。

這些應該就是華夏龍圖騰的起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