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都是怎樣揮霍自己天賦的

一、努力,到底是不是天賦


要論天賦如何發揮,我們先要搞清楚什麼是天賦。80%以上的人,對天賦的理解基本都是錯的,至少存在以下三個誤區:


1. 認為天賦是能力:但實際上,天賦只是潛力


在說天賦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想到莫扎特。他14歲的時候,在教堂聽了一首經文歌的演唱後,就能憑記憶把它全部默寫出來,這首歌大概有兩分鐘,而且有好幾個聲部。


這完全是天生的嗎?不完全是。在他6歲的時候,他就已經完成了3500小時的練習,而且是在他父親的指導下。


他的父親是一位音樂家,還曾出版《小提琴奏法》,他放棄了宮廷樂師的工作,將全部精力用在莫扎特身上。


但是,倘若讓我們也練習那麼長時間,就可以達到莫扎特的天才程度嗎?很大可能不會。


所以,所謂天賦,指的是某種天生的特性,讓一個人可以在同樣起點的情況下,比一般人更加快速地成長。


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往往以為天賦=能力。


實際上,天賦只代表一種潛力,是否能夠轉化為能力,則是需要後天刻意練習的。


《異類》、《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等書中,早已揭示了心理學家關於“高手是如何煉成”的研究結果,那就是,天賦是需要後天開發的,就是所謂“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


所以,天賦經過刻意練習,才能轉化為能力。


2. 天賦不行,努力來補:但實際上,努力也是一種天賦


天賦包括能夠幫助一個人更快速成長的所有天生特性。而一個人要能夠更快地成長,其實需要兩個要素,一是能力方面的天賦,也可以稱為潛力;二是意願方面的天賦。


我們在談天賦的時候,往往只說了前面一個要素,而忽略了後面的要素。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天生更加有同理心,他當然能夠更好地與他人溝通,但是,如果他性格並不喜歡與人溝通,也沒有動力去開發自己的溝通能力,那麼很可能也不會比一般人成長更快。所以,意願的很大一部分也是天賦。


從這個角度來說,“努力也是一種天賦”這句話就有其合理性了。因為,努力代表著一種意願,背後是由性格、動機、價值觀等等來決定的,而這些都是天生的特性。


所以,天賦包括能力天賦以及意願天賦兩個方面。


這可能是一個讓人有點絕望的發現。但是,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就放棄了呢?恰恰相反,我們更應正確地將天賦應用到適合的領域,才有做成事情的可能性。


3. 天賦離一般人很遠: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有天賦


為什麼說,每個人都有天賦呢?


從意願天賦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動機和價值觀,當然也就有自己獨特的天賦。


從能力天賦來說,這句話也是成立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每個人在不同領域上的潛力是不同的,我可能更有人際敏感度,你可能更有數據敏感度,他可能在樂感方面更加擅長。


也就是說,跟你自己相比,你在A方面是比B方面更有潛力的,那麼你花同樣的時間,在A方面是比B方面成長快很多的,如果選擇一個能利用A方面天賦的領域,你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天賦,也都需要利用天賦。


4,揮霍天賦:被後天環境埋沒


我們都有這種體會,去一些政府機構辦事,工作人員就像看到債主一樣,負能量爆棚。我曾經一度也覺得非常奇怪:要說是因為服務意識,但正常人誰願意整天發脾氣?要說是個人原因,難道招聘的時候只要脾氣差的人?


後來我漸漸發現,其實是工作環境帶來的影響。一則周圍人都是如此,你並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對;二則每天大量的重複性工作以及撲面而來的各種重複問題,讓人的能量被消耗殆盡。


我們常常可以在跟一個人聊幾句之後,就能判斷他的職業。


比如,一個說話語速超快、邏輯嚴密的人,你會判斷他是諮詢顧問;一個雞血滿滿、熱衷雞湯、對陌生人超乎尋常熱情的人,你會判斷他是某保健品銷售;一個說話官腔、衣著正式的人,你會判斷他是體制內人士……


這些判斷肯定不完全正確,但確實體現了從事這些職業的一些人的特徵。是這樣的人選擇了這樣的職業嗎?很大程度上不是,而是職業所處的環境改變了這些人。


一個內容單一且每天重複的工作,會導致你主動思考能力的下降;一個流程非常規範和標準的工作,會導致你挑戰和克服困難精神的喪失;一個每天跟機器打交道的工作,會導致你社交能力的減弱;一個不鼓勵自主學習、主動擔責的工作,會導致你失去努力的內在動力……


這些,都是後天工作環境對一個人能力的影響。


所以,你選擇怎樣的工作環境,也決定了你的天賦是否可以充分發揮作用。


如何洞悉這些天賦能量,LX生命密碼大數據通過2500年前畢德哥拉斯的統計學、數學、並運用了易經智慧等等綜合性學科的歸納和整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性格分析大數據,更好地幫助人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天賦潛力,活出精彩的生命。

大多數人都是怎樣揮霍自己天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