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日本韓國都很熟悉三國的故事和人物?三國時期日本處於什麼階段?

張傑


導語

歷史上,日、韓一直和中華大地上所出現的王朝有著密切聯繫。他們的很多文化知識、生活習慣也是通過學習中國才掌握的。因此,日本與韓國的很多民眾,對中國的傳統文學都有一定的瞭解。因為《三國演義》的緣故,中國的很多人都對三國這段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隨著《三國演義》向日、韓的傳播,三國文化在異國他鄉也得到了廣泛的流傳。

分析

  • 三國文化在日本的發展歷程

隨著《三國演義》向日本的傳播,三國文化在日本有了其發展土壤

1、《三國演義》傳入日本:公元十七世紀初期,此時的日本江戶處於時代,距離《三國演義》成書已經有300多年了,《三國演義》被傳入到日本。

2、《三國演義》初到日本的時候,是屬於奢侈讀物的。這部世界名著,剛進入日本,立即受到日本皇室,研究學者以及僧侶的青睞。只不過那個時候,傳播範圍並不廣泛:

①當時的日本,百姓中能夠識文斷字的人極少。更何況,《三國演義》初到日本的時候,並不是用日本的假名標註,是用漢字標註的。因此,對於社會底層的百姓來說,《三國演義》無疑是一本天書。

②由於當時的科學水平還非常的落後,無論是印刷的水平,還是造紙的水平,日本都無法把《三國演義》批量生產。因此,沒印刷一本書籍的成本都過高,底層民眾無法支付高額的書本費用。

3、日本元祿二年,在日本京都著名的天龍寺,有兩位《三國演義》的忠實粉絲,義徹和月堂。他們希望《三國演義》在日本能夠被更多人看到,經過三年時間的不懈努力,依據《三國演義》原著,譯著出第一本以日語為載體的書籍《通俗三國志》。自此之後,《三國演義》的傳播範圍擴展到日本中層社會群體中。

4、日本天寶七年,日本的兩位熱愛三國文化的學者,池田東籬和葛飾戴鬥,在《三國演義》原著和《通俗三國志》的基礎上,歷經12年的不懈鑽研,完成了《繪本通俗三國志》。此後,《三國演義》除了有日語的解說,還有大量描寫三國故事的插畫。此後,文字不再成為限制《三國演義》傳播的障礙。三國文化開始在日本廣泛傳播。

5、在當代,三國文化依然風靡日本。人們除了看《三國演義》、《通俗三國志》、《繪本通俗三國志》,還有大量以三國文化為背景的遊戲供人娛樂。三國遊戲的開發,要追溯到日本光榮株式會社研發的單機歷史模擬類遊戲《三國志》。因為這一遊戲受到廣泛的歡迎,此後出現了許多以《三國演義》為藍本的各類遊戲,加速了三國文化的傳播。

  • 三國時期的日本

如果從東漢末年開始計算,三國跨度近百年。這段時間,日本處於什麼時代呢?

1、從漢靈帝光和七年,黃巾起義開始,東漢陷入到動亂時期,這應該算是前三國時期。延康元年,曹丕篡漢稱帝,正式步入三國鼎立時期。太康元年,東吳被西晉消滅,國家重新迴歸統一,三國時代徹底結束。

2、此時的日本,正處於彌生時代。正在從原始社會到階級社會過渡,中國境內許多人受到戰亂的侵擾,多次穿過朝鮮半島,進入日本,帶去了水稻種植技術,開始步入農業社會。

3、中國史書上的記載中,日本被稱呼為“倭奴國”。早期的“倭奴國”曾派使臣遠赴中國,由漢光武帝授予倭奴國王印,這是日本最早的一個統治政權。此時的日本依然是部落眾多,並沒有真正的民族意識。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候日本出了一個傳奇人物,卑彌呼女王。

①據記載,卑彌呼是邪馬臺國人。當時的日本,各個部落戰爭不斷,卑彌呼因為“能通鬼神”,而被眾諸侯推舉為女王。

②卑彌呼與當時中原王朝的接觸:

ⅰ、魏明帝景初三年,卑彌呼女王派遣使者漂洋過海遠赴中國,受到魏明帝親切接見,授予國王金印。

ⅱ、正始元年到正始四年,中日雙方,相互派遣使節進行友好接觸。日本從中國獲得了大量的財物:並齎詔賜金、帛、錦罽、刀、鏡、採物。

③卑彌呼兩次遣使臣入中國,為日本引入了很多中國的文化

ⅰ、日本通過從中國獲得的銅鏡,效仿其製造技術,推動日本鏡鑑的製作。

ⅱ、絲綢織物進入日本,在日本各個地區,如。九州,兩毛奧州南部,地方貴族使用綢緞,甲冑,馬具等,已經過上了相當奢華的生活。開始處理重要的書契。

ⅲ、在日本未來的思想發展上,這兩次出使中國,為日本民族意識覺醒,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結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來一直對於周邊國家有著巨大的影響。《三國演義》作為我國文化精髓之一,在傳入日本後,幾經曲折,最終受到大眾的青睞。而三國時期,中日兩國的友好接觸,也推動了日本後來的發展。


再言春秋


日韓自古就受到我國文化的影響,三國演義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韓國人有“不要和沒讀過“三國”的人說話”的說法,日本更是對三國人物與故事情節十分熟悉,其熟知的程度或許讓某些中國人都會自愧不如。

關於《三國演義》什麼時候傳到日韓這些國家,我們也只能從史料中去推測。明穆宗隆慶三年,即公元1569年,一位名叫奇大均的大臣向朝鮮國王稟報了《三國演義》正在朝鮮國內流傳,這是目前可以得到的韓國最早出現《三國演義》的史料。大約在江戶時代(約17世紀初—19世紀中葉),日本出版了以圖說為主的《繪本通俗三國志》,受到平民的廣泛喜愛。三國的故事從此在民間廣為人知。

三國演義中的故事能在日韓等國家如此流行,並且一直到今天,當然少不了小說自身所具有的魅力。還有就是中國在古代所具有的文化上的強勢,日韓在古代深受中國的影響,國家形態,文化傳統與中國有許多的相似之處。所以三國的故事讀起來十分符合日韓人的口味。

其強大的吸引力紮根於民間市井生活中,對於所有人幾乎都具有強大魅力。這是三國演義能在其他國家歷久彌新,持續火熱的關鍵。文化的影響力從來不是曲高和寡,對少數人的入侵,而是自下而上的影響。只有具備強大的民眾基礎,這樣的文化才能具有真正的影響力。當這樣的文化通過一代又一代的人傳遞下去時,我們中國的文化才算是影響到他們的基因中。

三國時期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部落,還沒有形成國家(其中有的與東漢和高麗建立了宗藩關係)。日本各部都以自己是中國或者高麗的藩屬而自居,互相爭執不斷。 公元2世紀時,居住在京都地區的部落統一了日本。 到了公元4世紀,天照大神(他的本名未知,日本人已習慣稱他為神)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部落,這就是今天皇家族的祖先,自稱為"神"的一族。





大飛的日常生活記


日本的文明史較之中、朝兩國晚。公元一世紀前,日本列島出現了許多部落小國家,《漢書 地理志》上說:“夫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其後經過兼併和聯合,逐漸形成規模較大的部落聯盟與部落國家。其中的倭奴國,曾在漢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遣使通漢,光武帝贈“漢倭奴國王”五字的金印。又根據《後漢書 魏志 倭人傳》的記載:“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依山島為國邑,舊百餘國,漢時有朝見,今使驛所通三十餘國”。公元二世紀前後,已有大和、筑紫、出雲等地方性國家成立,這些國家是將地區作政治統一的部族國家。興起於大和南部的豪族,約在三至四世紀前統一了大和地區,成立了大和朝廷。在六世紀日本正式使用漢字之前,沒有更多的歷史文字記載,是憑籍中國、朝鮮的文獻,日本才進入有史時代。

在此之前的有關日本歷史的記載,主要見於《古事記》與《日本書記》二書。而這兩本書則充滿了神話色彩,與《荷馬史詩》頗為相似。但前二者的神話色彩卻要濃重的多了。當今研究日本古代史的學者,也被這兩本記敘當時事件以神話為主,且模糊不清,沒頭沒尾的書弄的大傷腦筋。並且其中並沒有有關邪馬臺與卑彌乎的記載。而其關於日本創世的記載卻還是頗有趣的。


小歷史


日本直到唐朝,武則天才授於日本"倭國"稱號。傳說徐福入日本,開創天皇制度。大唐鑑真大師七渡重洋,才到日本傳授文明,受到日本朝野歡迎。傳說楊貴妃沒有死,金蟬脫殼逃亡日本,至今有墓,明星三口百惠自認是貴妃之後。總之,三國日本還很落後,直到效仿華夏文明丶在唐代全面傳承華夏文化才方興未艾。

朝韓,歷史上曾歸屬中國,直到大清仍是藩屬國。曰本侵略朝鮮,袁世凱帶兵救援,擊敗日本,後來把王妃和奴婢一同帶回中國做二姨太丶三姨太。

三國時代,張遼威震逍遙津,可見朝韓也在手掌中。

中華文化圈,從古到唐宋,日本丶朝韓無一不頂禮膜拜,包括三國時期,都一直沐浴在華夏的陽光之下,茁壯成長。


夏雨風


瞭解中國歷史就是了解他們自己國家的歷史,三國時期日本才剛剛從部落中走出來形成國家。你說他們想了解自己以前的歷史能從哪裡瞭解

還有就是日本的文化宣傳做的確實比我們好,光榮的三國已經出了13代了,我們的遊戲公司還在一刀999。日本戰國充其量也就縣戰,被刻畫成了,世界大戰。

還有就是大家都喜歡亂世,陰謀陽謀,英雄輩出的時代。有很多的故事性。

韓國有歷史嗎?朝鮮歷史不就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嗎?


盛祺好奇


日本學者精通中國歷史,例如長沙馬王堆文物出土後,日本人得出的研究結論略微比中國還要快一點。明清時期,日本為了侵佔中國下了很大功夫,抗日戰爭時期,繳獲日本鬼子的地圖比囯民黨軍隊的地圖還要詳細、精確,地圖上標註的水井,能供多少人飲用都有詳細介紹。日本人為了入侵中國,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地理、經濟以及軍事十分了解。


蓮花山山民


約公元2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部落。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範圍僅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人生是場旅行


三國時期日本處於原始部落時代。。。。據說徐福去了哪裡教會了當地人種植水稻,唐朝時派留學生來時大唐帶去了漢字和中華文華。。。。。[摳鼻][鼾睡][驚呆][錢][吃瓜群眾]


西瓜痞遇西瓜皮就慫


千百年來,中日韓三國的交流十分頻繁,三國的文化傳統非常接近,就文化傳統而言,中日韓三國應該是永遠的親兄弟


Gjfwxws123


三國時期日本還是原始部落,日本很多文化都是在中國學習的,在唐朝的時候還在向中國學習,曾經的日本非常崇拜中國,所以日本人很多人喜歡讀中國的三國和一些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