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不是因為金聖嘆點評而紅的?

紅塵苦雨洗凡心


《水滸傳》不是因為金聖嘆的點評而紅的,水滸傳成書時間有很多說法,但大多認為是在元末明初,金聖嘆則是清初的人。金聖嘆出生前這本書就廣泛流傳了,而且有各種版本。這本書問世後能一直流傳下來,說明有很好的讀者基礎。人物、故事情節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詳、喜聞樂見的。其實,在水滸傳成書之前,水滸的部分故事已經為人熟知,比如宋朝《大宋宣和遺事》一書就記錄了宋江等人的事蹟。元代雜劇也有《李逵負荊》《黑旋風雙獻功》等水滸故事。有讀者基礎就會有人願意看這部書。所以不是因為金聖嘆才紅的。

金聖嘆對水滸傳起到了什麼作用?他的貢獻相當大,他對各種版本的水滸傳做了梳理、刪節、改寫,在文字描述方面做了精細加工,使這本書猶如脫胎換骨。金聖嘆把梁山英雄排座次以後的內容全刪了,改了一個結尾,寫盧俊義夢到梁山好漢被官府一網打盡。現在書店也有《水滸全傳》,內容包括徵方臘、徵遼國、討田虎、討王慶等,讀起來完全沒有前面的故事精彩,甚至不像同一個作者的作品,語言也差很多。兩相對照,愈發顯出金聖嘆版本的妙處。

關於水滸傳的版本,太複雜了,有繁本,情節多,描寫細緻,有簡本,情節少,語言簡潔。但繁本有的地方一筆帶過的,簡本卻不厭其煩地描寫。所以由此看來,水滸在流傳過程中反覆被人修改過。這些人多是出版商請的寫手。這裡不細說了,對水滸版本有興趣的,可以自行去研究。


有位好友


《水滸傳》走紅靠的是實力,而不是大V轉發加評論,畢竟貨不好誰也帶不動。而且金聖嘆也不是發掘《水滸傳》的第一人,反而金聖嘆是靠評論《水滸傳》加上黃V認證,確實帶了一大波流量,可即便沒有他,《水滸傳》也會大火。


《水滸傳》人物刻畫鮮活生動,情節引人入勝。可貴的是,敘事背景宏大,但細節處理到位。


很多地方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總有新的角度和內容去挖掘,好像尋寶一樣,施耐庵留給我們一些線索,我們循著不同的思路去探索,去發現人物的動機、性格、心理。

不同於很多獲得諾獎的文學著作,《水滸傳》特別接地氣,幾乎人人都能說上幾個水滸人物,甚至說幾段梁山好漢的故事。

武松打虎、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智取生辰綱、林沖風雪山神廟等等,單獨摘出來一段都是一精彩的故事,都可單獨成書,而這麼多人物融合在一起,還能把人物關係交代清楚、設計巧妙,實在不易。

文學評論確實能起到推廣作品的作用,但能讓《水滸傳》家喻戶曉,肯定不是靠艱澀的專業評論。相比之下,評書和影視作品的推廣效果更甚。


《水滸傳》屬於短打公案書,這類講行俠仗義江湖義氣的評書非常受百姓歡迎,比起文鄒鄒的文學作品,《水滸傳》便於口口相傳,成為茶餘飯後富有趣味的談資。

影視作品好不好看,劇本起決定性因素。《水滸傳》這齣好戲,自然是萬人空巷。從82版即山東版水滸到92版的央視水滸,至今仍然在電視上播放,最新翻拍的水滸又引起廣泛熱議,又帶起一波水滸流量。

我在某讀書軟件上看《水滸傳》時,顯示有十萬人讀水滸,還只是這一個版本(120回,不是金聖嘆的《第五才子書》)。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喜歡的水滸英雄,每個人都有最討厭的水滸人物。對於宋江,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看法。從最初的討厭到慢慢開始理解,其實也是自己對這個社會、對複雜的人世的體悟過程。

很多人都會在水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同情人物的遭際,欣賞英雄的氣概。

很多作品能靠大V轟動一時,那是流行作品。而《水滸傳》除了看熱鬧,還能看自己。看世間百態,嘗百樣人生。這是經典作品,經典永流傳。


讀書侃報


從金聖嘆腰斬的水滸傳最後一回的評語就可以看出金聖嘆有多無恥了

總批 :一部書七十回,可謂大鋪排,此一回可謂大結束。讀之正如千里群龍,一齊入海,更無絲毫未了之憾。【笑殺羅貫中橫添狗尾,徒見其醜也】。

或問:石碣天文,為是真有是事?為是宋江偽造?此痴人說夢之智也,作者亦只圖敘事既畢,重將一百八人姓名一一排列出來,為一部七十回書點睛結穴耳。

蓋始之以石碣,終之以石碣者,是此書大開闔;為事則有七十回,為人則有一百單八者,是此書大眼節。若夫其事其人之為有為無,此固從來著書之家之所不計,而奈之何今之讀書者之惟此是求也?

聚一百八人於水泊,而其書以終,不可以訓矣。忽然幻出盧俊義一夢,意蓋引張叔夜收討之一策,以為卒篇也。嗚呼!古之君子,未有不小心恭慎而後其書得傳者也。吾觀《水滸》洋洋數十萬言,而必以“天下太平”四字終之,其意可以見矣。後世乃復削去此節,盛誇招安,務令罪歸朝廷,而功歸強盜,甚且至於裒然以“忠義”二字而冠其端,抑何其好犯上作亂,至於如是之甚也哉!

【天罡、地煞等名,悉與本人不合,豈故為此不甚了了之文耶?吾安得更起耐庵而問之】!

不但改了別人的書振振有詞,還理直氣壯地嘲諷原作者。



六叔影視頻道


《水滸傳》評語用了評八股文眼光,也批評他對宋江詆譭過於主觀,無中生有,現代讀者已毋須再看其批語。

《水滸傳》,便有許多寫法。如魯達粗鹵是性急,史進粗鹵是少年任氣,李逵粗鹵是蠻,武松粗鹵是豪傑不受羈靮,阮小七粗鹵是悲憤無說處,焦挺粗鹵是氣質不好。

李逵是上上人物,寫得真是一片天真爛漫到底。看他意思,便是山泊中一百七人,無一個入得他眼。《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他好批語。

只如寫李逵,豈不段段都是妙絕文字,卻不知正為段段都在宋江事後,故便妙不可言。蓋作者只是痛恨宋江奸詐,故處處緊接出一段李逵樸誠來,做個形擊。其意思自在顯宋江之惡,卻不料反成李逵之妙也。此譬如刺槍,本要殺人,反使出一身家數。近世不知何人,不曉此意,卻節出李逵事來,另作一冊,題曰"壽張文集",可謂咬人屎撅,不是好狗。

寫李逵色色絕倒,真是化工肖物之筆。他都不必具論;只如逵還有兄李達,便定然排行第二也,他卻偏要一生自叫李大,直等急切中移名換姓時,反稱作李二,謂之乖覺。試想他肚裡,是何等沒分曉。

任是真正大豪傑好漢子,也還有時將銀子買得他心肯。獨有李逵,便銀子也買他不得,須要等他自肯,真又是一樣人。

林沖自然是上上人物,寫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徹,都使人怕。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業來,然琢削元氣也不少。吳用定然是上上人物,他奸猾便與宋江一般,只是比宋江,卻心地端正。

宋江是純用術數去籠絡人,吳用便明明白白驅策群力,有軍師之體。

吳用與宋江差處,只是吳用卻肯明白說自家是智多星,宋江定要說自家志誠質樸。

宋江只道自家籠罩吳用,吳用卻又實實籠罩宋江。兩個人心裡各各自知,外面又各各只做不知,寫得真是好看煞人。花榮自然是上上人物,寫得恁地文秀。阮小七是上上人物,寫得另是一樣氣色。一百八人中,真要算做第一個快人,心快口快,使人對之,齷齪都銷盡。

楊志、關勝是上上人物。

楊志寫來是舊家子弟,關勝寫來全是雲長變相。

秦明、索超是上中人物。史進只算上中人物,為他後半寫得不好。

呼延灼卻是出力寫得來的,然只是上中人物。

盧俊義、柴進只是上中人物。盧俊義傳,也算極力將英雄員外寫出來了,然終不免帶些呆氣。譬如畫駱駝,雖是龐然大物,卻到底看來覺道不俊。柴進無他長,只有好客一節。

朱仝與雷橫,是朱仝寫得好。然兩人都是上中人物。

楊雄與石秀,是石秀寫得好。然石秀便是中上人物,楊雄竟是中下人物。

公孫勝便是中上人物,備員而已。

李應只是中上人物,然也是體面上定得來,寫處全不見得。

阮小二、阮小五、張橫、張順,都是中上人物。燕青是中上人物,劉唐是中上人物,徐寧、董平是中上人物。

戴宗是中下人物,除卻神行,一件不足取。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金聖嘆評水滸節選) 第九回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陸虞候火燒草料場 (金聖嘆評《水滸》節選)

夫文章之法,豈一端而已乎?有先事而起波者,有事過而作波者,讀者於此,則惡可混然以為一事也。夫文自在此而眼光在後,則當知此文之起,自為後文,非為此文也;

文自在後而眼光在前,則當知此文未盡,自為前文,非為此文也。必如此,而後讀者之胸中有針有線,始信作者之腕下有經有緯。

不然者,幾何其不見一事即以為一事,又見一事即又以為一事,於是遂取事前先起之波,與事後未盡之波,累累然與正敘之事,並列而成三事耶?

如酒生兒李小二夫妻,非真謂林沖於牢城營有此一個相識,與之往來火熱也,意自在閣子背後聽說話一段絕妙奇文,則不得不先作此一個地步,所謂先事而起波也。

如莊家不肯回與酒吃,亦可別樣生髮,卻偏用花槍挑塊火柴,又把花槍爐裡一攬,何至拜揖之後向大多時,而花槍猶在手中耶?

陸謙、富安、管營、差撥四個人坐閣子中議事,不知所議何事,詳之則不可得詳,置之則不可得置。

忽斷忽續,忽明忽滅,如古錦之文不甚可指,斷碑之字不甚可讀,而深心好古之家自能於意外求而得之,真所謂鬼於文、聖於文者也。

殺出廟門時,看他一槍先搠倒差撥,接手便寫陸謙一句;寫陸謙不曾寫完,接手卻再搠富安;兩個倒矣,方翻身回來,刀剜陸謙,剜陸謙未畢,回頭卻見差撥爬起,便又且置陸謙,先割差撥頭挑在槍上;然後回過身來,作一頓割陸謙富安頭,結做一處。

舊人傳言:昔有畫北風圖者,盛暑張之,滿座都思挾纊;既又有畫雲漢圖者,祁寒對之,揮汗不止。於是千載嘖嘖,詫為奇事。

殊未知此特寒熱各作一幅,未為神奇之至也。耐庵此篇獨能於一幅之中,寒熱間作,寫雪便其寒徹骨,寫火便其熱照面。

昔百丈大師患瘧,僧眾請問:“伏惟和上尊候若何?”丈雲:“寒時便寒殺闍黎,熱時便熱殺闍黎。”今讀此篇,亦復寒時寒殺讀者,熱時熱殺讀者,真是一卷“瘧疾文字”,為藝林之絕奇也。

閣子背後聽四個人說話,聽得不仔細,正妙於聽得不仔細;山神廟裡聽三個人說話,聽得極仔細,又正妙於聽得極仔細。雖然,以閣子中間、山神廟前,兩番說話偏都兩番聽得,亦可以見冤家路窄矣!乃今愚人猶刺刺說人不休,則獨何哉?

此文通篇以火字發奇,乃又於大火之前,先寫許多火字,於大火之後,再寫許多火字。我讀之,因悟同是火也,而前乎陸謙,則有老軍借盆,恩情樸至;後乎陸謙,則有莊客借烘,又復恩情樸至;而中間一火,獨成大冤深禍,為可駭嘆也。

夫火何能作恩,火何能作怨,一加之以人事,而恩怨相去遂至於是!然則人行世上,觸手礙眼,皆屬禍機,亦復何樂乎哉!

文中寫情寫景處,都要細細詳察。如兩次照顧火盆,則明林沖非失火也;上拖一條棉被,則明林沖明日原要歸來,今止作一夜計也。如此等處甚多,我亦不能遍指,孔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矣。”

金聖嘆的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對《水滸傳》、《西廂記》、《左傳》等書及杜甫諸家唐詩都有評點。

他乩降才女葉小鸞,寫下動人篇章,成為江南士人佳話,亦為曹雪芹構思和創作《紅樓夢》的素材之一。金聖嘆提高通俗文學的地位,提出“六才子書”之說,使小說戲曲與傳統經傳詩歌並駕齊驅,受推崇為中國白話文學運動的先驅,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擴展資料:

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三月初三,金聖嘆生於蘇州,童年貧困孤獨,九歲入讀私塾,刻苦勤奮,思想獨立,喜愛閱讀,尤其沉迷於《水滸傳》,成年後考取秀才,耗費無度,以致常處貧困。

明清小說產業高度發達,也由此產生了專門評論、研究小說的一群人,比如著名的金聖嘆、毛宗崗等等。

這些人本身才華出眾,對古人的詩詞、小說也有獨到見解,雖然這個見解不一定被人接受,但確確實實對後人看待明清小說產生了重大影響

而金聖嘆更是文學評論家中的佼佼者,他敢發前人未發之見解,特別是對《水滸傳》的刪改評論影響十分巨大,對梁山首領宋江就十分不待見,後世對金聖嘆也褒貶不一。

金聖嘆為人孤高,率性而為,個人主義,以才子自居,狂放不羈,譏笑其他秀才庸俗愚拙。他自幼學佛,勸人向善,傾向佛道二家的自由放任,又有儒家的入世衝動。

他深感人生只是大夢一場,全然虛幻,短暫易逝,充滿煩惱失意,一切都不可恃,嚮往閒適平和的田園生活。他把男女之情與其他人情區分開來,強調其中必然含有色慾,出於自然,聖人禮制亦不廢情慾。

他亦不失儒生身份,期待有用於世,敬佩杜甫的忠君愛國,特別認同孔子弟子曾點。曾點以無意仕宦與嚮往自由而著名,為孔子所讚歎,金聖嘆特此取字為“聖嘆”。

政治思想上他傾向保守,批評明末官府苛政,同情被欺壓的百姓,甚至主張官逼民反,但認為王命和禮法終不可違,對盜匪大肆譴責,特別討厭梁山泊首領宋江。


電影資料庫


我是小俠,我來回來這個問題。

可以肯定的說,《水滸傳》不是因為金聖嘆的點評才流行的。

《水滸傳》從元、明時期起就是大IP了,裡面那些人物,比如宋江、李逵、燕青,他們的故事早早就開始在民間流傳。

《水滸傳》流行是因為人們喜聞樂見,金聖嘆不過是從文人的角度給它做了點評,(而且刪減了許多章節),推動了書的印刻和流傳。

打個比方,當時的《水滸傳》類似於現在網絡小說中的大IP,金聖嘆類似於把大IP改編電視劇的編劇。他讓《水滸傳》比原來火🔥了,但是不能否認《水滸傳》原來就很火。

而且,金聖嘆對《水滸傳》的點評和刪減一定程度改變了原來小說的風貌,就像網絡小說改編成電視劇一樣——丟了點原來的味道!

所以,金聖嘆對《水滸傳》是功是過還有待商榷呢。

如果喜歡可以關注 哦~


小俠記


水滸傳。火得很,跟金聖嘆評點無關。

第一,成書年代。水滸成書於元末明初,金聖嘆生活在明末清初。如果不火,等到金聖嘆的時代可能就看不到了!

第二,水滸傳的故事在民間早已流傳。施耐庵將元雜劇的故事加以改編使之更為傳神,更為大眾喜愛。

第三,水滸傳的確寫的好。金聖嘆評說,108個人,各個不同。因為在社會上影響比較大,所以之後有御用文人寫蕩寇志來震懾人心,結果沒有什麼用!


haoshise


首先水滸傳寫的確實是好!文化“怪傑”金聖嘆也的確很欣賞這部小說!將之歸納為“才子書”!可見其文采之炫目!加之金聖之水滸批註有很多是入骨三分的犀利評價,客觀上為此書之廣泛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本人認為首要是小說作品本身之超優秀才廣為天下知的!將其入選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當之無愧!


鴻飛001


水滸傳本就是四大名著,有著深厚的文學功底,所述一百單八將個個精彩,用文字活靈活現的展現在讀者面前,更有其中的人物個性、故事、生活環境、待人接物……莫不精彩,水滸傳的紅是必然的,而金聖嘆的評則是知音般的理解和分析,進一步挖掘了水滸傳的內涵和魅力,讓更多的人理解和愛上水滸傳。所以水滸傳的紅是自身實力,金聖嘆的評是加了一把大火。


說品天地


恰恰相反吧,先有水滸傳,後有點評吧,央視早版水滸傳記得在我三年級那會暑假裡每天下午播放,打鬥真實,人物刻畫很到位,而後張紀中好像又拍了一部,但是沒有看,還是喜歡第一部,第一部水滸受到民眾喜歡,只不過當時不叫紅,反而金聖嘆是看了以後才有的點評


花花羊9527


不是。《水滸》在沒有書之前,民間就有“武老二(武松)”的話本流傳。因此,《水滸》首先是因為武松而紅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武松的話本和說唱,也不會有後來的《水滸》和《金瓶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