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書法一定要寫出風格?

北望書齋


並非一定要有個人風格。我認為有功底的字即可被稱為書法,而不是有風格的字。

如果你能寫出完美的打印體,那也是功底,也叫書法。雖然在裝模作樣的藝術家面前顯得比較low,但是你真實,專一而執著,你能日復一日寫著如此無聊的字體,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其實也會有很多人佩服你,是有市場的。

如果你能和田英章諸多弟子一樣,寫得和田英章差不多,那也是寫得一手“田體”,也算是田體書法,參加國展雖然無望,辦個班至少不愁被學生以及學生家長質疑水平。

所以沒有個人風格的字並沒有什麼關係,關鍵是看與你個人追求合不合。如果你希望成為藝術家,你一定得寫出個人風格,但是社會並不需要如此多藝術家。尤其是在如今高校批量生產藝術家的大環境下,成為一名工匠雖然看著不高端,但至少窮不死。

我個人只是喜歡單純的寫字,並不希望成為一名工匠,也不希望被打上藝術家的標籤。因此風格對於我來說並不重要。



王小司書法課


你的作品就如同你的孩子,當然得跟你姓,而且小樣得像你!否則你樂意嗎?顏肥柳骨,那就是人家的面貌,沒有獨家語言怎麼稱得上大師呢?只仿別人的總歸是二流。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見解為何要放棄?





水雲閣主人


我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學習書法講究繼承和發展。我們的書法是隨著文字的發展而發展的。漢字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的作用。漢字本身也是一種造型藝術。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刻劃符號,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鐘鼎文,秦代篆書,漢代隸書等文字都在不斷髮展。

“隸變"使中國的象形文字進入由點畫組成的方塊字,使文字抽象符號化,把曲弧線條變成點畫波磔形態。三國時鐘繇創楷書,東晉出現“書聖”王羲之,其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書法具有了審美價值。

書法的發展在各個朝代都有其鮮明特色: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尚“古”,明尚“體″,清尚“碑”。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李斯、史游、蔡邕、鍾繇、皇象、王義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張旭、顏真卿、懷素、柳公權、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趙之謙、吳昌碩等等大家。他們都繼承了前人的優秀傳統但又都各具特點,具有自己的風格、面貌。現代書法也是如此,既要有傳統又要有創新,書法才會有生命力,生生不息,發展下去。


大海書畫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並非一定要有個人風格。我認為有功底的字即可被稱為書法,而不是有風格的字。

如果你能寫出完美的打印體,那也是功底,也叫書法。雖然在裝模作樣的藝術家面前顯得比較low,但是你真實,專一而執著,你能日復一日寫著如此無聊的字體,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其實也會有很多人佩服你,是有市場的

所以,學書要形成風格是對有深厚功底,對傳統書法有了系統而全面的瞭解的書者而言。

沒有任何一位書家是脫離傳統書法而存在的,ta的風格也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之上。而且風格還要區別於習氣,如果一個書者因為個人的陋習而形成風格,這樣的風格是不足道的。創新是書畫藝術的生命與價值所在,但書法的創新必須建立在傳統基礎之上,傳統好比高樓大廈之地基,地基不牢,高樓註定會垮塌。只有長時間的積累,遍習名家,順應自然,不經意中會形成並表現自我的書法個性氣質,若僅是為變而變,為變而強變,則氣韻不通暢,終究難免要落入醜書的行例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leonardo龍


我們常用“寫出了個人風格和特色”這麼一句話,來評價某個書法家的作品有極高的藝術性。

確實,歷數合時代書法大家,像王羲之“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比如顏魯公“創顏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比如李北海“初學王右軍行法,即得奇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這樣的範例比比皆是。

書法的大成就在於創新,這句極簡單的話卻迷惑了很多人,甚至有人會問寫字成為書法藝術,要有個人的獨特性,那為什麼還要臨帖師古呢?

這中間其實忽略了一個關鍵的因素,書法的“法度”。

書法的法度是什麼呢?是確保你是書法的一種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書法也不例外。

書法的法,包括筆法、墨法、字法、章法。

規矩和藝術看起來好像有點矛盾,打個比方或許就明白了。

比方做衣服吧,你一定要按衣服的特性、做衣服的尺寸計算方法——也就是規矩來做,才可以稱得上衣服。至於它受不受人喜歡,前提還是衣服。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大概也就這麼個意思。




愛畫畫的鄒老師


書學即人學,自古就有書為心畫之說。書法是為了表露心際,展現胸懷。書法藝術不僅僅是一門造型藝術,也是一門表現藝術。他不同於繪畫對客觀世界的描摹—注重現實的再現。而是以及其簡練的線條抽象概論世界,表達對世界的認識和態度。如看到歐陽詢的楷書,就會感受到他面爭庭折,骨鯁特立的風采。看到虞世南的楷書就會感受到他溫潤如玉,恭儉謙讓的儒風。

正是書法這種表現人的對世界的構想、哲思。書法才應寫出自己的風格。書如其人,書法的高低正是看書法家的創見高低,他賦予了書法以什麼樣的意義。看他獨特的藝術視角。通過他的視角得到對世界的新的認識。秦人賦予了小篆以工穩,正如其統一的法度。漢人賦予了隸書以雄渾,正如其北擊匈奴的氣概。晉人賦予了行書以飄美,正如其名士氣質、雅好風流。

縱觀中國書法史,被後人推崇的大家們無不別立面目。為後人提供著優秀而不同範式。正如黃庭堅所說的“學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也正是書法這種表現人格的獨一性,使得當今一些藝術家不惜聲名,大膽誇張,追求本性的表露,遵循靈魂的放逸。不慕風雅,唯求不同。


無非是書法


創新是書畫藝術的生命與價值所在,但書法的創新必須建立在傳統基礎之上,傳統好比高樓大廈之地基,地基不牢,高樓註定會垮塌。只有長時間的積累,遍習名家,順應自然,不經意中會形成並表現自我的書法個性氣質,若僅是為變而變,為變而強變,則氣韻不通暢,終究難免要落入醜書的行例。




心煉丹青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書法當然是要各具風格,才能百家齊飛啊,各具風格的書法作品才能豐富書法藝術的內涵,每一個人的書法風格都是不一樣的,這和每一個人的學習、生活經歷以及個人的性格有關係,所以古人說“字如其人”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沒有個性沒有區別,那書法藝術還有什麼意義,你用電腦打出來的字體都一樣,那些能稱為書法?


未能與時間和解


我一直認為同樣是寫字,同樣是書法,當然這是籠統的這麼說,我覺得寫字只還是一般層次,既然能稱得上書法這個層次應該比寫字更高一層。親愛的頭條朋友你覺得呢?

這麼粗略的一分,我們大多數人即使是練書法,我覺得通常都應該算練寫字。

一般的練練字,要求不必要有什麼自己的獨特風格,大體工整,美觀,漂亮就行了。

至於,跨過寫字,對於寫字有更高,更深入的追求,就是書法層次的了,要寫出有自己有別於人的所謂的風格特點,真是不易。若想像蘇黃米蔡這樣卓然成家怕是盡其一生也未必能成。

都是即便是這樣,既然進了書法圈,許多人還是孜孜以求……

對了為什麼書法一定要寫出自己的風格呢?

我想應該是:表明一下自己的實力,證明一下這個“世界”我來過!我也有一席之地!

回答完畢!呵呵見笑了.


書法志


不用故意,就能出個人風格。但是怎樣的風格要看大家認不認可,只要人可了,就是好的。但沒人認可,只是孤芳自賞估計挺悲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