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軼事:奚嘯伯在天津挨茶碗

梨園軼事:奚嘯伯在天津挨茶碗


沒錯,又是在天津......

1939年冬,京劇老生奚嘯伯在天津天寶戲院演出《楊家將》,因時間太晚,未帶“夜審潘洪”,臺下立刻“通”(舊社會戲院中最粗暴的一種喝倒彩的方式)聲四起,“退票”之聲不絕於耳,緊跟著,果皮、茶壺、茶碗飛上了臺,整個戲院烏煙瘴氣……

幾小時後,天津《庸報》幸災樂禍地赫然登出了一則消息:《奚嘯伯挨茶碗》。看了這段舊文,目下一般中、青年演員恐不免駭然為之咋舌。其實,“挨茶碗”,這在奚嘯伯先生坎坷艱辛的舞臺生涯中,不過是無數小打擊、挫折裡的一段小插曲而已。

當奚先生青年時代以票友身份立志下海從藝時,迎來的是梨園行和評論界中一些宗派、保守勢力的兜頭一棍。當他竭力開拓戲路,學言(菊朋)派而又不死守一戶,更兼採餘(叔巖)、馬(連良)之長,並執弟子禮問藝於李洪春先生門下,技藝日精月進時,又被一些人斥之為“非言非馬”、“生意眼”、“趕時髦”。後來,奚嘯伯小有名氣了。他自挑大樑,組班演出。在臺上毫不惜力,日夜兩工是常事,而且常演雙出:《審頭刺湯》加《戰北原》,《擊鼓罵曹》加《二進宮》,《舉鼎觀畫》加《朱痕記》,《失空斬》加《御碑亭》。這也給他招來了非議:“奚嘯伯不要命了!早晚累死拉倒。”

舊社會,吃這碗戲飯可真難哪!面對打擊、干擾,奚嘯伯不動搖,不頹喪,他孜孜於表演藝術的千錘百煉,逐步形成了委婉細膩、清新雅緻的獨特風格,終於以自己個性化的藝術成果打開了局面,贏得了廣大觀眾和行家的讚賞,創造了京劇老生奚派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