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經典書籍《遊戲力》: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動起來

你理想中省心的孩子是什麼樣的?

乖巧聽話,每天早上麻利地起床,自己穿好衣服,快速刷牙、洗臉、吃早飯,然後開心地背上小書包自己上學去。

認真好學,上課認真聽講,積極舉手發言,放學回家不用爸媽催就主動寫作業,從不拖拖拉拉、粗心大意,成績很好,完全不用家長操心。

不亂髮脾氣,就算沒給他買想要的玩具,沒有陪他玩,沒給他買想吃的零食,他也不鬧。

會主動去學習、打理自己生活的孩子最懂事也最讓人省心,可現實中,我們的孩子是怎麼樣的呢?

不聽話、不願意上學、寫作業磨蹭、愛發脾氣,遇到一點不高興的就大哭大鬧……

家庭教育經典書籍《遊戲力》: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動起來

面對孩子這些“問題”,你常用的應對辦法是耐心講道理?還是吼叫打罵?

我們要麼是強迫孩子服從自己的命令,要麼經不住孩子軟磨硬泡,依了孩子。

其實,在強迫和順從孩子之外,我們還有另一種更好的選擇,那就是“遊戲力”。

“遊戲力”是什麼?

一次在地鐵上,有兩個孩子在推搡打鬧,孩子媽媽意識到這會吵到旁邊人,但她沒有大聲呵斥制止,而是邀請孩子和自己一起玩手指加減法的遊戲。

一接受到邀請,孩子們就停止打鬧,愉快地玩手指遊戲去了。孩子們很配合她,遊戲中,三人笑聲不斷。

剛才吵鬧的畫面瞬間變得溫馨,而這個過程中,沒有一聲吼叫,也沒有一句說教。

那是什麼改變了孩子的行為?就是“遊戲力”。

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說,遊戲,是孩子的天然語言,用他的語言,才能有效地讓孩子知道:我們是愛他的,我們是在幫助他,而不是命令或強迫他。

對於中小學階段的孩子,遊戲是釋放情緒、緩解壓力、提高學習效率、學會溝通協作的重要途徑;對於父母,遊戲是讀懂孩子內心的重要方式。

所以,當你面對孩子不知道怎麼辦了,就和孩子“玩遊戲”吧。

家庭教育經典書籍《遊戲力》: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動起來


“遊戲力”讓孩子自願動起來

用遊戲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更願去做他該做的事情,也讓父母更省心。

很多孩子都有到點不肯起床、回家不願寫作業等問題,家長操碎了心。

其實,孩子拒絕的不是起床、寫作業這件事情,而是被父母強迫、命令去做這件事的感受。

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我們的好意,而是我們的逼迫,自然就不願行動。

如果換成遊戲的方式,孩子的接受程度和行動力就會大大提高。

這一點在我家得到實際印證,效果太明顯。

疫情期間,女兒每天在樓上房間上網課,我就在樓下廚房準備早午晚餐。

一般女兒上午網課結束,午餐也就準備好了,可每每這時候,請女兒下樓吃飯都是一大難題。不磨蹭個十幾二十分鐘,她根本不下來。

在接觸“遊戲力”這個概念之前,我每天要花5分鐘,費盡口舌喊孩子下樓,有時候喊不動,直接氣得衝到樓上,指著孩子吼:“你到底吃不吃飯,再不下去就別吃了!”

這個時候,孩子總是低著頭,有時候眼裡還閃著淚花,邊用袖子遮著臉,邊一步步慢慢下樓,坐到飯桌上後也是一聲不吭。

但在瞭解了“遊戲力”的方式之後,我開始轉變方式,以女兒夥伴的身份,和她一起比賽下樓。

比如我會說:

我今天下樓的時候,計算了一下從樓梯口到廚房門口的時間,以我的速度,需要花25秒,不知道以你的速度,20秒能不能到呢?

女兒收到我的比賽邀請,每次都會立刻下樓,這個時候我會給她計時,來看看我倆誰的速度更快。有時我快2秒,有時她快2秒。

現在每次喊女兒下樓,頗有互相挑戰的感覺,女兒樂在其中,我也省心不少。

家庭教育經典書籍《遊戲力》: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動起來

通過用遊戲的方式來引導孩子的行為,我越來越發現:

並不是孩子不聽話不配合,而是我們沒有找到和他們建立聯結的有效方式,也就是沒有讓孩子真正明白我們在說什麼,他需要做什麼。

因此陷入了 “我越說孩子越不聽,我就更加愛抱怨和指責孩子” 的怪圈。

“遊戲力”,就是一種最有效的聯結方式。

它能讓孩子更懂我們在說什麼,也更懂他們自己需要做什麼、怎麼做。

家庭教育經典書籍《遊戲力》: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動起來

第一個被“遊戲力”養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科恩博士的女兒艾瑪,可以說是第一個被“遊戲力”養大的孩子。

對於這種教育方式,長大後的艾瑪說:

“玩遊戲讓我和父母的關係特別好,直到現在也很親近;


我還在遊戲裡學會了創造力、探索、抗挫力、挑戰自我;


我很感激我父母養育我的方式,我想要用我爸爸養育我的方式來把我的孩子養大。”

用玩遊戲的方式來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不僅能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同時也能讓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更親密。

通過一起遊戲,孩子在歡樂與笑聲中,讀懂父母的要求,變得乖巧聽話。

心理學家勞倫斯 • 科恩博士在與女兒的相處中使用到了遊戲力,他是第一個提出“遊戲力”的概念的人。

憑藉自己豐富的與兒童、父母工作的實際經驗,專長於兒童遊戲、遊戲治療和親子教養領域,他寫出了《遊戲力》這本書,獲得美國國家親子出版獎金獎,此書被譯成了十四種語言,全球銷售。

心理學家約翰•蒙尼,為了研究遊戲的意義,他用猴子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他把幾隻活潑可愛一向愛玩的小猴,和同伴們隔離開來,單獨關在一個籠子裡,不讓它們跟同伴有玩耍、嬉鬧的機會。

一段時間後,他發現,那些被剝奪了玩耍機會的小猴子,在長大後,不管是性格、還是行為習慣上,都比不上其他和同伴玩耍的孩子,會顯得孤僻、木訥,甚至敏感、易怒、暴躁。

這個實驗讓教育學家意識到,遊戲對於孩子的性格、創造力、想象力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也進一步說明了,“遊戲力”的重要性。

4個步驟,讓孩子成為省心孩子,在遊戲中變更好

科恩博士在《遊戲力》一書中,不僅用大量的生活事例向我們證明了“遊戲力”的教育作用,更是詳細說明了如何運用“遊戲力”的4個步驟,讓我們可以在自己家裡實施。

4個步驟,成功開展遊戲力,幫助我們進入孩子的世界,讓孩子成為省心孩子。

家庭教育經典書籍《遊戲力》: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動起來

第一個步驟:覺察到孩子需要遊戲的合適時機。

孩子需要遊戲的時機,分兩種情況:

從孩子的角度,最典型的是孩子用行為告訴我們,這時需要用遊戲的方式來和他們溝通,比如我們不管怎麼說孩子都不聽不去做、孩子因為某件事一直哭鬧不停等。

從父母的角度,當我們感覺實在想不出辦法來教育孩子,或者感覺非常疲憊,對孩子無可奈何時,可以恰當地使用遊戲力,避免和孩子發生爭吵傷害孩子。

第二個步驟:選取適合孩子和當時情境的遊戲。

第三個步驟:孩子主導遊戲,父母跟隨。

比如有個被朋友排斥的孩子,非要扮演一個拒絕他人的角色,把對方當作討厭鬼,這時他的爸爸就專心扮演一個搞笑的“哀求者”,順便說出了交朋友的方法。

孩子從這個遊戲中感受到和父親的聯結,也瞭解到自己被其他朋友所排斥並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還學到了交朋友的方式。

第四個步驟:需要突破時,父母適當干預遊戲

第四個步驟,當孩子已經享受遊戲的樂趣,但需要擺脫困境或者突破自己時,必要的時候我們要主導遊戲。

家庭教育經典書籍《遊戲力》: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動起來

書中針對每個步驟的實際運用,給出的案例非常多,講述的遊戲過程也很詳細,對於遊戲中孩子的心理狀態、大人的指導,也有很深入的分析,非常值得我們借鑑和參考。

孩子惹是生非、無理取鬧,我們氣憤、煩躁,無計可施的我們常常忍不住衝孩子大喊大叫。

但吼完之後我們又常感到後悔,陷在本書作者科恩博士所說的“情感斷裂”中,等待著有人伸出援手。

當讀完《遊戲力》這本書,你就會發現自己得救了。

不用費力和孩子講道理,更不用發脾氣,而是讓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自信”,不用家長過度操心。

笑聲激發孩子天性中的合作和勇氣

如何讓孩子和我們的關係更親密?

如何讓孩子變得更自信、有力量?

如何讓孩子更願意去做他該做的事情?

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懂事省心的孩子?

……

這些是每一個父母都面臨的問題。

《遊戲力》這本書,通過幾十個案例告訴我們,孩子的任何行為都在表達著一份合理的內心需求,只不過表達方式有時是無理取鬧。

而與孩子有效溝通的第一步,就是及時而準確地“翻譯”出隱藏在這些表面行為背後的需求。

作者在書中建議了大小幾百種處理問題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是提醒我們:如果我們想告訴孩子什麼,那麼最好的方式是“玩給他看”,而不是“說給他聽”。

書中深刻的分析,來自深厚的專業功底,但全書幾乎沒有出現專業名詞,輕鬆的閱讀中處處能體會到一位遊戲大師的幽默與親和。

最難得的是,書中對父母沒有批評,只有體貼和建設性意見。

開展遊戲力中,可能遇到的4種困境

家庭教育經典書籍《遊戲力》: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動起來

第一種困境是父母的杯子空了或者不喜歡孩子的遊戲。

記得網上很流行一句話,不是你脾氣不好,你只是太累了。很多時候,我們養育孩子,之所以覺得沒辦法、太苦惱,很大的原因是當時的情境下,我們身心俱疲,孩子成為壓倒我們意志力的最後一根稻草。

第二種困境是:孩子負面情緒激烈、大吵大鬧,無法溝通。

從心理學角度論述,認為大吵大鬧通常隱含著三種需求:依賴、獨立和攻擊性。有時我們也會困擾,為什麼孩子什麼都想要依賴我們,而有時什麼都想要自己做。這其實並不矛盾,有些情況下,孩子的依賴並不是與我們聯結,而只是在逃避外部世界,這時他們需要一點鼓勵,從而走向獨立。

第三種困境:孩子不守規則、把我們激怒時,我們甚至想要懲罰和威脅孩子時。

說到底,遊戲力提供了一種融洽的氛圍和順利溝通的契機,但具體解決的策略,還需要我們耐心傾聽,具體分析。

第四種困境,多個孩子之間的複雜遊戲。

比如我們給一個孩子買了靴子,另一個孩子並不缺少靴子,但是他也想要,這時我們就要覺察,第二個孩子是把父母的愛理解為了那雙靴子。

而如果父母能和他好好解釋,表達愛意,並且基於他自己的需求來給予滿足,這樣孩子就能夠不糾結於兄弟姐妹得到了什麼,而是重新審視自己和父母的聯結,以及自己真正的需求。

家庭教育經典書籍《遊戲力》: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動起來

總結一下《遊戲力》這本書教給我們的內容:

1. 遊戲力養育方式的價值


可以建立父母和孩子親密的聯結,幫助孩子戰勝無力感,培養自信,還能夠平復負面情緒,修復內心的傷害。


2. 作為父母,如何開展遊戲力?


我們要選擇覺察使用遊戲力的時機,根據孩子的性別、情境等選取適合的遊戲,並且在遊戲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什麼時候讓孩子主導,什麼時候可以主導孩子,要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採取行動。


3. 遊戲力養育方式中可能會遇到的難題及解決策略。


當父母太累的時候,在孩子負面情緒激烈時,當被孩子激怒時以及多子女家庭中的遊戲力,都要隨時覺察自己和孩子的狀態,在讓自己冷靜後理性地看待,而不要被情緒所掌控。


如果你也想看看、聊聊家裡事兒,歡迎點擊藍字關注 ,陪你看家長裡短,交流教育觀念,一起探索更多教育好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