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學說話,該不讓他學方言?

老侃電影


讓不讓孩子學方言取決於孩子的意願,以及周邊的環境,而不是硬性地去教。


從小我跟孩子講的都是普通話,但這次疫情待在了外公外婆家,於是就講起了方言。由於外公外婆不講普通話,孩子每天聽方言,就自然而然地跟著說。剛開始很蹩腳,學了兩個月,現在感覺挺溜了,有問有答很順利。有時我跟她講普通話,她會回答我方言。


所以,讓不讓孩子學,主要看孩子跟環境。如果去了普通話環境,孩子可能會忘掉方言,但如果經常跟孩子“複習”,孩子就會真的掌握一門方言。這樣也挺好的。


親戚家的孩子從小既講方言又說普通話,現在5歲,方言普通話張口就來,切換自如。所以,讓孩子從小多學一門“語言”還是有好處的,平時可以多教教寶寶。


花醒育兒


我覺得方言可以不著急著學,拿我自己來打比方吧,從我學說話開始,我的家人們就只用普通話來跟我進行交流,連說慣了家鄉話的爺爺奶奶也說著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跟我交流。長大以後,我很感謝我的爸爸媽媽給我營造了這樣一種環境,在剛進去小學的時候,很多小孩都說家鄉話,但是老師要求我們說普通話,因為我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不僅得到了老師的表揚,還給我帶來了很多自信,後來到了大學,需要考普通話證,當同學們都在糾正字音的時候,因為自己去測試過,是一級乙等的水平,所以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去考試了,說到底還是感謝我的父母。其實家鄉話等到長大之後,自然會學會,我個人認為,剛學說話還是教普通話好一點,以後說話帶的口音不會很重


卷卷吃飽沒


嗨嘍,我是晨寶麻麻,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該不該讓寶寶學習方言?

晨寶現在一歲18個月了,現在正是探索一切好奇的事物,當然了也包括說話。我跟父母住在一起家裡是農村的。

現在大多數的80、90後的父母教孩子說普通說,我也不例外了[呲牙],有時也要考慮到實際情況家裡的爺爺奶奶不會說普通話,如果強烈要求說出來的普通話也是特別差強人意,還不如讓孩子順其自然,父母要相信小孩子的適合能力特別強[贊],在這裡不得不說一下我朋友家的孩子,從出生到現在3歲一直是我朋友自己帶,從小教普通話,朋友懷二胎時讓奶奶幫忙帶一個禮拜,娃學會了當地的方言,朋友來接時又跟媽媽說起了普通話,不得不感嘆孩子的適合能力特別的強。

如果家裡的爺爺奶奶會說普通話,就不牽扯方言教或不教的問題了。

我覺得方言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又是一大特色,56種文化56種語言相輔相成。

祝寶寶身體健康,以上是我個人建議,家長們可以參考一下。一起交流育兒經驗,陪孩子快樂成長 #晨寶麻麻





晨寶麻麻


由於開始上學、出社會人手必備普通話,很多地方方言慢慢失傳了,方言必須學,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傳統文化。

方言並不影響孩子學普通話。孩子的語言完全取決於寶寶周圍環境中誰和他互動最頻繁以及長時間生活語言環境影響。

0-6歲孩子天生對多種語言有超高適應和模仿,隨著年齡越大,再去學習新的地方言就很難了。說我身邊近2年例子吧!我侄女從小都是我姐帶,日常環境全是普通話,我媽講粵語的,不會講普通話,一歲9個月我媽過去幫忙一起帶,他們倆溝通是粵語,我媽講的粵語侄女全都能聽明白,反而是侄女講的普通話我媽沒聽懂[我想靜靜]現在侄女2歲半了,會流利粵語和我媽溝通、普通話和我姐溝通[大笑]其實孩子比我們想象中要聰明哦~

在排除影響語言發展心理生理生長髮育因素,只要方法適當,保證足夠語言環境氛圍給到孩子,尊重孩子生長規律,就不用太擔心方言對孩子學語言有影響啦!

在孩子剛學說話有一點需要多加註意:

家裡人要分工好和孩子溝通語言。比如媽媽負責講普通話,爸爸就講方言。在和孩子溝通時候特別忌諱同一個人一句普通話一句方言混著講,這樣讓剛開始學說話寶寶產生混淆。分工讓孩子保證在不同語言氛圍下學習吸收,孩子自然而然知道和誰時該講什麼話。


早教老師胖胖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方言對於小朋友來說方言和不通話沒有太大的區別,生活的環境哪怕沒有教孩子也會自己跟著學會。我自己的寶寶現在一歲半了,現在正是開始學說話的時候,當我們說話的時候在一旁的寶寶有時候也會跟著大人學。但有些寶寶不是自己的爸爸媽媽帶都是爺爺奶奶帶,他們就不怎麼會說普通話,就是用方言來教,所以說學會自己家鄉的方言挺好的。





湘西龍老弟


對於該給寶寶說方言還是普通話沒有什麼硬性規定,但是為了孩子剛開始讀幼兒園的時候能夠快速融入集體中,還是建議先學普通話。

我的孩子是從小接觸的就是普通話,我先生的爸爸媽媽有時候會說家鄉話,但我也不去阻止就是,因為會自己的一方方言也沒有什麼關係。

只說說以後孩子上幼兒園 ,會普通話及更能講好普通話,我們還是比較偏向教普通話。

優勢:有個朋友,她孩子就是一直堅持教普通話到孩子讀幼兒園的時候,優勢出來了,孩子上廁所、喝水什麼的,需要和老師溝通的,用標準的普通話表述出來,老師一聽就懂,溝通毫不費力,平時每天上學也是高高興興的去,高高興興的回來。

劣勢:一開始接受方言教育的,來到新環境不適應,所說的老師聽不懂,無法提供有效的幫助,孩子也聽不懂老師的話,以至於孩子對學校、對老師、對同學產生抗拒,心裡有挫敗感,從而厭惡去學校。這種情況要一直持續到他能準確的表達為止。也有好一點的老師,會根據經驗猜測、琢磨孩子的意思。但班上那麼多學生,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在看著你家的孩子。

所以說,幼兒期寶寶還是先教普通話,方便他讀書時能快速融入集體,能輕鬆帶娃,平時大人之間可以說方言,在你們說方言的時候,方言其實也有進入孩子的大腦,它會在某一點突然爆發,然後你會發現,孩子在不知不覺中也學會了方言。

所以說,家長不必糾結於該學方言還是普通話,只要先後順序對了,一切都水到渠成。



咕媽育兒百科


剛學會說話的孩子最好父母教他普通話,像我們農村孩子那時候哪有父母和你說普通話都是方言,現在生活水平好了相對來說孩子以後上學和同學說話都是普通話,哪像我們那時候一直上到初中畢業去打工,別人說話能聽懂 我說話他們眼睛👀珠子似懂似不懂的樣子很是卑微到不敢說話,還要抄事著說些方言參雜普通話感覺自己說出去的話都有點變扭,所以說孩子剛會學說話一定要教普通話以後好方便與人溝通。


大寶你來了


孩子到了該學說話的階段,不少家長開始犯難,不知道該讓孩子先學方言,還是先學普通話?

這個話題一經傳到網上,網友們就炸開了鍋,議論紛紛。大家基本上就分為兩派,一派是說普通話,應該先學普通話,畢竟是大勢所趨,到社會上大家都是說普通話。另一派說的是先學方言,不能讓孩子忘本。

問:那麼身為家長的你是否也有這種困惑呢?

答:有條件的話,可以先讓孩子先學方言再學普通話。

為什麼要這麼做?

一、可以和老家的人交流

一些三線或者四線小城市,還有農村這些地方人們一般還是以方言為主。父母如果不教孩子學方言,孩子回到家鄉以後不管是跟家裡老人、親戚、小孩交流,還是去超市、學校、其他公共場所都有可能會出現語言交流不通的情況。

二、多學一門語言

一般認為,孩子以後都是用普通話來進行交流,所以在孩子剛學說話的時候,直接教他普通話就行了。其實這只是家長們的一種慣性思維,因為每個地方的方言都有自己的特色,而這些方言本身也是一門藝術,讓孩子們多掌握一門語言對腦部發育也有好處。

尤其是對於孩子來說,從方言過渡到普通話相對來說會比較容易,如果是先學普通話再學方言,無疑相當於再學另一門語言了。

三、學普通話的途徑多

普通話畢竟是社會的主要交流工具,所以不管到哪,基本都可以聽得懂別人說的話。甚至在孩子最常接觸到的電視、電腦等途徑也對孩子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再加上普通話比較容易學,如果不是對孩子的普通話有考級般的要求,可以讓孩子自學,也足以讓他去和別人交流了。

四、學得更準確

如果孩子在早期就學普通話,基本上也是跟著父母在學,而父母的普通話是否標準,這個就要打個問號了。所以父母不如先把自己擅長的方言教給孩子,然後讓孩子的普通話到更好環境中自學。

既然決定交給孩子學方言,那麼教的時候需要注意些什麼呢?

第一,父母在教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要分工明確,是爸爸教普通話媽媽教方言,還是反過來?如果一起教,孩子很容易迷惑,學習起來容易煩躁,不利於長久的學習。

第二,父母要學會鼓勵孩子多與別人交流,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也能得到鍛鍊。

舉報/反饋



幼兒園老師李貓貓


孩子在學習說話時,該不該讓他學習方言呢?

方言是一門家鄉語言,這是應該學習的。如果是孩子在牙牙學語時候學習也是妥當的,到了一定的年齡還是建議讓孩子用普通話交流,畢竟普通話現在已經普及全球。

當一個人在說普通話的時候讓他說髒話他是說不出來的,即使說出來也很彆扭,如果用當地方方言我相信各種髒話都可能脫口而出,多說普通話這也是一種修養。

用普通話表達也是對人的尊重,同樣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注意:孩子年齡較小階段不太容易區分普通話和部分方言的發音容易混淆,當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可以多學習一些方言。

會多種方言也是一門技能,與外鄉人溝通談判時,給人賓至如歸的感覺,更方便你談判成交。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您滿意,謝謝


韋韋韋小仔


寶寶已經到了學說話的年齡,平時在家跟他主要是說方言的,有時候也說幾句普通話,不知道這會不會對寶寶說話有影響。研究發現,如果多種語言混雜,可能會導致寶寶說話晚。專家建議,為了避免讓孩子“開不了口”,在教孩子說話的時候最好從小就用標準的普通話。    1、媽媽疑惑:複雜語言環境對寶寶說話有影響?   爺爺奶奶在家裡說方言,爸爸說廣東話,媽媽是說普通話。家裡複雜的語言環境讓媽媽很擔憂,兒子寧寧已經兩歲了,除了喊“爸爸媽媽”比較清楚之外,其他話都是依依呀呀的口齒不清。看著一些同齡的小朋友語言流利,媽媽真是很焦急。醫院檢查並沒發現有什麼異常,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是不是因為家裡人“各說各話”對寶寶學說話有影響?   有研究指出,講兩種以上的方言的家庭的孩子,比單講一種語言的家庭的孩子更多地出現發育性語言障礙,且以2至3歲年齡的兒童較為突出。所以家庭語言環境過於複雜,就像寧寧家庭那樣多種方言並存,這會使正處於模仿成人學習語言的寧寧產生困惑,其結果是導致說話晚。    2、語言混雜對寶寶說話有哪些影響?   寶寶困惑,金口難開   在家庭中交流語言不統一,寶寶想要模仿學習很難,他不知道哪個音是正確的,再加上寶寶辨別能力差,孩子變成了跟誰在一起就學誰說話,結果學習語言的階段拉長了,最後是連一套完整的語言也說不清了。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寶寶在該說話的年齡卻金口難開。   嚴重可能失語症   更為嚴重的影響是多種語言環境可能讓寶寶變成“啞巴”,即患上失語症或自閉症。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統計,目前美國兒童自閉症發病率比上世紀80年代增長了10倍,每300個兒童中就有1個患上此病。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們生活在多語言的文化環境中,寶寶無所適從,因不適應這種複雜的語言環境而患上自閉症。   混亂語言,混亂思維   家裡多種方言並存,寶寶周圍的人有的說這樣的話,有的說那樣的話,致使寶寶一直在這種“混亂”的環境下長大。例如,年輕的媽媽每天晚上用普通話給寶寶講故事,同一個故事,奶奶在白天的時候用方言講,講法不同,故事內容裡的叫法也不同。媽媽再給寶寶講故事讓其指認東西時,寶寶都是充滿疑惑的眼神,因為多種語言來講,造成了寶寶語言思維的混亂。    3、家庭語言雜亂,寶寶語言怎麼教   孩子開始學說話了,確實要注意各種方言對他的影響,尤其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期。但有研究發現在寶寶1歲前,家長大可放心地讓孩子的大腦儲存不同的語言,多跟寶寶說話,就能儘可能開發寶寶的“語言識別能力”。但家長要及時注意把握住語言表達關鍵期,在1歲以後用標準普通話教孩子說話。   堅持用一種語言   如果爸媽都是說粵語的,你可以選擇用粵語作為寶寶的第一母語。但如果家庭語言環境複雜,小編則建議還是使用普通話來教育孩子。注意不要混用方言或說兒語。   當寶寶剛開始學習說話時,家人對寶寶說話應標準清晰,讓寶寶有正確的學習範本。不要因為普通話水平較差就放棄和寶寶說普通話,要知道,即使是帶有方言腔的普通話也比純粹用方言與寶寶交流更有益於他學習語言。   及時指導或糾正   如果你發現寶寶用手指指著某樣東西說不出口,有可能是因為他缺乏這個詞彙,或者是各種方言的表達讓他感到困惑。這時候你可以用標準的普通話跟他說“我想要桃子”,然後鼓勵他重複一遍,他便學會下次該怎麼說了。如果你還發現孩子發音上有較明顯方言口音,你應該及時而又耐心地糾正他,但千萬不要對孩子斥責或發脾氣哦。   幫孩子說完整的句子   寶寶呀呀學語時所說的話,大多是幾個簡單“隻言片語”,例如“餅乾”、“看爸爸”等,家長大多理解寶寶的意思並給他想要的,這樣寶寶得到強化更變得“懶得表達”。所以媽媽應該鼓勵他說出完整的句子,教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   豐富語言學習的素材   家長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安排孩子多聽聽廣播電臺的兒童節目,還可適當(每天不超過半小時)看電視上的少兒節目,或者給孩子聽你買來的童謠歌曲或者講故事光碟。這些資源可以讓孩子多接受普通話的薰陶。   創造機會讓孩子與同齡人交往   同齡夥伴有共同語言,說話積極性高,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去親戚朋友家串門子,或者到公園讓孩子有更多機會和同齡小朋友玩耍。而且孩子們在說話上都是“半路子”出身,他們想要對方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須迫使自己的話說得清除、完整。所以這也是一種環境壓力給孩子的鍛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