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劉備帶著老百姓逃跑是在愛護百姓嗎?百姓如果不跟著劉備,傷亡會更加嚴重嗎?

嵌入式成長教練


看三國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劉備每次出逃都帶著全城的百姓跟他一起逃跑,年輕力壯的還好些老弱病殘的根本就走不快,這樣是會拖累他。劉備真的是宅心仁厚的人嗎?未必吧!



劉備一直以宅心仁厚著稱,曹操佔據天時,東吳佔據地利,他只能佔據人和,在三國之中,蜀國相對弱小,有一句老話說得好,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交通不發達,行軍打仗往外運糧食都是困難的事情。

最著名的一次在百姓堂玩莫過於劉備和曹操的“長坂坡之戰”建安十三年,曹操親自率軍南下荊州。當年八月,劉表病逝,次子劉琮即位後即不戰而降,卻不敢將此事告知給劉備,劉備對此事也並不知情。劉備有所發覺後,遣人去問劉琮,劉琮令宋忠召劉備宣旨。而當時曹操軍已經到達宛城,劉備聽聞大驚,又恥殺宋忠,於是率眾逃亡。


這一次劉備帶領了全城的百姓一起出逃,由於百姓中老弱病殘居多,行軍過於緩慢,眼看著就要被曹操大軍給追上來了。劉備心急如焚,更有十萬百姓願跟隨劉備逃亡。這時候就有人勸說劉備拋棄他們,輕騎前進,但劉備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於是率眾同行,但行軍速度非常緩慢。另一方面,劉備派遣關羽率水軍,從水路向江陵進發。

在這裡也許有人會說,劉備宅心仁厚,愛民如子。即便是自己失敗,也不願意丟下百姓,也不願意讓百姓遭受敵軍的蹂躪。

我覺得這是未必吧,在長坂坡之戰中,劉備坐著馬車出逃,為了減輕馬車的重量,他把自己的親生兒子小阿斗,小阿斗母親甘夫人,還有另外一個妻子靡夫人推下了馬車,要不是後來趙雲拼死相救,小阿斗恐怕早已經成了敵人的刀下之鬼,而此時受了重傷的靡夫人不願意拖累趙雲,只能投井自盡。是何其的悲壯。

第一,收買人心

劉備之所以這麼做,完全是收買人心,俗話說虎毒不食子,在危難時刻他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能捨棄,他帶領著全城百姓逃亡,完全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出發,三國之中蜀國最為弱小,長坂坡之戰中,劉備還不是漢中王。他更需要的是人力和物力,百姓才是他的根本,他帶領百姓逃亡過程中,大家會被他的宅心仁厚所感動,會有更多的難民,流民跟著他一起逃亡,人就會越聚越多。那些年輕力壯的就可以。把他們收編的隊伍裡為自己所用。



第二,籠絡人心

這些跟隨劉備的百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曾經是他屬下的家屬。他們離開了荊州,很可能就是一去不復返了。而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肯定都想帶走自己的家屬。因為他們也不能確定,曹操會不會善待他們的家屬,也許會殺掉?所以,帶著百姓一起逃離,才能穩定軍心。


被敵人攻下城池之後,表面上劉備是不願意這這些老百姓生靈塗炭,所以帶領百姓一起逃亡,但實際上經不起推敲,劉備兵敗,即便是劉備不帶領這些百姓一起逃亡,這些百姓留在城中。也不會有那一個勝利者會屠城,因為百姓是國之根本把人殺光了,把空城佔據來有什麼意思?所以我覺得劉備帶領百姓逃亡,完全就是多此一舉。


佳寧說歷史


劉備劫掠百姓,其實早就被下定論了!

曹操通過盜墓籌集兵餉,孫權通過各家族私兵禦敵,唯有劉備既無基業,又不肯效仿曹操!所以只能劫掠百姓!

其稱漢中王之時,大肆封賞功臣的田舍寶物,都是據私人財產,為此趙雲與諸葛亮還進行勸諫,劉備才稍有收斂!

與其說百姓跟從,是劉備的感化,倒不如說是被其愚弄,愚民政策下,都會將自身政權樹立成正統與勤政愛民的形象!所以他們會將其他政權宣揚成兇殘暴虐,令百姓聞之而恐懼!

因此當曹操揮軍南下時,百姓才會自願跟從劉備南下,但事實上曹魏駐守荊州,很多便是新野徵召,冷兵器時代,人口就是勞動力,人口就是國防保障,人口就是社會財富!



因此任何一方割據勢力,對待百姓也都是盡心維護,如曹操的屯田制度,維護百姓的生活,為後來西晉的富庶奠定基礎!

反觀蜀漢,因為常年北伐民力枯竭,百姓連衣食都難以保障,所以,與其說蜀漢愛民,都只是為了政權的穩定而已!


多臻貴


劉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偽君子”,還一直打著“仁義”口號,其它的不講只從他捨棄妻兒和霸佔荊州這兩件事就可以看出來。


劉備出逃後面就是曹軍,為什麼還會帶著百姓,是愛護百姓還是想把人口資源帶走,不留給敵人?我猜都不是,為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

第一先說為什麼百姓會出逃?

這個不用我多講都知道,是因為害怕。曹操屠城、坑殺俘虜,不管什麼原因,從這兩件事就讓人覺得曹操是“屠夫”。因為不想屠城的事情再次發生,所以只能逃跑。

第二點為了人口資源不想留給曹操?

很多人都會說當時最缺的資源是人口,只要是有百姓有人口,劉備等幾年緩過來一樣可以東山再起。

這麼想也不算錯,但是你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劉備依靠堅固的城池都沒抵擋住曹操,在野外什麼遮擋物都沒有的情況下,就能擋住曹操,保護百姓?

曹操那邊是兵強馬壯,肯定也會有自己的騎兵。而劉備是逃走沒時間帶多少物資,現在已是人困馬乏。和曹軍相遇連抵抗力都沒有,只能是被屠殺的下場。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還帶著百姓逃走是仁義?若真是他仁義他就該讓百姓自己逃亡,定個地點到時候再去集合。跟著你他走更容易讓曹操追上,增加被殺的可能性。


也就是說不管帶不帶百姓都會被追上,劉備帶百姓的真正目的有兩個,第一迷惑曹軍,第二拿百姓當擋箭牌。

  1. 劉備可以讓自己的一部分士兵穿上百姓衣服,當曹軍追上的時候,可以迷惑追兵,出其不意的反擊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若是曹操屠殺百姓,肯定要分出一部分兵力。百姓也不會站著不動,會拼死反抗。到那時勝負就很難說了。

劉備可不是仁義之人,只是打著幌子幹壞事。帶著百姓逃跑本身就是不懷好意。


隨風而逝1800


相信。百姓選擇跟隨劉備,自然相信會得到護佑。這也說明劉備深得荊襄人心。

我們一起分析一下劉備攜民渡江前後的這段歷史,也就會得到答案。

一、劉備駐紮新野的作為

1、劉備投靠劉表

公元201年,曹操在官渡之戰擊敗了最大的勢力對手袁紹,開始收拾流竄在汝南的劉備,劉備是曹操心中的認定的對手,汝南又在許昌附近,威脅著他的勢力腹地,曹操對劉備必欲除之而後快。劉備被曹操追的走投無路,南向投靠自己的宗親荊州牧劉表。

劉表有兩個兒子,大公子劉琦,二公子劉琮,是同父異母兄弟,劉琮的母親是劉表的二夫人,劉琮的舅舅蔡瑁掌握著荊州水陸兵馬大權,想支持劉琮在劉表百年後繼承荊州牧的位置,就千方百計的排擠劉琦。劉備來投靠劉表,蔡瑁等堅決反對接納劉備,而劉表卻欣然接納。

劉表一是考慮劉備是同宗兄弟,還有劉備英名在外,仁德有才,再是希望劉備能平衡荊州勢力,協助和保護劉琦。劉備到了荊州,也使自己處於矛盾的漩渦,蔡瑁想方設法陷害劉備,為避禍劉備率兵駐紮新野,為劉表護衛北邊的曹操,同時與夏口的劉琦犄角互援,拱衛荊州。

2、劉備駐紮新野

劉備從公元201年——公元208年駐紮在新野小城,整整7年。

公元202年,曹操命夏侯惇與于禁南下,劉備和關羽、張飛領軍迎擊,兩軍在博望坡遭遇。劉備利用火攻加設伏的計策大破夏侯惇。這次戰鬥後直到207年曹操沒有舉兵南向。

劉備治政有方、厚樹恩德,在得人心上做足了功夫,結交荊襄的名士與豪傑,“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看看《隆中對》諸葛亮的評價就知道劉備的功課做得有多深。“將軍既是王室的後代,又以誠信道義聞名四海,能聚集英雄,求賢若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與諸葛亮商定《隆中對》,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

但劉備也深知,除了人心,自己無任何立錐之地,功業沒有依託,為自己和關羽張飛桃園結義明誓的綱領“上報國家,下安黎庶”遲遲不能實現內心充滿焦慮。看到自己大腿肥肉,都發出事業無成悲嘆。

南朝宋·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備住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廁,見髀裡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3、劉備南逃

公元208年7月,曹操聽從謀士荀彧的建議,趁劉表病情危重,率大軍“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大舉南征荊州,兵鋒所指,荊州形勢迅速發生變化,8月劉表病死,劉琮繼位荊州牧,但劉琮攝於曹操威勢,率眾投降。劉備都不知道劉琮投降的消息,曹操大兵已經壓境。敵眾我寡,劉備只好率軍南撤!

二、劉備攜民渡江

荊州各郡縣的百姓感念於劉使君仁德、甘願舍家追隨著劉備一起跑!發生了兩件事,讓人對劉備刮目相看。

1、劉備不忍趁危取荊州

一是諸葛亮建議攻擊劉琮奪取荊州,劉備:“我不忍也”。劉備感恩劉表的收留恩情和同宗情誼,拒絕了諸葛亮的建議。

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三國志.先主傳》《漢魏春秋》:備答曰:“劉荊州臨亡託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死何面目以見劉荊州乎!”

2、劉備攜民難逃

二是有人建議丟下百姓,加速行軍,劉備又拒絕了。

表卒,曹公徵荊州。先主奔江南,荊、楚群士從之如雲——《三國志.劉巴傳》

其實百姓一是感念劉備仁德,二是怕曹操的屠城政策;三是怕曹操的遷徙政策。老百姓早知道曹操“寧我負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負我”的殘暴,曹操勝利屠城和遷徙民眾是出了名的,所以百姓覺得與其被屠城遷徙致死不如跟隨劉備更有安全感。大量的百姓嚴重拖累了行軍速度,兵貴神速,有人建議丟棄老百姓,加快行軍,以避危險。

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劉備:“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三國志》

劉備寬厚仁慈,率性愛民,又那麼有人情!大兵壓境不忍棄其民。臨撤退,途徑劉表墓地,劉備還不忘悼念劉表一番。

備過辭表墓,遂涕泣而去。——《典略》

三、長坂坡兵敗

最後,曹操率精騎三千,以一日一夜行軍三百里的速度追趕劉備,在長坂坡趕上並擊敗劉備,劉備連老婆孩子都失散了,虧得張飛長坂坡阻敵、趙雲殺進曹營七進七出,救出阿斗,但不幸兩位夫人投井自盡。

綜上所述:劉備真是仁義率性,前半生歷程就是一力反漢賊曹操,一力廣播仁義,得人心,卻沒有給自己留下立錐之地。他堅信“存人失地,人地兩存,存地失人,人地兩失”。在自己最艱難的時候,都牢記使命,不忘初心,“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即便付出再大代價,也要堅持得到始終!

劉備與龐統的對話就真實的反映了劉備創業真實內心對策:

“如今與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寬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詐,我便忠誠。凡事與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為得益州,失信於天下,能行嗎?”

這個歷史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幹任何事情,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制定政策只有得人心,才能得成功。得人心者得天下是一個鐵律。


晴空遠望史


你相信劉備帶著老百姓逃跑是在愛護百姓嗎?百姓如果不跟著劉備,傷亡會更加嚴重嗎?


在《三國演義》中,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親自率軍南下荊州。當年八月,劉表病逝,次子劉琮即位後即不戰而降,卻不敢將此事告知給劉備,劉備對此事也並不知情。劉備有所發覺後,遣人去問劉琮,劉琮令宋忠召劉備宣旨。而當時曹操軍已經到達宛城,劉備聽聞大驚,又恥殺宋忠,於是劉備帶襄陽百姓逃亡。令人疑惑的是如果劉備帶領自己的部隊逃跑,豈不是更快更便捷,為什麼要帶著老百姓逃跑呢?難道是因為劉備愛護百姓嗎?百姓如果不跟著劉備,傷亡會更加嚴重嗎?

俗話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小編認為,在三國時期,奸臣當道,皇帝年少無知,是個傀儡,軍閥混戰爭地盤,他們不但要佔領城池,而且還要百姓擁護,作為政治家的劉備以皇叔身份順勢揭竿而起,並以愛護百姓自居,在遭受曹操進攻時,攜帶百姓逃跑,既有愛護百姓的原因,也有其他目的。雖然曹操以前有屠城的習慣,但如果百姓不跟著劉備逃跑,百姓的傷亡應該也不會大。

1、劉備為什麼要帶著老百姓逃跑?

一是因為曹操有過屠城的經歷,劉備怕百姓遭到屠殺,而帶他們一起逃跑。在三國的歷史上,曹操至少有五次大規模屠城的行為,而劉備素有“漢家血統”、“愛民如子”的旗號,為了避免老百姓被參軍屠殺,而帶著他們一起逃跑。

二是劉備為了收買人心,向天下展示自己的愛民之心。我們知道,劉備白手起家,常以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後裔自居,因不忍心漢室江山易主,天下百姓遭殃,而謀求恢復漢室。因為他打出這樣仁義的旗號,老百姓柏手稱快,紛紛依附。還留下了三顧茅廬的美名,劉備給世人的印象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以德服人、愛民如子,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以致於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因此有仁義之稱的劉備在曹操進攻荊州時,選擇帶領全城百姓逃跑,即便是影響自己的逃亡速度,也在所不惜,其目的就是為了向百姓和天下人展示自己的愛民之心,以達到收買人心,贏得天下人支持的目的。

三是為了補充兵源。在古代冷兵器時代,打仗靠的就是人,如果沒有人即便武器再鋒利也是失敗,劉備非常清楚這樣的道理,並且明白,他帶領軍隊在逃跑中,肯定會遇到曹操的追殺,損兵折將在所難免,如果帶領十幾萬的百姓一起逃跑,不但能收買民心,讓他們死心塌地維護自己,而且還能從中補充兵源,保持軍隊人數不減。

四是為了消耗曹操的追兵的戰鬥力。劉備帶領百姓在逃跑中,因為老百姓沒有良好的訓練素質,並不能迅速逃跑,而把逃跑的路線拉的很長,這時候如果曹操的追兵趕到之後,如果俘虜或斬殺百姓,百姓或奮起反抗,既能達到消耗追兵戰鬥力的目的,也能拉長追兵的戰線,更有利於劉備大軍的逃跑。

五是為了在江陵迅速建立一支防禦軍隊。劉備之所以捨棄襄陽逃跑,其目的是逃往江陵構建新的戰略防線。因為當時的江陵,是荊州最重要的軍事重鎮,把控著整個荊州地區的長江水道,相當於是牽制著整個荊州水軍的咽喉。佔據江陵,相當於保住了半個荊州。江陵作為荊州最重要的軍事重鎮,肯定不缺軍用物資,但構建戰略防線,還需要有足夠的人力和物力,於是劉備就考慮把把襄陽近十萬的百姓帶到江陵,這樣可以迅速建立一支防禦軍隊。

2、百姓如果不跟著劉備逃跑,傷亡會更加嚴重嗎?

老百姓之所以願意跟著劉備逃跑,主要是因為曹操之前有過屠城的經歷。史書記載:“這次遇到曹操到來,男女老幼數十萬人被驅趕到泗水河中淹死,屍體阻塞了河道,致使水不能流。”這是當年曹操進入徐州燒殺搶掠的記錄。再加上劉備的誇大宣傳,使得老百姓非常害怕,才不得不跟著劉備逃跑。但曹操在進入襄陽後,卻沒有大肆屠殺,所以,小編認為老百姓如果不跟著劉備,也不會有更大的傷亡。具體原因是:

一是因為當時的荊州牧劉表已死,他兒子等荊州集團人員已經向曹操投降了,按照慣例,主動投降不扺抗,沒有什麼仇恨的話,投降後統治階層是不被殺害的,更不用說普通的老百姓了。

二是因為作為一代梟雄的曹操並非嗜殺之人。雖然在三國的歷史上,曹操至少有五次大規模屠城的行為,看起來有些殘暴,但他並不是一個嗜殺的人,這之中肯定有殺雞駭猴或其他原因,還可能有更深的政治和軍事方面的考慮。但作為一個軍政大佬、一代梟雄的曹操,其目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奪得天下大權,如果佔領一個城池就屠城一次,得到的將是空城和死城,這與曹操的目的是相違背的。

三是從最後的結果來看。當時跟隨劉備而去的十萬百姓,只是襄陽的一部分百姓,其他沒走的人,當曹操的大軍接管襄陽後,並沒有遭到屠殺。並且曹操大軍在當陽追上劉備,擊敗劉備後,曹操大軍還勸返這些百姓,也沒有對他們進行屠殺。

所以,綜合以上,小編認為,劉備帶領百姓逃跑既有愛護百姓的原因,也有其他原因,可謂是一舉多得。但小編相信,即便百姓不跟著劉備一起逃跑,也不會有嚴重的傷亡。


葛大小姐


曹操屠城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曹操雖然有雄才大略,但他也劣跡斑斑, 有時候也會表現出心狠手辣的一面。劉備帶著樊城百姓,是有道理的,而且百姓也是自願行為。不要總說劉備假仁假義。

曹操屠城坑兵

公元193年,曹操去信讓父親來許都,途經徐州,徐州陶謙為了巴結討好曹操,派大將張闓迎接曹操父親。但張凱貪圖曹父所帶財物,殺了曹操父親及一家人,搶走了財物,落草為寇。曹操把這筆帳記在陶謙身上,為了替父親報仇,攻下徐州城後,屠殺城中老百姓十多萬人。後漢書記載是數十萬百姓遇難,死於曹操屠刀之下。而且泗水為之不流。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決戰,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事後曹操坑殺袁紹降兵七萬多人。這兩件事情,屠徐州城是面對手無寸鐵的老百姓,降兵本來已經失去了反抗能力,顯示了曹操的極度兇殘和暴虐。

曹操恩將仇報

曹操刺殺董卓未成,後為陳宮所救,陳宮和曹操一起逃走。在呂伯奢的家裡,呂伯奢好心款待曹操。但曹操誤以為要殺自己,先殺了呂伯奢一家。後來知道真相,不但不自責,反而在半路上又殺了前去打酒的呂伯奢。陳宮本來要和曹操共謀大事,看到曹操如此如此為人,指責曹操心太狠,曹操卻說道: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樣腹黑的人生信條。

曹操在攻打劉備時,先是在博望坡被諸葛亮燒的大敗,後又在新野,諸葛亮故技重施,又火燒新野。曹操一敗再敗,肯定惱羞成怒,如果劉備棄了樊城老百姓。曹操追不上劉備,以曹操的為人,屠殺樊城老百姓洩憤的可能性會大大提高。


大自在


這個問題我們分兩部分回答,首先劉備在荊州帶著百姓跑路,究竟是不是在愛護百姓?

雖然在各種演義和影視劇中,都強調劉備是為了愛護百姓。但事實上呢,劉備主要還是為了他的皇圖霸業。從某種意義上說,劉備帶著這些百姓跑路,不是愛護他們,而是想讓他們成為自己事業上的炮灰。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知道,劉備帶荊州百姓跑路的背景,是劉備本打算與劉琮一起在襄陽一線抵抗曹操的大軍,可結果呢,劉琮卻主動向曹操遞交了降書,並打算把鐵打的襄陽城獻給曹操。在這種背景下,劉備想繼續在襄陽一線構建防線抵擋曹操,顯然是不可能了。

所以劉備集團在經過短暫思考之後,決定率軍前去江陵構建新的戰略防線。當時的江陵,是荊州第二大郡(南郡)的治所,也是荊州最重要的軍事重鎮,它把控著整個荊州地區的長江水道,也就相當於它牽制著整個荊州水軍的咽喉。

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說佔據襄陽,就相當於佔據了半個荊州;那剩下的半個荊州,只需要搞定江陵就足夠。而正是因為江陵的重要性,所以劉備在襄陽構建戰略防線的計劃破產後,就馬上決定率眾前往江陵,企圖在江陵構建新的戰略防線,以抵禦曹操的大軍。

問題是,構建戰略防線,需要有足夠的人力和物力,江陵作為荊州最重要的軍事重鎮,自然不會不缺軍用物資,但它缺人啊。在這種背景下,劉備如果能把襄陽這近十萬百姓都帶到江陵,他就可以迅速擴充出一枝強有力的軍隊。

其次,江陵城也是魚龍混雜,擁有眾多實力派,其中有的人主張抵抗曹操,有的人主張投降,如果劉備僅僅只是率領一枝孤軍前往江陵,他想把這些實力派都收入自己麾下,顯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就劉備這窮途末路的狀況,大家憑什麼跟著他混。

更重要的是,如果劉備只是一枝孤軍前往江陵,會讓江陵主戰派的士氣嚴重受挫,因為劉備在荊州好歹也待了六七年,結果當他選擇繼續抵抗曹操時,荊州竟然沒有多少人願意響應和追隨他。這就足以說明,荊州廣大的百姓們,都普遍不願意抵抗曹操。在這種背景下,江陵城的主戰派們還有信心抵抗曹操嗎?

相反,如果劉備能把這近十萬百姓都裹協到江陵,本身就證明,荊州人民都想抵抗曹操。一切事顯然的,如果他們不想抵抗曹操,怎麼會有這樣多的人,隨劉備跑到江陵呢?在這種背景下,劉備在發動、組織江陵人民抵抗曹操時,就會事半功倍。

從這層意義上說,劉備帶著荊州百姓跑路,本質並不是要愛護百姓,而是想利用這些百姓,讓他們替自己皇圖霸業服務,歸根結底是充當自己的炮灰。

接下來,我們再說第二個問題,百姓不跟著劉備跑路,傷亡會加重嗎?很多人覺得會,主要是建立在曹操經常屠城的基礎上。

誠然,這種事曹操確實幹了不少,最簡單而言,當年曹操進入徐州,那是一個勁的燒殺搶掠。對此史書上曾這樣記載:“這次遇到曹操到來,男女老幼數十萬人被驅趕到泗水河中淹死,屍體阻塞了河道,致使水不能流。”

從某種意義上說,劉備能夠忽悠近十萬百姓跟著他一起走,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曹操曾經在徐州等地大肆屠殺百姓,在這種背景下,劉備集團只要把這些事拿出來反覆宣傳,就足以讓很多人願意跟著他走。問題是,曹操在進入襄陽後,也會大肆屠殺百姓嗎?

答案顯然事否定的。最簡單而言,當時跟隨劉備而去的十萬百姓,只是襄陽的一部分百姓,其他沒走的人,當曹操的大軍接管襄陽後,他們又遭到過屠殺嗎?還有,後來曹操大軍在當陽追上劉備,併成功將其擊敗後,這些百姓都被曹操的手下勸返回去,而曹操事後,也沒有對他們進行大屠殺啊!

其實呢,曹操雖然手段有些殘暴,但他又不是一個嗜殺的大魔王,動不動就屠殺百姓。要是曹操真是這種人,恐怕早就被淘汰出局,哪能混成後來的魏武帝?事實上,作為一個軍政大佬,通常情況下,他在決定大規模屠殺某地區的百姓時,絕不是單純的為了洩憤,而是有著更深的政治和軍事方面的考慮。

對於當時的襄陽城來說,人家明明有著足夠的實力抵抗曹操,卻最後選擇不戰而降,在這種背景下,曹操還要對襄陽的百姓進行大規模的屠殺,這不是變相鼓勵大家全力抵抗曹操麼?因為你投降也是被殺,那不如奮起抵抗到底,即便失敗,也不過是個死嘛?如果是這種結果,曹操還混啥啊!

從這層意義上說,百姓不跟著劉備跑路,並不會造成傷亡加重的情況。事實上,真正會讓百姓傷亡加重的原因,是曹操與劉備、孫權圍繞荊州進行持續的大規模戰爭。


我是趙帥鍋


當初看三國演義,覺得這一段很奇怪,明知道曹軍攻打劉備,為什麼那麼多的百姓仍然跟劉備一起逃跑。曹操明顯是要殺劉備,這些百姓都那麼傻嗎?

劉備明知無法保護這些百姓,兵馬也就三兩千人,能保護的了才怪。那他還帶著百姓跑而不會覺得累贅,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已經很明顯了!

劉備需要擋箭牌

甚至於我認為諸葛亮設計的火燒新野城,除了殺傷曹軍,也是讓裹挾這些百姓一起逃跑。劉備實在無法抵擋曹軍,做出這樣的舉動來,其實是在隱藏自己,藏身於十萬百姓當中,有百姓做擋箭牌,曹操很難找到。

《三國演義》中刻意美化了劉備陣營,明明被打的丟盔棄甲,偏偏寫的光芒萬丈,“趙子龍七進七出救阿斗”、“張飛喝斷長坂橋”。就想請問問,張飛斷了長坂橋,橋對岸的百姓呢?劉備自己逃脫了便不管了。

一箭雙鵰

劉備利用百姓藏身,史書美化了—百姓感恩戴德,收拾行囊,揮淚離開新野!!!其中有強迫性質,也有威逼利誘,提前散播曹操進城會屠殺百姓之類的謠言。我軍輕裝簡行,可以逃脫曹操的追殺,但實在不忍棄新野百姓,就算是累贅,也一起走吧,能救一個是一個。彰顯劉備的仁義。


曹操要找到十幾萬人中隱藏的劉備,殊為不易。如果曹操此時大開殺戒,百姓必定怨聲載道,曹操的名聲絕對一落千丈,此起彼伏,高下立判。劉備雖然贏不了,還是要踩著曹操的肩膀博好名聲!

百姓呆在新野城,會損傷慘重嗎?

我認為不會。用曹操的一首詩來回答。

《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這首《蒿里行》是一首悼亡詩,記述了漢末軍閥混戰的現實,揭示了人民的苦難,堪稱“漢末實錄”的“詩史”。曹操對於漢末亂世心中憂患,對因戰亂而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惡元兇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


以上為頭條號“晴空莽莽”的回答,頭條App搜索關注“晴空莽莽 ”與您分享更多文學、詩詞、歷史趣聞。


晴空莽莽


實際上,劉備帶著百姓出逃是在愛護百姓。百姓如果不跟著劉備逃跑,傷亡會更大。


首先解釋第一個問題。根據正史,陳壽先生的《三國志·先主傳》來看,《三國志·先主傳》中明確有提到這次當陽大撤退: 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此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

“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由此可見,劉備明知帶著百姓逃跑,速度會變得很慢,卻依舊堅持和百姓一起走,他是真的愛惜百姓,想保護百姓的。況且,這也符合他前期一直在荊州這塊地盤廣施仁義的做派和性格。


而且,根據劉備的計劃,曹操以正常速度行軍是追不上自己的,自己就成功帶著這些百姓逃到江陵,只可惜曹操聽說劉備逃跑,絲毫沒有猶豫,直接帶輕騎兵五千急追三百里,才在當陽把劉備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劉備損失慘重,連老婆孩子都丟了。(詳細史實同樣見《三國志·先主傳》)

坦白地說,劉備的此次壯舉真的非一般人可以做到。換做是非常現實的我們,絕對是要不攻打襄陽,要不南下佔據江陵,絕對不可能冒這麼大的風險帶著百姓日行十餘里等著曹操來攻打的。

現在再回答第二個問題,百姓如果不跟著劉備走,傷亡可能會更大。因為進攻劉備的曹操有一個在當時很出名的惡習:屠城。 還是先擺史實。《後漢書》記載

“初平四年,曹操擊謙,破彭城傅陽。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


這段史書裡面提到的數十萬人可能數據有些假,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曹操的確有屠城的惡習,而且不止這一次。如果百姓留在荊州不跑,有很大的可能性會被曹操的軍隊殺掉的。百姓們跟著劉備逃跑,大部分都是自願的,積極主動的。

假如你是當時荊州的一個普通平民,大戰在即,此時眼前就有一個愛民如子,聲望很高的劉備,還有一個有好幾次屠城劣跡的曹操,你選擇跟誰呢?


庭州行者


題主問題應該是指的長坂坡之戰吧,我認為當時百姓若即使不跟著劉備,應該也不會傷亡慘重的。

歷史背景


長坂坡之戰發生在建安十三年,曹操親自率軍南下攻打荊州。而在劉表病逝後,劉琦並未能得到荊州的掌控權,得以掌控荊州的是劉琮與其母蔡氏,二人決定是獻荊襄九郡,圖一世之安。但此事並未告知劉備,而在劉備有所發覺後,曹操軍已經到達宛城,劉備聽聞大驚,於是率眾逃亡。

但當時諸葛亮並不贊成直接逃跑,而是勸劉備趁此機會攻打劉琮,佔據荊州,但劉備終因荊州是劉表基業,不忍出手搶奪。荊州十萬百姓都願跟隨劉備逃亡。當時劉備手下認為行軍帶著百姓會拖慢速度,勸說劉備拋棄他們,輕騎前進,但劉備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於是率眾同行,但行軍速度非常緩慢。另一方面,劉備派遣關羽率水軍,從水路向江陵進發。於是便有了劉備帶著百姓逃跑的長坂坡之戰。

曹軍行事

曹軍有過數次屠城,殺戮無辜百姓,僅記錄在案的就有多次:

一、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曹操父親被殺,攻陶謙,徐州大屠城”

二、興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曹操破張邈,屠雍城。

三、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徵呂布,屠彭城。

四、建安九年(公元二○四年),攻袁尚,屠鄴城; 等等。

但曹操真的是隻知道殺戮的莽夫嗎?並不是,曹操的每次屠城都是有自己的目的的,或安撫部將,或震懾敵人,而不是漫無目的,攻陷一座城池就殺光城中之人。再來看這次得到荊州,曹操幾乎不廢一兵一卒就得到荊襄九郡,不可能會傷害城中百姓的,相反,為穩固人心會像以往一樣對百姓出榜安撫。

劉備行事

隆中對中有提到“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

”,為劉備樹立一個高大的形象,天地人三項中,劉皇叔就人和還有點希望,當然要牢牢抓住,單看這點,十萬百姓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棄之不顧的。

再說古代戰爭,歸根結底打的還是人,任你裝備精良,沒有足夠兵力還是很難成事的,糧草供應,軍械打造,做什麼都需要有足夠的人力的,劉皇叔應該也是為以後發展做打算。

古之成大事者,必然不能有婦人之仁,要說劉皇叔只是愛民如子就帶上了十萬百姓估計沒什麼人會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