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的長安之秋日詩——"秋豫凝仙覽,宸遊轉翠華"

長安大道連狹邪,青牛白馬七香車",長安作為當時的文化、政治、經濟中心,吸引著諸多文人士子來此地獲取功名、結交知己。長安之地,從來就居住不易。位居朝廷的官員們在此則多忙碌家國政事,早朝與寓值,奉行自己的官場之事;政事之餘,"

懿此秋節時",酷熱的暑氣退去,天氣涼爽令人舒暢,君王與臣子們賦詩作宴,享受"迎寒桂酒熟,含露菊花垂";而旅居帝都的士子們,"吾黨二三子,蕭辰怡性情",或忙著交遊酬唱"美景良難得,今朝更盡歡";或獨在曲江秋岸思念好友"兩地新秋思,應同此日情"。

唐詩中的長安之秋日詩——

秋日的長安,在文人士子們的吟誦中,顯得更加忙碌。

一、秋日早朝詩

封建王朝時代,有資格進入參朝的臣子們可謂是人中龍鳳,相比於宮牆之外奔波遊走的舉子們,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部分地實現了自我的人生價值與理想。"任其職負其責",早朝是唐代官員們一天活動的開始。

早朝,又被稱之朝參,是唐朝朝廷官員重要的政事活動,一般分為三種。

一種是元日與冬至日舉行的"大朝會","大朝會"禮制繁雜,規格最高,《唐六典》卷四《尚書禮部》有:

凡元日,大陳設於太極殿,皇帝袞冕臨軒,展宮懸之樂,陳歷代寶玉、輿輅,備黃麾仗。二王后及百官、朝集使、皇親、諸親並朝服陪位。……冬至大陳設如元正之儀,其異者,皇帝服通天冠,無諸州表奏、祥瑞、貢獻。

因其在元日、冬至兩種節日的特殊性,故其在長安的秋詩中無法體現。

第二種是朔望朝會,即為每月朔日(初一)、望日(十五)舉行的朝參,朔望朝會的禮制也很繁重,而且它兼有議政形式,《唐會要》卷二十四中載:

"每月朔望,皇帝受朝於宣政殿,先列仗衛,及文武四品以下於庭,侍中進外辦,上乃步自序西門出,升御座。朝罷,又自御座起,步入東序門,然後放仗散……令以常式。"

第三種則是常朝,也稱為"常參","唐故事,天子日御殿見群臣,曰常參。"即皇帝每日與官員集中評政議政而舉行的活動。朔望朝會和常朝則多能在唐人秋詩中表現。

唐詩中的長安之秋日詩——

參與朝會的文人官員們首先作為人臣身份,享受著面見聖主的殊榮與榮耀,參議政事,與君王一起共建太平盛世,"庶敦朝野意,永使風化清",除此之外,以文人身份的他們也執筆記錄下君臣際會時的盛況以及自己的心境表達。

秋日早朝詩除了讚美早朝盛況,頌揚皇家恢宏的氣勢與威嚴外,詩人們一面在詩中也表現出志得意滿的自豪感。秋日的早朝詩創作主體都是親臨朝會現場的官員,而且是隻有達到一定品級的官員才可以上朝,另一層面上,這些擁有非凡仕途的官員們也有著文人雅士的身份,從小接受儒學薰陶,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在理想抱負敦促下,他們"有志於學"繼而通過科舉,走入仕途,並且在種種努力與考核下,成為早朝上站位靠前的人,自然,早朝詩歌的吟誦中表現他們對於當下人生的愜意心態。晚唐詩人莫宣卿的《百官乘月早朝聽殘漏》就是一篇歌功頌德於帝王、表現出詩人遠大胸懷抱負的早朝詩。

建禮儼朝冠,重門耿夜闌。碧空蟾魄度,清禁漏聲殘。

候曉車輿合,凌霜劍佩寒。星河猶皎皎,銀箭尚珊珊。

杳靄祥光起,霏微瑞氣攢。忻逢聖明代,長願接鵷鸞。

開篇"建禮儼朝冠","建禮"代指宮殿,"朝冠"代指官員,宮殿之內嚴嚴實實地站滿了早朝的臣子,表明參與朝會的朝臣之多。結尾處"杳靄祥光起,霏微瑞氣攢。忻逢聖明代,長願接鵷鸞。"詩人稱讚君王盛世開明,自己惟願一生追隨君王。"祥光"和"瑞氣"是表現吉祥富貴之詞,""與""本都是神話傳說中的仙鳥,詩人用於早朝詩中,為禮讚皇權的至尊與天家的威嚴。

另一位晚唐詩人許渾的《秋日早朝》中蘊含的早朝情懷則與大部分的早朝詩大相庭徑。

宵衣應待絕更籌,環佩鏘鏘月下樓。井轉轆轤千樹曉,鏁開閶闔萬山秋。

龍旗盡列趨金殿,雉扇才分見玉旒。虛戴鐵冠無一事,滄江歸去老漁舟。

此詩是晚唐詩人許渾作於大中三年(849),時任任監察御史(正八品下)。詩歌中前兩句表現出早朝的皇帝更衣盛況,後四句描寫皇帝走上御座,"龍旗"、"雉扇"和"玉旒" 表現出皇帝行走上朝時候的威嚴場面。最後兩句筆鋒一轉,詩人感慨自己頭戴朝冠卻並無事可做,還不如歸隱江河做個漁夫。

唐詩中的長安之秋日詩——

晚唐的社會與人事的一系列變化,官場的沉浮,讓作者看破人世的滄桑,對功名利祿的追求消減,產生消極避世的情懷。

二、秋日宴飲活動與應制詩

從先秦開始,宴飲活動一直就為統治階級及上層貴族所壟斷,甚以國家禮儀的形式存在。初唐延續了這一宴飲傳統,並在活動中以加強娛樂性為目的,應制詩歌應運而生。

初唐時期,詩壇沿襲隋末而在宮廷中大興應制詩歌。這時期的宴飲活動與應制詩歌表現出宮廷化、禮儀化、聚集化等特點。而從安史之亂之後的中唐開始,直到晚唐,由於社會變革、宮廷政治動搖,南北方諸藩鎮的興起,形成與皇帝抗衡的局面,加上國家各地區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這一度使得諸多文人或情願隱逸或被迫貶謫出離長安,文人在各地區上的宴飲活動呈現私人化、平民化,豐富化,反而在長安的宴飲活動與應制詩歌逐漸式微。

唐詩中的長安之秋日詩——

因此,秋日宴飲活動與應制詩歌主要以初盛唐為主,創作者階層上都以上層文人貴族為特點。季節表現多以春季為主,表現秋季的宴飲活動與應制詩歌不多,但題材廣泛,有宴飲應制詩、遊園應制詩、節慶應制詩、詠物應制詩等。

首先是宴飲應制詩歌。自古以來,帝王為籠絡人心,也為自得其樂,常常以宴賞群臣方式進行活動,李唐王朝也不例外,大唐三百年間,有好幾位皇帝特別樂衷於宴飲活動。

其次,表現秋日遊園應制的詩歌有許敬宗和上官儀二人各作《奉和秋日即目應制》,大抵是君臣同樂遊園,作者奉君命所作。 兩位作者都以目之所及之秋色表現秋日風光,以先近景後遠景的藝術形式描摹出昆明池秋光的"淡雅"。"仙歌臨枍詣,玄豫歷長楊",生逢盛世,又遇明君,因而作者們在文字中無不洋溢著自信豪邁與昂揚樂觀之精神。

唐詩中的長安之秋日詩——

除了秋日宴飲與遊園應制詩,還有節日應制詩,特殊又盛大的"千秋節",即帝王誕生日的日子,最早慶賀此節日的是唐玄宗,《隋唐嘉話》載:

"(開元)十七年,宰相源乾曜、張說以八月初五今上生之日,請為千秋節。"

此後,帝王降誕節由此而生。張說的《奉和聖制千秋節宴應制》與盧綸的《奉和聖制麟德殿宴百僚》,兩首奉和帝王降誕的宴飲應制,都極盡歌功頌德之詞。

最後,詠物應制詩。唐人筆下的詠物應制詩歌,因受詠物詩歌詠物言志的固定範式限制,加上應制詩歌的奉承思想,詠物應制詩內容繁瑣,但個人精神與真情實感卻甚少在詩歌中表現。首先有吟詠雨雪天氣的,許敬宗有《奉和詠雨應詔》:

"崇朝方浹宇,宸盼俯凝旒。"

純粹描摹出秋雨的酣暢淋漓。

有吟詠生活實物的,如楊師道的《奉和詠弓》:

"烏飛隨帝輦,雁落逐鳴弦。"

以生動形象的比較來描寫拉弓射箭時的狀態。

還有吟詠特殊節日來反映生活民俗的,蘇頲有《秋社日崇讓園宴得新字》:

"鳴爵三農稔,句龍百代神。運昌叨輔弼,時泰喜黎民。"

反映出人民對廣袤土地的崇拜與美好夙願。

唐詩中的長安之秋日詩——

三、秋日交遊與獨興詩

交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與思想的碰撞。尤其唐代,科舉取士的仕途背景下,人際關係與政治關係緊密結合與一起,當然文人之間的交際還增加了文學理想的交流。"大君及群臣,宴樂方嚶鳴。吾黨二三子,蕭辰怡性情",久居京城的權貴們通過交遊來緊密彼此的關係,客居長安的文人們通過交遊來結識貴人與知己。

第一類,與友人尋山游水。

"寥廓涼天靜,晶明白日秋",秋高氣爽的天氣裡,唐代士子們最喜歡去道觀、寺廟中尋訪友人,轉山游水。寺廟的清淨與宮闕的繁華形成截然對比,連年行走於"長安名利路",身心俱疲,尋找清淨無為之地,來獲得別樣秋色成為文人們趨之若鶩的交遊方式。既獲得了人生哲理,又消除了塵世的煩憂,與友人的關係更一步親近,得到"道存真理得,心灰俗累忘"的雙重享受。

唐詩中的長安之秋日詩——

第二類,送別友人。

"年年柳色,霸陵傷別"。唐代士人漫遊風氣本就興盛,加之長安作為京畿之地,舉子趕考、外官赴任,無數文人士子們在此地聚集又分離。又因在秋日,長安送別詩中在惜別好友之餘,還暗含了幾絲身世之悲、飄零之感。

唐詩中的長安之秋日詩——

盛唐時期,李適、李乂、盧藏用、徐堅和薛稷五人餞別去京官外任的好友宋司馬去許州赴任,五人各有一首《餞許州宋司馬赴任》。在"秋風""零雨"的"金商"節氣裡,五人就此分別。李適的詩歌首先從誇讚人傑地靈的許州來安慰好友,"聞君佐繁昌,臨風悵懷此。"以此勸慰好友安心赴任;李乂詩中則為外任的好友打抱不平。"暫離仙掖務,追送近郊筵","仙掖"代指三省中中書、門下省,點出好友宋司馬從中央被外調去許州;盧詩與徐詩則描繪出了餞別時的冷清、寂寥的離別氛圍,"零雨送離杯"、"秋風別驥嘶",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道出了詩人因惜別友人而產生的悲涼、惆悵之情。

唐詩中的長安之秋日詩——

第三類,與友人即興而作。

這類詩歌,通常是士大夫們與同僚或好友一起,目之所及,心之所懷而作,抒情的地點多在遊園或建築景觀中。

盧綸的《和太常王卿立秋日即事》也描繪了大好的長安秋色。從"嵩高雲日明"開篇,展現"籬槿"無色、"階桐"落葉、"鴻雁"悲鳴、"龜魚"戲水、"松篁"茂盛以及"蓬艾"衰落等多個秋日風光,表現出詩人悠然自得的愜意生活。

唐詩中的長安之秋日詩——

以詩人們在秋日的曲江作詩為例:

秋波紅蓼水,夕照青蕪岸。獨信馬蹄行,曲江池四畔。

早涼晴後至,殘暑暝來散。方喜炎燠銷,復嗟時節換。

我年三十六,冉冉昏復旦。人壽七十稀,七十新過半。

且當對酒笑,勿起臨風嘆。(白居易《曲江早秋》)


下馬柳陰下,獨上堤上行。故人千萬裡,新蟬三兩聲。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兩地新秋思,應同此日情。(白居易《立秋日曲江憶元九》)

白居易的《曲江早秋》前八句寫景,繪出曲江早秋的風光,後六句抒情,表現出作者雖感知時光匆匆卻能坦然面對的樂觀心態。而另一首《立秋日曲江憶元九》是懷念友人之作。作者步行到曲江的堤岸邊,聽到秋蟬的嘶鳴,想到自己與友人元稹相隔千里,不禁悲從中來。全詩表現出思念友人、掛念友人之情。

總結

對於詩人們的秋天感懷,除了上述作者們抒發的各樣心境,還有許多詩人,因客居長安,尋找仕途機會無果,加上時節之變,複雜滋味湧上心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