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代縣邊靖樓——晉北的標誌性古建築

邊靖樓,位於山西代縣縣城內,人們俗稱之為譙樓、鼓樓,始建於明洪武七年(1374),明成化7年(公元1471年)火焚,後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建,清康熙、雍正、嘉慶、道光年間均加修葺。

1958年定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06月25日,邊靖樓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忻州:代縣邊靖樓——晉北的標誌性古建築


邊靖樓外觀雄偉、大方、古樸,樓基高聳,樑架精巧,結構嚴密、合理、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和多次地震衝擊,至今完好無損。邊靖樓南北城券洞穿過,樓基高達13.3米,基頂長43米,寬33米,城臺基底長49.9米、寬40米。樓身高26.7米,樓頂為歇山式。樓內面寬7間,深5間,四周圍廊,三層於勾欄下加設平座。

站在邊靖樓抬頭望去,“威鎮三關”巨匾映入眼簾,“威鎮三關”為雍正十年知州楊宏志所立,三關指的就是山西外長城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這三關在古代為兵家必爭之地,塞外遊牧民族入侵華夏的重要通道,大同盆地北方山勢低緩,易入侵,這一帶的屏障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守得住三關保得住太原,中原大地的人民能夠安定。


忻州:代縣邊靖樓——晉北的標誌性古建築


在邊靖樓還有一塊與“威鎮三關”一併稱為亞洲第一巨匾的“聲聞四達”,邊靖樓又稱為“鼓樓”,樓內供設大鼓一面,遇敵來襲,鼓聲為號,與鐘樓鐘聲遙相呼應,共為兵民報警,使得消息能夠傳達到四面八方。

“威震三關壯代州,聲聞四達雁門樓。”邊靖樓,靖邊安民之意,守望著晉北,保衛著中原大地的和平安定。如今,邊靖樓作為晉北的標誌性建築,依舊有當年“威鎮三關”之風,保衛晉北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


忻州:代縣邊靖樓——晉北的標誌性古建築


廣袤的晉北大地曾經是金戈鐵馬的古戰場,這裡有蒼涼古樸、遼遠蜿蜒的戰國古長城,有大雁低飛、文人慨嘆的雁門關……各種與古代戰爭相關的遺址遺蹟,幾乎佈滿這塊土地的各個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