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縣古建之定祥寺

定祥寺,位於代縣城東十公里上門王村。定祥寺東臨新石器遺址,北靠東若院浮屠塔,西依磨坊堡文殊寺,南接滹沱河。這裡風景秀麗,氣候宜人,交通方便,是重要的旅遊聖地。定祥寺的東邊還是秦王大將軍蒙恬墓,是十分有價值的紀念地。大明弘治二年碑記:“定祥寺彌望平衍,天然勝境。”大清乾隆間碑載:“定祥寺前有滹沱之潺浸,後鍾復宿之青嵐,左右若二龍盤亙,真乃佛境勝景。”定祥寺早在1957年就被列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三普”後重新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申報省級重點文物單位(待批)。

代縣古建之定祥寺


定祥寺,創建於元大德二年。明弘治二年重修;清乾隆五十一年再次維修;新中國成立後,有小型維修;2007年至2008年又進行了較大的維修重建。

寺分三重,即前院、中院、後院。沿中軸線分別有前殿、過殿、正殿、東配殿、西配殿,對面有過街戲臺,佔地面積三千九百二十平方米。

前殿、過殿均為三間,懸山頂,前簷設廊子,隔扇窗,青灰筒板瓦布頂。正殿為重簷兩層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下兩層均設廊子。整個建築不用斗拱,轉角處有平形角昂一個,昂嘴呈琴面,上置寶瓶,託老角梁,角昂是一整材,後尾伸入殿內,置於抹角梁之上,與老角梁並列插入垂蓮內。垂蓮柱頂端承遞角梁。山面柱頭伸出單幅耍頭,耍頭後尾用較大的木材交於大梁之背,形成丁栿作法,橫向一平梁置於丁栿之上,承託歇山山面結構。正殿的建築結構特殊,致使屋頂平緩,儒柱頂端皆設丁華抹頰拱,明間脊搏之下設攀間坊,二者為隔架料。攀間枋之下還增設用材較大的攀間枋。殿內有神龕,龕內有三尊佛像,須彌座。原塑三世佛和十八羅漢,還有明鑄鐵羅漢十四尊。寺內有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鐵雲板一面,還有金代經幢兩個。

代縣古建之定祥寺


定祥寺院內有通公、邢溫二石塔,大明弘治二年重修定祥寺福智院記石碑一通,高五米,寬一米。碑座也很完整。大清乾隆五十九年重修定祥寺石碑一座,另有佈施碑三座,還有隆慶年鐵馨一面。

定祥寺,因年久失修,多數建築坍塌。公元2007年至2008年以祝拴元為首的村委會發願大修,先後重修了正殿五間、伽藍殿三間、西配殿三間、天王殿五間、唸佛堂、齋堂、寮房、庫房共二十五間。東西配殿,懸山頂,隔扇窗,筒板瓦覆頂。天王殿,懸山頂,隔扇窗,筒板瓦覆頂。

代縣古建之定祥寺


定祥寺地處交通要道,滹沱河北岸,公元前215年蒙恬統兵三十萬,北逐匈奴,收復河套一帶,將原來的秦、趙、燕三段長城聯為一體,利用地形,設立關塞,駐守雁門一帶,守邊十餘年,門王地(定祥寺所在地)即為它的指揮中心,當時秦王太子扶蘇擔任監軍,共同防衛北匈奴入侵。

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病亡沙丘,李斯、趙高密不發喪,立胡亥為太子,假傳聖旨,令扶蘇和蒙恬自盡,扶蘇自殺於殺子谷,蒙恬死於門王境,古人稱“蒙亡”由此得名。宋正和八年,定祥寺東邊建扶蘇太子祠、蒙恬廟、蒙恬墓。定祥寺處於這樣一個邊塞要地,是百姓祈求和平的依託地,其歷史意義和價值都將成為後人的精神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