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存在部分攝影師不肯承認手機攝影能力的進步?

人販子姐姐


因為手機的發展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快的幾乎不符合常理。

2013年發佈的,一代的A7R單純低感論畫質還算是第一梯隊,這都7年過去了。

但是手機太快了,第一個叫囂著挑戰單反的mate20pro才過去了1年半。當年它是一個笑話,發佈會上叫囂5D4,實拍測試甚至幹不過2-3k價位的入門卡片機,淪為攝影圈笑柄。

這一年半的時間,攝影圈裡只有索然無味的A7R4,無反6D2-EOS rp,補全了防抖和電池的a6600之類的算不上翻頁產品。相機還在同一個產品週期裡,手機已經翻倍了。

在攝影圈的人看來,這就是個月經問題,手機連卡片機都打不過,和是完全攝影都不沾邊的東西。面對這樣的問題,他們下意識的會把你看成一個手機吹。他們自以為一年半前的經驗,在現在依然是普世的真理。帶著傲慢表揚下手機的便攜性和小兒科的進步,就能體現自己理中客的假象。毆打著這樣的手機黨就能維護自己那點,因為懂個三分構圖和曝光三要素而湧現出的可憐的自尊心。還有很多可憐的攝影師,因為其實更深層次的問題是隨著AI的運用與提升,結構化失業這件事,不願意面對。他們所謂的後期能力,AI也在朝著這個方向踏步呢,雖然目前還遠,但是勢頭恐怖。(這樣的情況在隔壁混音師等領域也存在,用模擬的莫名看不起用數字的,儘管自己也聽不出abx對比。不過畢竟現在還有人吹(135)膠片畫質好呢,也不奇怪。)

但是食大bian了,大人。殊不知隨著1/1.3這種逼近1寸底的新coms,和隨著摩爾定律增長的cpu性能,同價位的卡片機已經淪為智商稅了,並威脅著apsc。畫質其實就是三點,色彩還原,寬容度,解析力。這三點下,同價位的相機能和手機打的有來有回,就已經輸了。

他們的傲慢與無知,使得他們不願意接受這樣的結果,他們不願意自己做對比,對比放在他們面前他們也能挑刺。“我這有400塊的200定,你來比比?” “我這有波輪控制參數,你來比比?” 雖然他們無法否認,但是他們也不願意承認,在常用焦段,手機的畫質已經到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地步。


中卡科技


不是不肯承認手機攝影能力的進步而是真沒進步到跟單反PK的地步,本人深有體會,去年在北京工作期間沒機會帶著相機拍片,就看評論說華為榮耀20PRO手機如何如何拍照專業又有長焦鏡頭就在京東商城買的華為榮耀20PRO,剛開始感覺還真的不錯,等回家用電腦一看畫質跟單反差的不是一星半點,但是發朋友圈手機上真看不出來差距,手機確實是方便這單反相機是比不了的。



探索發現EN800


這個答案會比較硬核,超過 5200 字,包括以下幾個章節:

1 手機攝影發展史

2手機攝影的侷限性和極限

3攝影系統論:手機 vs 相機

4營銷與事實

手機攝影發展史

在消費者需求的共同推動下,近年來手機攝影模組主要朝著以下幾個方向發展:多攝化、計算攝影化、多主攝化。

HOYA 光學變焦模組 2015 年,採用 HOYA 光學變焦模組的華碩 ZenFone ZOOM 上市,搭載 1/3" CMOS,等效 28-8


受制於厚度,手機裡能放下的真光學變焦模組的規格非常受限,採用潛望式結構的 CMOS 尺寸也很難做大。

拓展手機攝影系統的能力不能靠傳統的光學變焦道路,而要靠多個定焦攝像頭 + 數碼變焦來實現。

手機多攝模組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探索階段 - 高速發展階段 - 優化階段

起初市場上出現了對多攝系統的探索,比如 HTC 的 G17 3D 雙攝、HTC M8 的景深雙攝、華為的彩色 + 黑白雙攝,但雙攝真正走向大範圍實用化還是要屬 iPhone 7 Plus 上搭載的廣角 + 中焦雙攝,這指出了多攝系統正確的發展方向:用於拓展手機影像系統的視角。

小米 10 Pro 的四攝像頭模組


隨後大家就看到多攝系統遍地開花,多攝手機進入高速發展。

現在我們看到的主流多攝系統其實都走在拓展視角這個道路上,由廣角 + 中焦逐步發展到現在的超廣角 + 廣角 + 中焦/中長焦(可選)方案,此外部分廠商還在這個基礎上加入了 ToF 攝像頭,微距鏡頭(也有把微距功能集成到其它攝像頭裡的)等。

CMOS 搭配尚可的算力以及完善、相對開放的圖像處理管線使得手機成為了計算攝影(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的極佳試驗田。

大多數人第一次接觸到計算攝影應該是在 iPhone 4 上的 HDR 功能以及 iPhone 4S 的全景功能,這兩個今天司空見慣的功能在當年可以說是不亞於魔法的存在。

不過說到計算攝影在手機上的最大推手,還是要數 Google,Google 在這方面的貢獻堪稱十年磨一劍。


FCam iPhone 4 發佈的同一年,WWDC 會場半個小時車程外的斯坦福大學裡一個團隊造出了這個黑盒子——FrankenCam,FCam,得名於《科學怪人》裡被科學賦予生命的怪物,這個平臺由各種一個小尺寸 CMOS、一個計算機、一枚單反鏡頭組合起來,擁有開放、可定義且基於 C++ 的 API,使用 Linux 系統,可以在毫秒級時間內對硬件進行控制。

這一團隊後來去了 Google,領導 Android 相機框架團隊的研發。


2014 年,Google 在 I/O 大會上發佈了 Android L,Android L 帶來了許多重磅功能,比如全新的 Material Design 設計、ART 編譯器以及一個全新的 API,它被稱為 Camera 2 API2,而對應的硬件抽象層則被稱為 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 v3(HAL3),你現在看到的所有 Android 手機上流光快門、超級夜景模式、RAW 域處理一類的功能,都需要基於 Camera 2 API2。

2016 年 SIGGRAPH 會議上,Google 發表的《用於移動相機的高動態範圍以及低照度環境下的連拍攝影成像》一文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種新的基於單曝光的 HDR 實現。

隨後幾年中 Google 還放出了更多的技術細節,比如如何用機器學習訓練曝光、白平衡和自動對焦(3As)。

之後就是你們能看到各種模仿這個思路的實現了,然後就是堆硬件拼曝光時間的一眾刷夜拍成績進行宣傳的國產手機了,思路上並沒有什麼創新。

Pixel 3 上的 OIS 組件能以 sub-pixel 的精度同時補償手抖並獲取更多的顏色信息,為此我們獲得了可以媲美 2x 定焦鏡頭效果的單攝 SuperRes Zoom,Pixel 4 加入 2x 中焦攝像頭配合 SuperRes Zoom 則進一步提升了可用數碼變焦倍率。

Live HDR+ 通過對取景器 YUV 流進行 AI 處理來獲得所見即所得的 HDR+ 效果,同時加入了兩個影調調整控件,讓用戶能實時改變手機的 tone mapping 策略。

iPhone 則探索了另一種多幀曝光的策略,Deep Fusion 的思路是通過 8 張較短曝光和 1 張略長的曝光的照片來合成最終輸出的 2400 萬像素圖像,然後用夜景模式 + Deep Fusion + Smart HDR 接力負責不同亮度下曝光的也挺有趣的。

此外就是 iPhone 11 系列上的平滑變焦了,這一功能在今年的旗艦手機裡也會成為標配。

最後一個要說的潮流比較新,多主攝,這個是在前兩個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手機攝影的畫質,既然大 CMOS 是快樂的,那有好幾個大的 CMOS 豈不是好幾倍的快樂?

Mate 30 Pro 和 OPPO Find X2 Pro 用了超廣角 + 廣角的雙主攝,小米 10 Pro 則是廣角 + 中焦的雙主攝,三星 S20 系列則是用雙廣角主攝配合算法來提供更好的數碼變焦。

三星 S20 Ultra 至於機皇中的機皇 S20 Ultra 可以說是三主攝,超廣角、廣角、潛望式鏡頭都採用了很大尺寸的 CMOS。

手機攝影的侷限性和極限

然而,再厲害的算法也好,在拍照的時候也是要遵守物理的基本原則。

首先,受制於手機的體積,手機的攝像頭模組尺寸無法無限增大,目前看起來 1 英寸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點,滿打滿算,把所有的攝像頭都堆上 1 英寸 CMOS,那它也就是一個 1 英寸底的相機。

其實 S20 Ultra 的攝像頭突起已經非常誇張了,這才用了 1/1.33" 和 1/2"(豎立),能在手機裡塞進去好幾個 1 英寸是非常樂觀的估計。

接下來說計算攝影,計算攝影的本質是堆棧,即使用多張圖片堆疊來提高畫質,比如說超級夜景的本質是通過堆棧改善信噪比,超分辨率算法也是通過堆棧來改善解析力。

在一個理想的攝影系統中,只考慮散粒噪聲。 當噪聲為散粒噪聲時,想將信噪比提升 N 檔,需要堆棧的圖片張數為2^2N,因此如果想要提升 2 檔,需要堆棧 16 張,3 檔就需要 64 張,而 4 檔就需要 256 張了。堆棧張數的增加所給予的回報是越來越少的,可以說超過 2 檔以後就失去了實用意義,這也是目前絕大多數手機廠商止步的地方。

而且,隨著堆棧張數的指數級增加,算力需求、曝光總時間的需求也是指數級的,因此堆棧並不能無限制地提高畫質。

此外,堆棧對於三個東西是無能為力的,一個是 FPN/PRNU/DSNU/HN 這些非散粒噪聲,另一個是光學系統本身的欠採樣,還有一個就是移動物體。

由於成本和體積的限制,目前手機鏡頭幾乎都是樹脂鏡頭 + 扭曲非球面的設計,遇到高頻信息就暴死,各種像差控制約等於不存在,抗眩光能力四捨五入等於沒有。 而由於手機孱弱的 ISP(別笑,ISP 真的很弱),面對動態題材手機兩腿一蹬嗝屁——ISP 太弱追不上焦,追上了多張堆棧發現主體跑了,沒信息可以用來堆棧啊,robust merge 都救不回來。

這就是手機這個體積裡能做到的畫質的極限:面對靜態物體達到一英寸的基礎上再加 2 檔左右的信噪比增益,面對動態物體達到接近一英寸相機的畫質。

但實際上有可能嗎?做出這樣一臺手機得賣多少錢,對吧?再算上鏡頭的 debuff,實際上能做到接近一寸底的機器的水平就不錯了。

新加坡 CBD 幾年前,夜景模式一類的東西還不太流行的時候,我就用手機一百張左右的 RAW 照片(理論上提供 3 檔左右的 SNR 增益)並後期堆棧出了一組夜景照片,同時還應用了一些超分辨率的方法,我不客氣地說,我覺得近幾年裡你拿著任何一臺手機去這個地方拍,都不會比這張照片畫質更好了。

所有覺得算法萬能的人,要麼是蠢,要麼是壞,要麼是又蠢又壞。

手機的光學採樣能力擺在那裡,堆棧算法的邊際效應遞減擺在那裡,算力極限也擺在那裡,那麼未來幾年再怎麼發展它就是那樣子。

攝影系統論:手機 vs 相機

手機和相機本質是兩個非常不同的系統,儘管它們都能拍照,但面對的人群其實是很不一樣的。

思考一下攝影的整個流程,你可以把它劃分為:場景光照 - 光學 - 傳感器 - 後期處理 - 獲得圖像 - 進行分發,這樣的幾個階段。

手機是一個高集成的系統,All in one,一條龍,提供了從光學到傳感器到後期處理到獲得圖像到進行分發(一般是社交媒體的傳播)的所有功能,但每個環節能提供的控制都是極其有限的,能力也是極其有限的。

手機對場景光照控制能力幾乎沒有(那個閃光燈真的就是拍個亮)、光學模組素質不高、傳感器尺寸受限、後期處理算力不夠,但是這些都不是問題,它滿足的是一個快捷、方便的記錄和分享需求。

而且我們說,媒介的特性決定媒介的呈現,社交媒體是一個對圖像細節極不敏感的分發渠道。各種各樣的壓圖決定了圖片的色彩和影調會更加受重視,而非成像細節。

相機呢,則只是這個鏈條裡很小的一個部分,但是它可以擴展成一個極大的系統。

布光系統要多少有多少嘛,鏡頭群要多少有多少嘛,採樣能力暴打手機上那些 QuadBayer EnneaBayer HexadecaBayer 的弟弟……

拿手機的處理能力和相機裡面那塊 SoC 比也是不對的,如果光比較 ISP 的性能的話,相機上的外掛 ASIC 或者 FPGA 比手機上的那一點點所謂 ISP 不知道強到哪裡去了,具體的表現就是相機的 3A(AWB、AE、AF)性能極其強勁且可靠,而手機那個等效 f/8-11 的景深拍個貓貓狗狗還能整天跟丟焦,和手機上負責堆棧的那部分算力對比的應該是各位攝影師手裡的工作站裡面的 CPU。

很多人以為的手機對比相機是這樣子的:


但其實它是這樣子的:



很多專業攝影師最後的作品是要進行輸出、拿到現實裡來看的,在這種媒介上,所有的 artifact 都會被放大放大再放大,每一根毛都看得清清楚楚。

所以這倆面對的人群根本就不一樣,你拿最新的手機去問一個攝影師能不能超過他手上的器材,他都不會正眼看你一眼。

但為什麼現在網上會有這麼多的爭吵呢?主要是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兩者的流程出現了重疊,因此會被作比較,第二個就是營銷的作用。


什麼時候兩者會出現重疊呢?那就是對於剛入門的、預算不是很高的攝影愛好者,比如選購入門級單反 + 套頭或者卡片機這樣的愛好者。

這個時候它需要面對的情況是:對光線的掌控能力同樣欠缺、光學和傳感器能力有提升,但如果不學習後期技巧,這個硬件上畫質的提升可能就落在手機自帶的算法可以掩蓋、彌補的範圍內。

所以未來幾年手機肯定是會繼續吃掉中低端卡片機的市場,只有提供更強等效焦距規格、或者主打一些特殊場景拍攝(比如帶翻轉屏的 vlog 機器)的卡片機會留存下來,當然我們也希望看到更多相機廠商把計算攝影和更方便的圖片互傳應用到這類機器上去。

相機市場體積肯定也會繼續縮小,變成一個更加 niche 的市場,但真正的攝影愛好者和專業攝影師是不會受到衝擊的。


營銷與事實

手機攝影的進步是實實在在的,大家作為影像愛好者,這臺永遠在身邊拿起來就能拍的機器畫質有進步,當然也會很開心。

但是要想和專業器材抬槓?用越前龍馬的一句臺詞: NOT EVEN CLOSE.

此外還有一些令人反感的純粹就是營銷手段: 明明就是多枚光學定焦 + 數碼變焦補焦段,一定要叫混合光學變焦。 明明就是多幀合成 + 數字增益,一定就要弄一個毫無意義的 ISO409600。 明明變焦超過一定範圍就糊成狗,一定就要弄一個 30x 60x 100x 的油畫變焦選項來宣傳。 明明等效快要 f/400 衍射到鬼都不認識的,除了畫月亮拍什麼都不行的“超長焦模式”一定要拿出來宣傳。

不是不承認進步,是有些宣傳吃相太難看,機器還是不錯的。 我沒有低估手機的性能,恰恰相反,我非常瞭解它現在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以及在可見的未來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正因如此,我才不會對它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我知道它應該是作為一個隨手拍的、記錄生活的工具,並且同樣可以拍出相當不錯的照片,但我也知道,當我要拍攝我自己的創作的時候,相機永遠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而對應地,我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後期處理,我也需要投入更多的花費。影像系統是一個妥協的藝術,如果想在所有畫質和體驗方面都不妥協——那錢包估計就得妥協一下咯。 時代是進步的,要用進步的眼光去看事物的發展,但也要遵守客觀規律。


沐窈信息


因為他們害怕手機攝影搶了他們的愛好和飯碗,害怕砸了那麼多錢拍的還不如手機的現實。

首先說手機攝影是不是進步?

答案是肯定的。手機的超高像素加算法,有時候在小屏幕上看不出來手機和相機拍照的區別。從輔助功能,到現在的主打功能,拍星軌,拍銀河,拍光繪,拍月亮,手機攝影一次又一次的挑戰著極限。

但是這就引發老法師的不滿了:手機再厲害,底就那麼大,也拼不過便宜的APS-C畫幅單反。俗稱:底大一級壓死人。

殊不知,這是有特定條件的,需要同時期的技術進行橫向對比。如果你用十多年前的相機和最新的手機比拍照,很大可能是手機贏。

現在大部分人看圖片是用手機,手機屏幕才多少像素?只要滿足手機屏幕呈現的畫質,有幾個人關注是手機拍的還是相機拍的?他們只會評價這張圖好不好看。

其實,無所謂承不承認,手機攝影這兩年發展迅猛是事實,全民攝影時代的來臨也是事實,如果不利用相機的優勢,你的相機很可能只是一個裝飾了。


墨墨的攝影日誌


單反拍照和手機拍照的區別:單反相機拍出來的照片更加清晰,像素更高,當然儲存空間也需要更大,拍照的視野更廣,拍出來照片效果更好,但是手機拍照更方便。

單鏡頭反光式取景照相機,(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縮寫為SLR camera)又稱作單反相機。它是指用單鏡頭,並且光線通過此鏡頭照射到反光鏡上,通過反光取景的相機。單反相機不僅僅靠機器的,來實現攝影,而且更多的是要學習更多的攝影技術,才能把更好更美的景色展現在人們面前。

手機作為現代人隨身攜帶的通訊工具,同時也成為了最便捷的拍攝工具,能讓人們用一種更平和、更細膩、更樸實的心態來觀察並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隨著拍照手機技術的日益成熟和價格的下降,手機攝影日益普及。如何用手機拍攝出好照片、好作品,成為許多攝影愛好者和普羅大眾迫切需要了解的問題。

攝影技術不是人人能會,並非一日能成,需要在攝影過程中不斷的進行磨練和鑽研。比手機順手一拍,要來得更加需要更深的技術。

所以手機的隨意順手一拍不可能成就更多的藝術大片。這是很多攝影人的普遍觀點。


dearduan888


作為一個職業影視從業者,首先我自己是很喜歡手機攝影的,在目前手機拍照像素都可以過億的年代,你能說他不香嗎?是真的香,在現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手機就是我們創作的最好工具。他們不承認就是不認可科技和時代的進步,不承認自己會被替代,起碼在我看來影視設備正在朝著小型化和高度集成化發展,現在微單的普及就是很好的證明,這是一個趨勢,不可否認的趨勢,可以大膽的想象一下,或許在未來我們大腦植入芯片,眼睛眨一下即可實現照片或者視頻的拍攝。沒有什麼是不可替代的,不承認手機攝影的進步是因為有些所謂的攝影師僅僅是拿著牛逼的設備而已,實際上水平或許還真沒有的人拿手機拍的好,不承認手機攝影的進步是怕自己的飯碗被搶,其實沒有什麼是不可替代的,時代在進步,我們要接受認可新技術,我們要做的就是順應時代的潮流,反其道而行只會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附帶幾張我自己的手機攝影作品,大家就當是飯後的甜點,笑而不語即可。





雨夜圖夫影視剪輯


嗯,作為一個職業攝影師來說說這個問題吧!首先並不是不承認手機的拍攝性能,相反手機有非常好的便利性還帶有ai算法(比如華為p30拍月亮隕石坑)但是目前來說手機攝影唯一的優勢就在這兩點了,手機所謂的幾千萬像素你拍完放到電腦上看看,在和相機幾千萬像素對比一下,你就知道差距了!手機日常拍拍發發朋友圈是完全夠了,不拍商業片的時候,我們也會用手機拍拍,記錄一下生活!但是一旦涉及到商業拍攝,手機就很吃力了!

相反雖然單反笨重,但是在各個攝影領域都完全勝任任何拍攝,這也是職業攝影師必須要用單反的原因,更高的畫質,更大的後期空間,更大的景深,還有一些題材是手機拍不了的!比如你拿手機去給人拍婚紗,你看看客戶打不打你!下圖都是手機攝影比賽的作品,拍的都還挺不錯的,日常拍攝用手機足夠,商業拍攝就必須單反,希望幫到題主.








余余余余餘小貓


沒感覺有攝影師不承認手機攝影的進步,手機攝影比單反發展的要快,真的很厲害,但是並沒有超越單反,這是攝影師都會這麼認為的。希望手機真的能超越單反,實際是不可能的。附自己手機拍攝的照片











人像攝影師龍飄飄


我自己是一位攝影師,我本人的觀點是,在大部分情況下,手機拍攝效果已經基本上媲美單反這些更專業的設備了。當然一些特殊拍攝給,畫質,手機還是無法和專業設備比的,

那這個所謂的攝影師不承認手機發展的原因,是當很多拍攝,手機也能完成的時候,他們怎麼辦呢?這部分攝影師其實並不能真正的稱之為攝影師,他們只是拍照多的熟練工。當手機功能強大後,大眾只要多拍,並且學習一些構圖以及簡單拍攝技巧,一樣是能達到他們的水平。

曾經我是美工,兼職攝影(剛學,很菜),有時候自己拍不過來,也請別人來,當然請的是一個玩婚紗攝影3年的人來拍,結果慘不忍睹,以我現在的知識看,這人根本不知道閃光燈是什麼,只知道能照亮就可以了。

攝影是有很多東西要學習的,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閃光燈的使用。大家接觸最多的就是人物拍照,通常我們看到的攝影師拍照,帶的東西除了一臺相機,最多也就帶個反光板,而如同大眾帶的是一部手機,其實沒多大區別。

其實手機和相機區別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照片放到電腦上看區別之外,最大的區別是相機有輔助系統,閃光燈系統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學習好使用它,方能稱得上是攝影師。如果閃光燈都用不好,對於自然光線那就更用不好了。

承認別人的優點,不斷的去學習,完善自己,才是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