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有誰看過?留給你最大的感慨是什麼?

風影無痕


你好,以下是[子彧兒]對該書的一些看法。

幾年前看過《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三毛對自由生活、對愛情的勇氣與決心。在麵包與愛情兩者中,她選擇了愛情;在順從與自由中,她選擇了自由;在窮困潦倒時,她依舊選擇詩和遠方。實在令人欽佩。

沒有豐富的物質,可以自己創造,但精神上不可虛無。她毅然前往那個嚮往已久的撒哈拉,去追求屬於自己的自由生活和愛情,初來乍到,撒哈拉的生活並非如她所認為的美好,物質匱乏,條件艱苦,但這並沒有打壓她對美好生活的信心,而是激勵著她通過自己的勞動與努力追求嚮往的生活。

遇見他,成就了彼此。邂逅荷西,為三毛的生活增添了好幾分樂趣,一起探索生活的奧妙,一同討論在撒哈拉遇到的難題。遇事先溝通,敞開心扉,一起成長,這樣的愛情故事,實在令人羨慕。

字裡行間透露著一股濃濃暖意,溫暖著書錢的你我。



子彧兒


《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描寫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時的所見所聞,與當地相識朋友,關懷這片大沙漠。在沙漠的新奇、生活的樂趣,千瘡百孔的大帳篷、鐵皮做的小屋、單峰駱駝和成群的羊群,都滲透著彼此間濃濃的溫馨的愛意。

《撒哈拉的故事》告訴我們,作者傳奇般的人生經歷,就是一段尋找生活的真諦,追求生命超越的心路歷程。那一望無際的廣袤沙漠,正好就是我們奮鬥追求的精神境界。



文創一砥


讀三毛的書,《撒哈拉的故事》是首選。

“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

這是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寫下的一句話。當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淚眼盈眶。不,準確的說是從閱讀這本書開始,就一直被一種說不清的情緒推搡著。

你要問我為什麼推薦《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我只想說,我喜歡在撒哈拉沙漠中狂野又溫柔的三毛。

我覺得如果要讀三毛,這本書就是必讀。這是我讀過最早的遊記類的書,三毛真的比現在一些環遊世界的網紅們出的書強不知道多少倍。

三毛為我們呈現了那遙遠地方的撒哈拉大地。他們或愚昧或純淨,或貪婪或感恩。在燈紅酒綠的城市之外,有著這樣一片沒有華麗的衣裳、精緻的妝容的沙漠,讓我們得以認識撒哈拉沙漠生活。

三毛曾在這本書中評價,在撒哈拉的生活“千篇一律的日子,沒有過分的快樂,也談不上什麼哀愁,沒有變化的生活,就像織布機上的經緯,一匹一匹的歲月都織出來了,而花色卻是一個樣子的單調。”。我不禁感嘆,在這片荒昧、無知甚至野蠻的土地上,尋找生活的藝術又是何等的珍貴。

我總是驚異於三毛到底是一個怎樣神奇的女子,能寫出這樣扣人心絃的文字。而三毛又在書中提到,父母親的來信中總是再三開導,要知足,要平凡,要感恩,要知情。所以我想,三毛的這樣品性的養成一定離不開父母從小的教導與鼓勵。

一個人,眼中有星辰大海,敢愛敢恨,把生活過成詩,保持虔誠善良的心,獨自行走在四海,以苦為樂,樂中作樂。如此,韶華不再,又怎樣?

三毛說:“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我也希望能這樣。





竹影伴月


《撒哈拉的故事》高中時代看過,我們八零後的青少年時代,三毛是絕對的偶像,同時代的偶像還有席慕蓉、席絹、亦舒、張小嫻,但三毛絕對是我們心中能把詩和遠方過的那麼美的第一人。

書中印象最深的是非洲那邊婦女洗澡是用個泥板坐那刮身上的灰吧,透過文字那畫面簡直就在我眼前,一邊噁心一邊覺得有趣。

還有非洲鄰居每天過來借碗借筷子,最後不得以送了一套餐具出去,結果對方說送的捨不得用還是每天來借[捂臉]

三毛的魅力是能把一件件艱苦環境下的糟心事講的那麼生動有趣。對當時的我們還是挺有觸動的,多少小姑娘吃著學校食堂天天起早貪黑的高中生活也不覺得苦了,多少小姑娘談理想都是以後要去周遊世界的[笑哭]

那些偏科偏的沒邊的姑娘也不苦惱也不自卑了 三毛偏科偏的更厲害 偏科沒什麼丟人的,數學不好大不了以後我也做個作家嘛。

總的來說對我們這代人的影響還是正面的積極向上的。

最後,我們那個年代交通沒那麼發達,沙漠是離我們很遙遠的一個事物,特別是臺灣本土 那是溼潤的島嶼氣候,對乾燥的沙漠是完全的遙遠神秘,所以當三毛把撒哈拉的故事娓娓道來一頁頁呈現在我們面前時,才能迅速吸引大家眼球並且廣為流傳,這種機遇是那個時代的幸運。

最後的最後,雖然實在難以想象文字裡這麼熱愛生活能把貧苦日子過的像詩一樣的姑娘,最後會選擇自殺來了結生命。可見呈現給外人看的不一定是真實的狀態,掀開自信樂觀的外袍裡面可能只是個悲觀自閉的內心。不要羨慕別人 調整好自己心態 積極努力的生活就行啦


小蝦米9956


有幸拜讀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

如果天陰了,只要心中有陽光,雲永遠遮不住太陽。

翻開這本封面樸素的書,寥寥幾筆,就顯現出三毛的大家風範,寥寥幾頁,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荒蕪大漠,奇異風情,還有性格迥異的人群,一切都是那樣新鮮,樣樣都是我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

然而,最吸引我的,還是三毛樂觀自信的精神。

她從臺灣,搬到人生地不熟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小鎮阿雍,對於這裡的風土人情完全不瞭解,就算了解後也很難接受。那個年代通訊並不發達,只能與家人寫信,每次等回信都要等好幾個星期,那種等待真是一種煎熬。交通不發達,剛搬過去時沒有買車,三毛出門只能在炎炎烈日下步行。周圍有沒有便利店,只能到鎮上買日常用品。因為路途遠,又不能將自己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搬過去,只帶了幾本自己喜歡的書,不過很快就看完了。在荒無人煙的沙漠裡,窩在家裡看幾本自己倒背如流的書,也真是件不宜的事。

住在沙漠裡日子苦的自是沒法說,那一陣,三毛像一頭受傷了的野獸,常常憤怒,哭泣。沙漠生活的苦,是我們從未體會的。但是,整本書中,卻從未見三毛寫下一個“苦”字,她總是化悲傷為快樂,化疲勞為動力,化腐朽為神奇。沙漠改變了她的性格,她變得容易滿足,一點小事就能引起她內心的快樂。這就是三毛的樂觀。

如今,我們的物質生活要比當年三毛在撒哈拉是好無數倍,可我們的精神生活卻像撒哈拉沙漠一樣貧瘠。我們總是不滿足於現在,一味的想要索取,想得到任何東西。可怕的不是物質生活的匱乏,而是精神生活的貧瘠。所以,儘管我們現在的物質生活再好,沒有內心的快樂與樂觀,生活也永遠不會幸福。

如果天陰了,只要心中有陽光,雲永遠遮不住太陽。






生活是一種慢


世界上沒有第二個撒哈拉了,也只有對愛它的人,它才會呈現它的美麗和溫柔。三毛熱愛著這片土地。多年前,她無意間翻到一本美國的《國家地理》雜誌,那期書裡,正好在介紹撒哈拉沙漠。只看了一遍,沒辦法解釋,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這種情懷,一下子就擊中了我。現在很多人逃避生活,美曰其名追求自由。卻不知道,一個不懂自由的靈魂,在真正的自由面前只是不敢正視自己的懦夫。而三毛,在撒哈拉,這個原始貧乏的地方,用力地生活,努力去克服精神和物質上的困難。是她,教會了我面對生活的態度。《撒哈拉的故事》整本書文字樸素,語言簡單通俗,沒有刻意的咬文嚼字。看她的書,不用去做筆記,窮盡心思去解讀每一個字詞,每一句話的作用。儘管把心交出來,交給她,平淡閱讀完,有笑有淚,過後會有隱隱的痛,每個故事都會潛移默化地打動著認真閱讀她文字的人。下面是分每一章概述一下,我的文字貧乏,三毛的描述會非常吸引人。強烈建議忽略接下來的內容,直接去看她的書《沙漠中的飯店》 :沙漠中的條件極其艱苦。三毛一向對做家事十分痛恨,但對煮菜卻是十分有興趣。幾隻洋蔥,幾片肉,一炒變出一個菜來,這叫藝術。在沙漠這個家庭她開了一個“中國飯店”。為丈夫荷西煮的粉絲雞湯,被荷西問道,是不是中國細面,答不是,是雨,是春天下的第一場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凍住了,山胞紮好了背到山下來一束一束賣了換米酒喝。做螞蟻上樹的時候,又騙荷西說不是粉絲,是尼龍線……


文化浪子張


《撒哈拉的故事》還是上中學時代看的,印象特別深刻,有很多震撼,也是第一次發現在那廣闊的沙漠裡,只要想,也是可以浪漫起來的。

第一次知道,結婚可以沒有婆家人,也可以沒有孃家人,沒有親朋好友,只是兩個人走幾里地的沙漠,靜靜的結婚,看著無垠的黃沙,和最愛的人在一起,也會覺得特別浪漫美好,這樣結婚的場面也算是別具一格了。

那是我知道,愛和浪漫都是自己內心的感覺,和形式無關。

看到三毛到處看人洗澡,第一次知道,這個世界上原來有這麼艱苦的地方,這麼用水如用油似的節儉。或者開始只是沒有水,或者是習慣,總之有人一兩年,或者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時,不是像我們一樣用沐浴液,用香皂🧼,用澡巾用毛巾。而他們是在像蒸桑拿似的熱的不得了的地方洗澡,用小石子沾水刮自己的身體,一下一下刮出黑泥漿似的汙垢。

看到這裡的時候,覺得自己能天天洗澡🚿簡直是奢侈,是一種幸福。

也是那個時候才知道,許多在我們看來理所當然的事情,或許在有的人眼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幸福又時候也是需要比較的,也需要對比的。

看到這些的時候,有一種幸福感,覺得自己幸福無比,可是看到“娃娃新娘👰🏻”那一節時,特別的震撼。

姑卡十歲,正是天真爛漫,在父母身邊撒嬌的年齡,她卻要遵循撒哈拉威的風俗嫁人了。這讓我覺得不能理解,她還是個孩子,還沒有發育完成,卻要成為別人的妻子,履行妻子的義務,真的無法想象,總覺得是摧殘小女孩。

正在為姑卡難過時,看到姑卡的媽媽👩🏻八歲就嫁給她的父親。看到那個時刻的我,嘴巴👄張的大大的,眼睛無神的看著遠方,腦子裡一片混亂。

讓我想起中國的童養媳,她們是小小年紀就送到了婆婆家,婆婆家養著,但是人家也是等到成年了才拜堂成親的。

那時的我十幾歲,看了《撒哈拉的故事》很久,想到這個故事,還嚇的一身的雞皮疙瘩,心裡怪怪的。再也不覺得撒哈拉沙漠廣袤無垠的沙漠有多麼浪漫了,也不覺得撒哈拉沙漠有多麼嚮往了。

或許是這個故事讓我有了陰影,很長時間對沙漠有一種避諱不及的情緒。大學畢業多年後,才第一次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去了沙漠,玩了一趟,騎了駱駝🐫,滑了沙,發現自己那時也太膽小了,這麼多年生生錯過了多少美麗的,浪漫的景色。

《撒哈拉的故事》讓我知道了很多,明白了很多,也錯過了很多,多年後再次回味,還是有很多感慨,很慶幸年少時讀了它。


六月的自留地


《撒哈拉的故事》讀過,還開過玩笑說,讀完此書就去撒哈拉沙漠。

裡面的愛情故事很動人,沙漠中的各種奇妙事情依然吸引著我。如果說最大的感慨,那就是人生應該自由勇敢的去追尋。

可我做不到,因為此書已經要讀完第二遍了,那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也是三毛所愛的地方,我還沒勇氣出發。

至今,最大的感慨,那就是人生應該自由勇敢的去追尋。


柳暗船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