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國樂太高深,就怕沒人教你聽

2019年最後一天,Bilibili網站上一場表演刷爆網絡,那就是用琵琶、阮、尺八以及其它民族樂器,“大戰”百人樂團的一場“炫技”表演,獲得5000萬播放量。

其中最經典的一條彈幕:“不是國樂太高深,就怕你沒聽。”

不是國樂太高深,就怕沒人教你聽

為什麼這麼說?早在1200年前,白居易就解釋了:“七絃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古琴就是最好的朋友,去聽、去品就是離音樂最近的方式。

你品,你細品

我們常常以為音樂是抽象的,國樂更是讓人有高不可攀,不知雲深處的感覺。但當你細細品味的時候,就會發現原來音樂可以有如此美的畫面感。

在古人中,最會細品音樂的非我們的大詩人白居易莫屬了。他的詩歌保存至今的有2800多首,而其中和音樂有關的就高達700首。其中,最著名的《琵琶行》更是經典到讓當時的日本天皇都是他的“粉絲”。

不是國樂太高深,就怕沒人教你聽

其中有一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描寫出不同琴絃發出或清脆或輕柔,時快時慢,互相交織的聲音。就像眼前的大珠、小珠落在玉做的盤子裡。而在“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中,又好似將凝絕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眼前看到既有小而精美的水瓶突然爆裂,又浮現出奔騰中的千軍萬馬。

不是國樂太高深,就怕沒人教你聽


一品品畫面,二品就是細品情感了。“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幾首琵琶曲,道盡琵琶女的心事,也訴說白居易因政治排擠而鬱郁不得志。在音樂強大的藝術感染力中,不僅聽到了音樂人的情感,更是聽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訴求。

音樂是不分語言、不分背景、不分學歷、不分職業的。人人都會在這樣美妙的國樂中找到自己的情感歸宿。

不是國樂太高深,就怕沒人教你聽


在唐朝,還有一位詩人也是熱愛音樂至深,常常也是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那就是杜甫。他在《吹笛》中寫道“吹笛秋山風月清,誰家巧作斷腸聲”。笛子的聲音悠揚、委婉,烘托出秋山靜寂,皓月懸空,清風蕭瑟的情景。而此時杜甫的心卻跟著悲情的笛聲好似飛回了家鄉。

不是國樂太高深,就怕沒人教你聽


細品樂器背後的歷史變遷

能夠品出音樂內涵的人,必然也瞭解音樂背後的樂器。

到底是怎樣的樂器能夠發出如此充滿畫面感和引入至深的音樂呢?音樂人又是如何彈撥和吹奏它們的呢?

這是唐朝時候的琵琶圖(下圖左),現保留於日本正倉院,它與現在的五絃琵琶(下圖右)在造型、音色和彈撥技巧上都有很大不同

不是國樂太高深,就怕沒人教你聽

白居易在《五絃彈》中,記載了五絃琵琶每一個弦的聲音:“第一第二絃索索,第三第四弦泠泠,五絃並奏君試聽,悽悽切切復錚錚。”

當時四弦和五絃琵琶都是宮廷樂中使用的,橫著抱,使用撥子,技藝上有攏、捻、抹、挑。那句“沉吟放撥插弦中”就是指琵琶演奏完畢後,將彈奏用的撥子插在弦與弦之間的動作。

不是國樂太高深,就怕沒人教你聽

而現代琵琶則是豎著抱了,沒有撥子,取而代之的是指套。當然,聲音與古時候也會有差異,在表現曲目上則豐富了許多。並且由此衍生的派別也各分秋色,情緒表現上也略有不同。

推開國樂之門,原來國樂這麼美

不是國樂太高深,就怕沒人教你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