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別有養兒防老的思想,因為這樣對兩代人來說都是痛苦。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話糙理不糙。

現在這個年代,別說是兩代人,哪怕是相差5歲,有時候甚至是2.3歲,感覺生活都已經不在一個維度了,代溝都已經無法逾越了,原因自然很多,信息化的全方位覆蓋,接收渠道的多樣化,個人持續學習和更新認知的差距,成長環境以及嘗試改變的意願等等方方面面都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品味、習慣等等能否同頻震動的概率。

“養兒防老”,這樣的思維應該是80年代第一批獨生子女的出現就被漸漸改變,雖不至於完全顛覆,但現實的重擔足以讓其心生雜念,獨生子女未成家之時是上有二老,成家之後如若雙方情況相仿,則是上有四位老人,生育之後下有子女承歡,無論如何計算,壓力都可謂不一般,無時無刻不為健康狀況新生不安,一是需要時間,二是精力無法分擔,三是真會疲憊不堪。70後畢竟還有兄弟姐妹相互分擔,90後還需要再過些年才有體驗。

還有更為甚者,現在這個物質生活大幅提升、生存環境卻大幅下降的時代,先不說“養兒防老”了,每一個人先自己可以健健康康的活著,再談其他。


從心開始的你我


我認為人還是應該有養兒防老的思想好些。

有了這種思想,你就會想生孩子,想把孩子扶養教育成為有用之才,這樣有利於人類的正常循環。

如果沒有這種思想,大多數會覺得養孩子沒有意思,久而久之,都不生養了,人類就會因不能正常繁衍而快速消失。

雖然有的子女長大成人後,因為自己生存壓力大,或者因為跟父母感情不深等原因,不孝順父母,甚至不管父母,那畢竟是少數,我們不應以偏概全。

為什麼有的孩子長大後不孝不管父母?

我想主要是孩子小時候跟父母聚少離多,或者當父母的為了掙錢經常外出,讓爺爺奶奶代養孩子有關係。

要想孩子長大後孝順父母,最好是父母堅持自己親自扶養孩子好些,孩子從小跟你一起朝夕相信,一起同甘共苦,目睹並親身體驗了跟父母在一起的點點滴滴,長大了自然就跟父母感情深厚,自然就會全力贍養自己的父母。

為什麼古人死後,兒子願意守孝三年,就是因為古人和子女一起成長一起面對生活的酸甜苦辣,從小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旦離開,至少要三年才走的出來。

可見古人死後兒子必須守孝三年的規定是很符合人性的。

現在不孝子為什麼越來越多,就是跟我們現在的父母為了掙錢,經常外出,跟子女相處太少,從而導致感情淡漠有關係。

那些認為人不要有養兒防老的思想,否則對兩代人都是痛苦的說法,是錯誤的,是沒有看到這裡面的深層次原因。

養兒不一定要他養老,但這種思想一定要有,否則人們會越來越自私,不想為子女付出,對子女不好,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從而影響社會和諧,影響人類進步,甚至影響人類的正常循環。


久有凌雲志


由於以前生產力低下,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較低,觀念落後等等原因,人們都希望多子多福、養兒防老,這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畢竟人多力量大嘛。而現在,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肩負的經濟壓力都比較大。老年人還好點,他們經歷了幾十年的財富積累,大多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有些還有了一定的積蓄,而年輕人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她)們要創業,要購房買車,要結婚生子等等,婚後還要照顧至少四個老年人,這些需要一定的經濟支撐。試想:年輕人中出類拔萃的畢竟是極少數,大多數年輕人的經濟收入還不能完全隨己所願。他們中的有些人根本無暇也無力贍養老人,反而需要老年人一些經濟方面的補貼。時代不同了,養兒養女都一樣的觀念已漸漸深入人心。只要孩子們能過好,父母寧可節衣縮食也要助力兒女一把。只盼望自己身體健康,少給甚至不給兒女帶去負擔就已經很欣慰了。所以,現在別再有養兒防老的思想,那樣只會給兒女增加負擔,為自己平添煩惱。


北國雪情感與社會


前幾天一個親戚家生了小孩,我們去祝賀,隨意聊天親戚說了一句話,要這個孩子就是為了老了依靠她,我聽了沒有說話,但心裡不舒服。都說父母的愛是偉大的無私的,養育孩子豐富了父母的生活,給予孩子的愛,父母也收穫孩子帶來快樂的。你付出的點點滴滴都會留在孩子的記憶裡,成為他們遠行打拼的動力和遭遇不公時暖的慰藉。每個人的生活不會是以父輩的條件願意一輩子不變,要想提高生活標準,原生家庭沒有資助的能力,那麼這代人就要承受幾倍的壓力。自己在能幹活的時候儘量自足,真的老了不能幹了,孩子回憶起他小時候你賦予的點點滴滴足夠溫暖的話,也會同樣回報與你。越是心態平和,你會滿足,越是渴求,你會痛苦!



蕙質蘭心31984291


這種說法,明顯是錯誤的。尤其是對於農村的情況,不養兒防老,簡直是不可能的。

對於50後和80前,大部分農民都沒有正式的工作,也沒有養老金。尤其是他們為兒子娶媳婦,要提供大量的金錢和財富,幾乎把一生的積蓄都會拿出來,還要借很多的錢。

孩子結婚了,這些人也就老了,不能再像年輕人一樣掙錢了。因為沒有養老金,他們的晚年生活,如果不靠孩子們去撫養,幾乎是不可能的。

現在,雖然國家每個人給他們補助100來塊錢。可是這些錢除了油鹽醬醋茶,用電燒煤的,就已經剩不了什麼錢了。那他們吃什麼?喝什麼呢?尤其是到了有個大病小災的時候,一動就是成千上萬的,老人還能拿得出來嗎?如果不靠孩子們管,那不就只能等死了嗎。

老人的一生付出,就應該得到孩子們的回報。就是他們再不好混,可以吃賴點兒,穿破點兒,也要把養老的事擔起來,這是責任也是義務,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果你放棄為老人養老,就是大逆不道,也是法律所不允許的。

為了減輕年輕人的養老負擔,我想國家應該採取一定的措施,提高老年農民的生活補貼。我認為每個月給他們補貼500塊錢比較合適。這樣的話,可以保障他們的每天的生活,也可以讓他們攢一些錢,作為治療疾病所用。

我的觀點大家贊同嗎?如果同意,請留言點贊支持。再次表示感謝了。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分成兩半來回答。

首先,我認為現在的人不應該還有養兒防老的舊思想。

其次,我認為有這種思想的人不一定會兩代都不快樂。

我也有孩子,還是個女兒。身邊總有人問我們怎麼不再生一個。其實我知道他們想說的就是要有個兒子,不管是防老還是什麼別的。對此我一概禮貌地謝謝人家。因為我不覺得我非要生一個兒子來保證我的老年生活。

原因何在?

因為凡事都要看長遠,現代醫學發達,等我們老了,也許根本不需要人來護理照顧,只需要機器人就行了。就算機器人也不靠譜,那麼我有個什麼病痛之類的,我也會盡量選擇護工,而不是讓自己的孩子放下所有來照顧我。

為了保證我的想法能夠實現,我最緊要的不是生兒子或者第二個女兒,而是努力賺錢。

萬一我的錢也沒賺到,那麼我也不能拖累自己的孩子,總不能讓孩子賺錢給我花吧?

再來回答兩代人都痛苦的問題。

不排除有的家庭確實是兩代人都痛苦,人情冷漠的事情我們也見得很多。但是也有很多養兒防老的家庭,一家子處的非常有愛的,特別是農村,大多數農村人都有養兒防老的思想,老子和兒子都有這樣的想法。

在這個問題上,他們的價值觀一致,所以不存在什麼痛苦的問題。我本人也是從農村出來的,大多數家庭氛圍還是很溫暖和睦的。

我老弟就有兩個兒子,他和我老爸都有養兒防老的思想,可是讓他痛苦的不是這個思想,而是工作和經濟壓力,你看,現在是疫情期間,他又失業了。幸虧有我父母在家可以幫著帶一下孩子。所以我父母並不是他的痛苦來源,相反,是快樂的源泉。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對孩子真心付出那麼多,孩子感恩父母的養育,在父母年老多病時孝順他們照顧他們,是我們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在封建社會生產力低下的時代很難被改變。

但是到了21世紀,一切都在發展,有的還變得很快,所以防老這個問題也有更多的解決途徑。

讓下一代減輕負擔,是我們的這一代的心願,但是不等於不把他們教育好,否則,就算沒有養兒防老的思想,也照樣會生出無限的痛苦。


TA不是外星人


養兒防老的思想已經是過去式了,已經跟不上時代了。現在的人真的不能再有養兒防老的思想了,因為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很快,每個人的壓力都很大。


現在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在八十年代的時候,兩夫妻養兩三個小孩都很輕鬆,現在兩夫妻養一個小孩都很辛苦。以前是計劃經濟,一切都是按照計劃來的,沒有相互競爭的壓力。而現在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全世界都連在一起了。不光要和自己人競爭,還要和外國人競爭。


以前養一個小孩,只要讓小孩吃飽穿暖就好。現在養一個小孩不光要讓小孩吃飽穿暖,還要讓他吃的好穿的好。還要讓他上各種培訓班,讓他長大成人以後到社會上有更強的競爭力。


現在的小孩比以前的小孩要辛苦很多,以前的小孩放學回來先玩夠了再寫作業,因為那時的作業很少。現在的小孩放學回來就寫作業,都沒有玩耍的時間。他們永遠有寫不完的作業,上不完的各種培訓班。


現在年青人一代他們要面臨房價高,物價高,教育貴,醫療貴的現實。他們還要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佔得一席之地。他們要為自己的下一代賺取奶粉錢,醫療錢,教育錢,買房錢,結婚錢,他們已經很不容易了。


如果他們的父母還把自己的養老完全寄託在他們身上,那他們真的太艱難了,太不容易了。



漫步雨夜


養兒防老,對父母來說養來養去還是為了自己,那是交換,越是覺得養兒防老就越容易覺得吃虧,心裡面就越痛苦;對子女來說,父母生育了我們,是我們天然的債權人,而且這種債權比天高比海深,是我們一輩子哪怕用生命都無法償還的,導致子女一輩子都想著如何在父母面前還債報恩,甚至一輩子都直不起腰來。

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就“養兒防老”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基本上涵蓋了佛教“七苦”。。。。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147f9e032bd44256bfd324ec3dba1faf\

摩托拉蘿蔔


養兒防老思想十分可怕,這是老舊思想在作怪!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改革開放,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根本改變。“養兒防老”已經變成了一個笑話,終將靠不住。

從老人的角度出發,養兒防老不管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不適應現代社會。首先在物質上,以前人們養兒防老的觀念多出於物質考量,害怕年邁的自己無法有自己的經濟來源。生養孩子是為了在自己年老時,孩子能贍養自己,從而保障自己老年的物質生活。而現在呢,由於經濟的發展,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老人的生活就不一定只依靠兒女。其次在精神上,以前由於社會環境的侷限,人們的眼界相對狹窄,老人生活相對單調,導致老人的關注點只能放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而隨著社會逐漸發展,人們所能接觸的社會生活日漸多樣化,能提供給人們的消遣活動也越來越多,老人在閒暇時能選擇的關注點已經不再侷限於自己的孩子。

從子女的角度出發,養兒防老這個觀念本身將孩子視為一種投資品,具有極大的目的性,把孩子作為自己的所有品和附屬品,也是不適應當今社會現實的存在。父母帶著“養兒防老”這樣強烈的目的性來生養孩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在言行中表現出來,比如“我生你養你花了這麼多的時間精力,你以後記得報答我”等言論。這些言行在無形中影響著孩子的價值觀,給子女帶來負面影響。在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子女是“獨立”的人,子女不應該是父母的所有品,他們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及思想。當父母依舊保持著“子女應該是自己的所有品,應該理所當然從屬於自己”的這種觀念時,他們本身就已經落後於時代了。

一個很顯而易見的例子。在以前的農村,人們生養那麼多的孩子就是為了在年邁時自己的生活有所保障。而現在農村裡的青年們越來越趨向於出來城市“討生活”,農村中剩下的最多的就是老人和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養兒防老在農村已經不適用了。在以前,我們是迫於無奈才提出“養兒防老”這樣的生育觀念,但是在當今社會,人們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上都基本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仍舊持有這種觀念,已經行不通了。

不過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程度越來越高,養老的問題已經引起國家層面和全社會的重視。國家出臺了許多養老的政策,多重渠道多方位吸引資金開展養老。據預測,到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將達到20.2億,其中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億,幾乎佔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這將意味著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當今很多老人已經淡忘了“養兒防老”的觀念,知道養兒防老終究靠不住;加上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好多人老早就在著手規劃自己將來如何養老的問題了,有的靠養老金,有的用房養老,有的採取抱團養老等等。相信隨著國家對養老的大力扶持,今後會有更多的養老措施和養老方式!


筆墨情懷我的愛


在現階段如果哪個人說養兒防老,可能會遭到旁人質疑,真的能防老哇?

中國幾千年文明,尤其是農耕時期,養兒防老好像是不容置疑的傳統,那時勞動力是主要的生產力,男性在整個家族裡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沒有社會保障系統,人老了,理所應當由兒子贍養,養兒防老天經地義,那時候,誰家沒有兒子還會被歧視,因為女兒會被說成是嫁出去的外人,沒有兒子的家庭往往會招婿入贅以保障老有所養。現在,社會保障系統完善,老有所依,在經濟上完全可以不用孩子們贍養老人,相反,老年人還會幫助兒女們帶帶孫輩。年輕一代現在的壓力也很大,工作壓力、生活壓力、經濟壓力等等無情的壓在他們身上,如果父母寄希望他們來養老對雙方來說都很難,不現實,也會造成痛苦,尤其是獨生子女這一代,上有老,下有小,他們的父母人數比他們本身還多,要他們騰出時間來照顧老人確實比較困難,現在,社會養老機構也比較多,為了減輕孩子們的壓力,可以去這些機構養老,兒女們有時間可以在精神上多關心父母。

不要有養兒防老的思想,兒女與父母一場,是一種緣分,也都享受了天倫之樂,人類的繁衍是生生不息的,是自然規律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